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世纪中国为何缺少学术思想大师
更新时间: 2024-04-28 03:20:02

作者认为20世纪中国学术界之所以没有产生思想大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思想抄袭”。中国学者在西方发达的社会面前失去了应有的自信,唯西方学术的马首是瞻,在自己的论著中变相地抄袭西方的思想。其次是由于否定传统的文化虚无主义。第三个原因就是人们错误地认为中国经济不发达,所以不具备思想创造的条件。本文认为,经济发展与学术发展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思想的创造需要深厚的文化积累和底蕴,中国是具备这个条件的。关键问题是消除对某种文化的崇拜,树立起自信心,形成一种创造性思维的氛围。

20世纪中国为何缺少学术思想大师

──编者

所谓“思想大师”,是指那些创造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思想体系的人,他的思想对本国文化甚至世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果以这个标准来考察百年来的中国文化史,可能是很令人遗憾的:虽然名人很多,但很少能够与我们祖先的伟大著作媲美的作品,缺少立足于世界学术思想之林的思想大师!

是中国人失去创造力了吗?恐怕不是,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出了那样灿烂的文化,这是个出现过无数伟大思想家的国度,怎么会突然就失去创造力了呢?我认为,这与我们学术界指导思想和风气有关。这一个世纪中,我们学术的主流是在抄袭人家的思想,是这种抄袭的风气阻碍了中国学术的创造性发展,妨碍了大师的出现。

本文着重从学术自身来进行探讨。

思想抄袭抄不出大师

所谓“思想抄袭”,是指没有系统而独创的思想,而只是叙述了他人的思想,满篇都是×ד说”,就是没有自己“说”。这样的文本虽然没有文字上的抄袭,但从本质上说却是一种抄袭行为。它所抄袭的不是文字,但却抄袭了别人的思想。20世纪中国学术界主要从事的就是这一工作。这样的工作没有创造性,即使有一些新的思想火花,也被淹没在他人的思想之中。

他人的思想不是不可以涉及,问题是如何涉及。考察他人思想的目的要推陈出新,而不是为了考察而考察。相当多的著作,如果去掉被引用的他人思想和变相抄袭的他人思想,就几乎剩不下什么东西了。

思想抄袭是一种比文字抄袭更为危险的抄袭。因为,文字抄袭是易于发现的,而思想抄袭却比较隐蔽;其次,文字抄袭所危害的是原作者的利益,而思想抄袭所损害的却是一个民族精神的“骨髓”,在一种文化中若是形成了思想抄袭的风气,那么对于这种文化来说是致命的,它将失去创造力。

这种思想抄袭,主要有两种:一是抄袭西方的思想,二是抄袭古人的思想。而这两者中,更以前者为甚。

中国大概是世界上西方思想的最大消费国,每年出版的介绍西方思想的著作汗牛充栋暂且不说,就是那些非介绍西方思想的著作中也充斥着西方的种种思想。

在我们的学术界差不多形成了言必称西方的风气,评判学术价值的标准惟西方的马头是瞻。一些学者们紧盯着西方学术界的动向,一有点什么新的玩意出场,就蜂涌而上,力争成为最早的介绍者。许多人就是以此成名。其实,这些新玩意儿在西方没有多少人理睬,但一到了中国就成了最新的“科学”,人们争相应用于各个学科,甚至成了衡量真理的标准。

这种学者可以称之为“鹦鹉学者”,因为他们只会以西方学术鹦鹉学舌,而没有学到西方的学术精神。他们以掌握了西方的一些术语而自豪,并把这些术语作为标准,来对自己的传统和一些新的观点大加鞑伐,凡是不符合西方学术标准的,就被认为“不科学”,从而予以否定,以此表明他们的深刻,他们的有思想。

另一种就是对古人思想的抄袭。这种所谓的“研究”实质上只是把古代著作中的思想肢解为许多块,加上一些现代的术语,然后复述出来。整部著作没有自己的观点,自己仅有的一些话就是对古人的赞叹。有一些极端的人还对西方的学术嗤之以鼻,认为西方的学术甚至科学都源于中国。有的人还说在《易经》里已经包含着相对论和制造原子弹的秘密!他们重新抬出孔孟老庄,搞什么新儒学、新道家,论证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越,认为只有中国传统的思想才能够救中国,甚至孔孟之道还能够医治西方的社会病。

无论是对西方的学术还是对中国传统的思想,如果是顶礼膜拜,振振有辞地复述人家的思想,论证它们的正确和优越,那就算不上是真正的“研究”。这种“研究”最多是落得个“理解得正确”的美名。但无论理解得多么正确,都不过是一种重复,重复不可能是创造,因为这种重复永远不可能超过被重复的那个人的思想。所以,这样的“研究”注定不能造就思想上的大师。

传统的价值

这种风气是怎样产生的?它源自于20世纪初以来否定传统的潮流,似乎对传统否定越多,就越进步,越革命。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这种历史虚无主义一方面表现为对传统的否定,另一方面表现为进步主义,认为历史总是后来比先前进步,以为自己比古人进步,动辄嘲笑古人的历史“局限性”。可是,这些嘲笑古人的人有时比古人的历史局限性还要大得多。即使今天一流的学者,有多少能和老庄孔孟相比呢?否字了传统,并没有换来思想的发展;否定传统与思想的发展之间并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恰好相反,由于否定了传统,中国学者丧失了其思维的本来特点,失去了说话的立足之地。

在否定传统的思潮中,人们常把现代化与传统对立起来,认为传统妨碍了现代化,似乎抛弃了传统就能够实现现代化了。这种观点是难以成立的。许多人怪罪我们的祖先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西方那样的科学和哲学。这如同一个人把自己的贫穷归罪于爷爷一样荒唐。于情于理都讲不通。每一代人的生活都由自己去创造,自己为自己的生活负责,古人没有义务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落后负责,自己时代落后应当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与古人何干?

其实,传统与现代化并不矛盾。例如韩国、日本都是比较发达的地区,在这些地方传统保存得相当多,孔孟之道保存的比较完整,但这传统观念并没有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造成不利影响,实际上还有积极的影响。

肯定传统并非复古。重复和肢解古人的思想,其结果与否定传统并无不同。因为,无论是在古人面前还是在西方人面前赞叹,都不可能赞叹出学术名著来,文化上的大师不是靠肢解、注释他人的思想肢解出来的,不是抄袭人家的思想抄袭出来的,而是批判、创造出来的。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任何国家的大思想家,他们成功的根本精神,我看就这么几条:怀疑、批判、创造,尤其是西方思想家更是如此。这才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可是,我们只学到了西方学者的具体说法,而忘记了西方学术的根本精神。

传统是一笔无穷而无价的财富。常言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此言的确道出了一个真理。民族的东西就蕴藏于传统之中,民族的、传统的东西所表现出的是一种与众不同的东西,只有这种为他人所不具有的东西才为他人所关注,才对他人有价值。

一个没有传统的民族,恐怕难以造就伟大的思想家。世界上有一些学者之所以对中国人寄予了厚望,看中的就是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例如日本一位学者说:“日本现代所走的基本上是美国文明的道路。但是,这条路不一定是人类唯一的文明道路。人类可能还有另外的文明道路,这条路应该既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又不使人的感情生活环境‘非人化’。在当今世界上,惟有中国有可能开拓出这条新文明的道路来。”美国一位作家说:“多年来对东方的研究令我深信:中央王国──中国,将成为世界地缘政治的中心……那将是这样一个世纪:人类和各个国家将终于学会接受彼此的歧异,生活于持久而公正的和平之中,如若不是那样,我怀疑是否还会有二十二世纪。”

国人听到这些赞扬的话常沾沾自喜,殊不知还轮不到我们自豪,因为人家是冲着我们祖先的智慧说的,而我们当代的中国人创造了什么样的智慧,值得人家崇敬呢?

树立进行创造的自信心

要造就思想大师,学者们就应当自觉地进行创造性研究。这种创造的方向,应该是以本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为基础──这是我们的“根”、“本”,同时吸收其他一切民族的文化成果,以个人的个性为出发点。这种创造性的思想,既不同于古人,也不同于其他任何民族,它只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人,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它所表达的是创造者独特的体验和认识,是最具个性化的思想。所以,它既不是重复古人,也不是重复西方。只有创造出这样独特的思想,我们才能够与西方对话。如果把对话理解为只是去了解西方的思想,那么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对话,因为只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之间才存在着真正的对话,我们用西方的话语与西方的对话,那么实质上只是它自言自语。

要进行学术上的创造,需消除许多障碍和误解。首先是消除中国学者的自卑心理。自近代以来,中国学者为西方的先进所震惊,认为西方文化比中国文化优越,由此产生了深深的自卑。这种自卑正是妨碍创造性思维的根源。自卑导致了不自信,一个不自信的民族或个人,怎么能够有所创造呢?

有人认为,中国经济不发达,国家不存在创造新思想的条件,这是一种误解。经济发达与思想创造之间并不能划等号,经济和科技发达的国家,在思想上不见得就一定有创造,而落后的国家也不见得不能进行思想上的创造。日本够发达的了,但它并没有产生出世界级的思想家;中东一些产油国富得流油,但这些油水并未孕育出一个思想家来。另一方面,十八世纪末期的德国,是当时欧洲比较落后的国家,但却产生了大批思想家。可见,经济与文化的创造,不完全受物质条件的约束。关键问题是要形成一种自由创造的氛围,一种信心,学者的意识中首先必须有这样一种追求;否则,若没有创造性的意识,就永远不可能有创造。

另一种普遍的倾向,就是反对建立体系。这也是从西方学来的。当代西方学者的确普遍反对建立体系。可是中国学者没有看到,那些反对建立体系的人正在建立体系,只是其方式不同于传统体系罢了。他们有着系统的思想,并用这些思想来解决各个领域的问题,从而事实上形成了一个体系。一个没有体系的思想家是不可想象的,也不能称之为思想家。

不能要求人文社会科学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这对它是一种无理的要求。急功近利的作品不可能有永恒价值。康德、黑格尔的哲学有什么经济效益呢?一点也没有,但它们对德国文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从此以后,在哲学、艺术和科学上德国出现了无数巨星。

一个民族就是应该有几本一般人看不懂的书,这些书不会推动经济发展,但有无穷的精神价值,可以推动一个民族精神的发展,从而使这个民族文明起来。这些书不能为普通人所喜闻乐见,却标志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最高水平,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资本。

综上所述,中国人不是丧失了创造的能力,而是丧失了创造的勇气;中国学者所缺少的,是怀疑精神、批判精神、独立思考精神和创新精神。只要我们具备了这样的精神,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崭新形态的文化,造就文化上的大师;只要我们树立起信心,勇于创造,自觉追求,就一定能够重新振兴中国的文化,就一定能够从深厚的传统文化沃土中生长出参天的思想之树,中国文化的复兴就不只是一种妄想。

掌乐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