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走近文学大师》导学案
更新时间: 2024-04-27 15:34:00

学习目标

《走近文学大师》导学案

1.了解文学家的思想、品格和他们的作品,

2.开阔眼界,接受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

3.培养研读、鉴赏名著的意识。

相关概论

何为大师:

一、他们以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卓越的才华,为世人瞩目,对人类的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他们为生命、为生活、为人类而写作,反映的是人类的精神追求 ;

三、他们描写的虽然是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但其中所表达的人文思想,是超越时代的、能引发历代人们共鸣。

走近大师:

大师如璀灿夜空中的繁星映照苍穹。他们的思想能量是可以感受到的,有时甚至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可以注入读者的精神世界。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革命者囚禁在狱中时,读了伏尔泰和卢梭的著作,哀叹说:“这两个人亡了法国!”而斯托夫人的一部《汤姆叔叔的小屋》引发解放黑奴的南北战争 ……

如何感受:

感受大师的优秀人格。许多文学大师,不仅表现在他们精彩的文笔带给世人精神上的享受,更表现在他们以人格魅力,折服世人。

感受大师丰富的内心世界。大师们的内心世界博大精深、汪洋恣肆,充满矛盾冲突,充满抗争以致挣扎。他们的内心世界,其实就是整个人类的苦闷、彷徨、探索和追求的艰难过程的缩影。

感受大师经典的艺术魅力。从中得到艺术的熏陶、审美的享受。精神的升华。

海因里希说:人们常常怀着极大的热忱渴望得到某一本书,一旦到手之后,便会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这说明“读书”是一种高级智力活动。书上白纸黑字,说不定在哪儿出现这么一句话:“他望着她那黑黑的头发。那秀发松松地垂到她的绿色大衣的领口上……”于是,读者紧跟着这句话,走进了一个世界。在那儿他听得到,嗅得着,看得见,能感觉到饥饿。一连二百多页,三百多页,他始终追随着这些微小的字母。它们好似一根纤细易折的长线,把他引进了一座迷宫。非得等他把这本书的最后一页读完,这根长线才会从他手里滑落。

劳伦斯说:让我们向小说学习吧。小说里的人物除了是活的以外什么也不能做。假如按照一定的形式,他们永远保持为善,为恶,甚至轻快可爱,那么他们就不再是活的人物了,这部小说也就失去生命力了。小说中的人物必须是活着的,否则就一无所是。

这个世界因为有大师,书籍具有了魔力。

学习主页

大师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 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本•琼生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代表作: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四大喜剧,《第十二夜》《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

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等。

他一生给世人留下了三十七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二首长诗。

莎士比亚于 1564年4月23日生于英国中部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少年时代因父亲破产,中断学业走上独自谋生之路。当过肉店学徒,教过书,20岁后到伦敦,先在剧院当马夫.杂役,后入剧团,做过演员.导演.编剧,并成为剧院股东。1588年前后开始编剧,曾被当时已成名的剧作家写文章嘲笑为“粗俗的平民”、“暴发户式的乌鸦”。但从1594年起,他所属的剧团,就因出演他的剧作,受到王宫大臣的庇护,先后称为“宫内大臣剧团”,“国王供奉剧团”。1616年4月23日莎士比亚在其五十二岁生日之时不幸去世。

莎士比亚的创作倾向:

一.遵循所有对立面相生相克的伟大的自然法则。

所以,他使愚蠢和呆笨成为表现智慧的媒介,让天堂的感觉从地狱中升华,最感人的热情,却表现为狂躁。如哈姆雷特真正的大智大慧,以疯子的形式出现;罗密欧和朱丽叶最纯的幸福只有去墓地找寻。在他的笔下生紧连着死,天使紧挨着魔鬼,灵与肉较量,爱和仇难分,公正与偏倚纠缠:大自然永恒的双面象被他热切地盯注着。

二,永远保持高尚的生活,不颠倒自然的秩序和规则。

他不写天真的私通,有趣的乱伦,看似美德的罪恶;他不写用错误的事情达到错误的目的;他不以对不幸者病态的同情为媒介,而使邪恶的东西看起来不再邪恶。在他的追求中,“一切动作都要温文尔雅,就是狂风暴雨一样的感情激发时,你也必须采取一种节制。应把整个王国做舞台,把国王做演员。”

三.人物性格的发展应处于期待中,而非出于惊讶中。

他认为惊讶比期待要低得多,这就像我们猛然看见流星的感觉比之守望着太阳在预定的时刻升起的感觉一样。

四.戏剧的兴趣不依赖于故事,不依赖于结构,而依赖于老老实实地反映生活,反映人类感情,依赖于强烈的想象。

他认为,用真给美以温馨的装潢,美看起来要更美多少倍。所以,结构在他仅仅如画布,故事也不必费力去编,往往借用一下现成的故事,旧瓶装新酒就行了,而所有的文字却要整个地渗透着情感。

五.戏剧就是生活的缩影,登场的人物须忠实于生活中的性格状态。

这样,他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就得由读者自行判断了。不能只听人物的叙述。假如你相信人物朋友所说的话,你可能受骗;甚至你相信人物自己通过自己的性格作为媒介来看他自己也不能是确实的,他本人要看得全面,都不能漏掉一切外围的暗示。

六.对于悲剧人物的创造,主人公不必一定善良,但都必须有许许多多伟大的地方。

他认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在悲剧人物的错误和毁灭中清楚地意识到,人类天性中各种可能的东西。因为他认为,精神强大的人,即使跌倒了,也比一个软弱的人的奋起要高明得多。

莎士比亚的语言:

一.大脑的包罗万象,幻想的丰富,使莎士比亚的语言富丽堂皇。

莎士比亚的内心世界太丰富了,在心灵世界的博大上,他是不可企及的。他领悟人间、地狱、天堂;他考察善与恶;在富有灵感的透视中,他甚至敢于诊断宇宙脉搏的跳动。他几乎达到神通,以至于不能把事情朴素地说出来,只能让笔下的一切,色彩斑斓,仪态万方。

他的作品,似乎在告诉我们,让内心的世界丰富起来,像饿汉扑到食物一样地扑向知识,对于一切创造者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更由于从而导致的想象力的无限丰富,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毫不吝惜地散播着各种隐喻,每一刹那,抽象的概念都在转化成为形象,这些展现在他头脑中的一连串的画面。他并没有去寻找它们,它们都是自动闯来,蜂拥在他的心头,掩蔽他的议论,以绚烂的色彩遮盖了逻辑的纯粹光泽。那一幅画接着一幅画,一个幻象接着一个幻象的奇妙和瑰丽,氤氲在他的心里,随时准备蓬勃。

二.因整个精神如热情的巨流,他的语言熠熠生辉。

像埃斯库洛斯、但丁等一样,莎士比亚是人类热情的巨流,当这些巨流以语言的形式一泻而出之时,便酷似造物主的造物。善与恶,欢乐与忧伤,男人和女人,怒吼和歌唱,雄鹰与秃鹫,闪电与光辉,高山与深谷,爱与仇,光明与黑暗,健全与畸形,高尚与卑小……大自然永恒的双面象,大自然普遍存在的对称性,只要一面出现,另一面就会紧随而来,只要一个产生,另一个就会立即出现,速度之快,阵容之大,应接不暇。雨果说:“他的每一个字都有形象,每一个字都有对照,每一个字都有白昼和黑夜。”也就是他的语言一经出面,一个丰满的世界就在我们眼前出现了。而且莎士比亚生命中的巨大热情,也使他酷爱描写那种巨大无比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极优秀高强的能力,来自于极慷慨又极细腻的感情,或者来自于缺少智慧控制的毁灭性发泄。亦可以说,来自最纯粹的精神,亦来自最变态的凶猛,比如对哈姆雷特、奥赛罗、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描写。

因此,他的语言充满光辉。

三.对人类的观察之深,使莎士比亚的语言深刻,犀利,厚重,犹如人类灵魂的镜子。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莎士比亚,最大的心灵创造者,最深刻的人类观察者,他最懂得富于幻想的头脑如何暗中酝酿,如何猛烈爆发;以及内心如何突然失去平衡。他最能体会肉与血的的专横,以及性格左右一切的力量,促成我们或疯狂或健全的的暧昧原因……”

四.正因为遵循“戏剧是生活的镜子”的原则,他的语言形象、生动、真实、有力。

因为没有比生活更生动的形式,语言越贴近生活,越魅力无穷。

而从语言的材料讲,他力求真实化。人物是什么地位,什么性格,该怎样说话,怎么个说法,他都尽力还其本来面目,让作品中的人物非常自然随便地说话。所以,随着人物的个性、阶级、身份和情绪的变化,他的语言形式也变幻无穷。风格上有纯粹有低俗,有高雅有粗野,有美丽有丑陋…… 写怎样的人就会有与之相应的最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生命的语言。

硬汉海明威

厄纳斯特·海明威(1899—1961),美国当代著名的文学家 ,也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富有传奇色彩和独特个性的杰出作家,通常称他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

海明威出生于美国伊利诺斯州芝加哥附近的橡树园镇。父亲是当地的一位著名医生,业余时间喜欢带孩子外出狩猎、运动、垂钓,以培养他们的“男子汉”兴趣和性格;母亲则喜爱音乐和绘画,希望孩子成为有文化教养的上流社会中的一分子。父母的期待影响着他,使得他富于艺术素养,倾心于大自然 ,又勇敢,坚忍 ,愿出大力,流大汗,用富于刺激的挑战来升华自我 。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海明威报名入伍,因眼疾未被接受。当了见习记者。报社对文体风格的要求很严,首要的一条就是“要简短明快” ,这种训练对海明威日后在文学创作中能形成特有的风格,起到了直接的作用。

1918年海明威终于上了战场,在意大利前线担任救护车队司机。战场上,他因抢救伤员而负伤,前后动了12次手术,取出了237块弹片。治疗期间,得到了护士艾格尼斯的精心护理。他苏醒时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艾格尼斯那双充满深情和温存的暗紫色的眼睛,这成了他日后创作的长篇小说中的一个感人镜头。

康复后的海明威,重返战场,成为一名英勇的战士。冲锋陷阵中,他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满足。大战结束,带回了意大利政府授予的三枚奖章:十字军功章、银质奖章和勇敢奖章。但这次战争也给了他精神上很深的创伤,他有严重的失眠症。他一闭上眼睛,那炮弹的轰鸣声和伤员的痛苦的号叫声就会立即让他尖叫着惊醒。他把这一切都凝聚在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中。

一战后他曾在加拿大,担任《多伦多明星周刊》的特写作家。又曾作为《星报周刊》驻欧记者,携妻长期呆在巴黎,并认为,这是他最好的学习修炼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海明威以记者身份活跃世界各战场。还曾于1941年来中国采访,在重庆秘密见过周恩来,并写过6篇有关中国抗日战争的报道。珍珠港事件后,他甚至驾驶着自己的摩托艇在海上巡逻以监视敌人潜艇的活动。他还率领一支游击队参加了解放巴黎的战斗。

战争结束后,海明威定居古巴。晚年身患重病,回到美国,因不耐生命能力的衰竭,于1961年7月2日 用猎枪自杀。

海明威的代表作:

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6年):表现了第一次大战后西方青年一代迷惘颓唐的精神状态。残酷的战争摧毁了青年一代的人生理想,于是他们沉醉在放荡不羁的生活中,消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女作家斯泰因读了这本书后,称海明威为“迷惘的一代” 。从此,海明威便成了“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1929):是一部出色的反战小说,标志着海明威在艺术上的成熟。作品纯粹用动作和形象表现情绪,通过一个美国青年亨利与英籍护士凯瑟琳的爱情悲剧,表现了一次世界大战的欺骗性和残酷性,流露出人类无法逃避这场自然灾难的悲观情绪。小说以电文式的对话展开情节,简洁真切的内心独白,以及经过锤炼的日常用语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对欧、美作家产生了很大影响。

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通过作家哈里清醒与昏迷的两股意识的流动,表现了主人公临终前对自己一生的反思。 三幕话剧《第五纵队》,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则又是他的思想三幕话剧《第五纵队》,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则又是他的思想和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的标志。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2年)是他晚年的力作,也是他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这是一部极具寓言色彩的小说。小说的故事情节极其简单,含意却十分深刻。小说的主人公桑提亚哥实质上是整个人类的化身;他与鲨鱼的搏斗,是人与命运搏斗的象征。这个“硬汉”形象成为了海明威式的英雄的代表,象征着人类不可摧毁的精神力量。小说获得了当年的普利策奖。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海明威的魅力更在于他的人格魅力:

他曾借助《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之口喊出一个男子汉的宣言:

“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海明威实在是告诉我们,无论在人生的大海中遇到何种艰难险阻,都不要轻言失败,而是要“扼住命运的喉咙”,拼死一搏。“生要生得伟大,活要活得精彩,拼要拼得勇敢,赢要赢得磊落,输要输得光荣,败要败得慷慨,死要死得壮烈。”这就是“人的灵魂的尊严”。

海明威的精神世界并不完美,但却充满着无数可能性。

合作探究

一.请推举出你心目中符合大师标准的古今中外文学家(把名字写在黑板上)。

二.从你读过的文学作品中,列举出你认为的最经典的一本书。

当堂测验

写出你之所以推荐某作家为大师或某本书为经典的理由。

推荐作品

中学生部分必读作品:

《三国演义》 《红楼梦》《西厢记》 《呐喊》《朝花夕拾》《野草》《老人与海》《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堂吉诃德》《歌德对话录》《巴黎圣母院》《泰戈尔诗选》《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契诃夫短篇小说精选》《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 《安徒生童话精选》

掌乐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