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高一上学期第四单元序言学习指导
更新时间: 2024-04-27 20:08:02

第四单元序言

高一上学期第四单元序言学习指导

13、《呐喊》自序

14、胡同文化

15、《宽容》序言

16、《名人传》序

兴趣情境引导:每一个同学搜集自己以前写过的作文,编一本“作文自选集”。

具体要求是:

1.用300页方格稿纸(亦用电脑打印)写一本18000字的书,一个月交。

2.给自己的“作文自选集”取一个靓丽的名字。

3.设计一个漂亮的封面。

4.书中至少有三幅插图。

5.写一个序言,既可以自己写,也可以请别人写。

序言没有写过,不知道怎么写。大家可以先学习第四单元中的几篇课文,它们都是序言,学完以后应该有所启发。

怎样学习这四篇序言呢?

“单元提示”提出了三点要求:(1)从序言中提取有关书的信息;(2)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3)把握文章阐述的道理。

1、提取文中相关信息

什么叫提取信息?就是对文章中有关信息的辨别和筛选,主要从文中筛选出有关字词语句。提取信息需要哪些具体能力?需要具备一定的抽取、概括、组合、转换、延伸等阅读理解的能力。

那么,文章中需要提取的信息有哪些呢?

对于需要提取的信息,全国语文高考命题中心张伟明老师在《高考语文能力释要》一文中说了三点:(1)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2)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3)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体现文章主旨的语句。另外,还有一些重要的材料。什么是文中重要的材料?张伟明老师认为文中重要的材料“是指文章中支撑观点的事实,也包括一些有用的资料,如时间、人名、地名、数据等”。

刚才说提取信息需要辨别,怎样辨别呢?就是区分有关的与无关的、主要的和次要的、关键的和非关键的词语、句子、段落与相关材料。辨别出来的东西可供筛选和取舍。

筛选,具体是什么意思呢?筛选,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据阅读目的取舍信息的思维活动;捕捉和选取有效的、符合阅读目的的重要的语句,体会有关语句的隐含信息,舍弃无关紧要的东西。而筛选应该以辨别为条件,不会辨别就谈不到筛选。

那么,我们这个单元学习的序言,与提取信息有什么关系呢?

“序”是为书所作的。我们可以从“序”中了解关于这本书的有关信息。哪些信息需要了解呢?比如关于写书的经过与宗旨,以及作者的介绍与对书的内容的评论等等。

那么如何去提取这些信息呢?首先要了解序言的常识。哪些常识呢?如

类别 特 点 举 例

赠序临别赠言,教育或劝诫《送东阳马生序》《师说》

书序介绍写书的缘由、过程等《<呐喊>自序》《<名人传>序》

诗序介绍作诗的过程、中心等《桃花源记》

图序介绍与作画或摄影相关的内容《胡同文化》

实例1 从《〈呐喊〉自序》中找出关键语句,提取(《呐喊》)的有关信息。

阅读筛选:

(1)……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积久就有了十余篇。(第21段)

(2)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改变他们的精神……(第5段)……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第22段)

(3)……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第23段)

(4)……又因为上面所说的缘由,便称之为《呐喊》。(第24段)

(5)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就要闷死了……现在你大嚷起来,惊醒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第19段)

分析辨别:

(1)写作缘由 其实应朋友索稿只是作者创作《呐喊》的表面原因,更重要的是前文所叙的鲁迅自己的个人经历与思想历程。

(2)写作目的 鲁迅写小说(《呐喊》),一是为了“改变他们(国民)的精神”;一是为了“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就是说,为的是以文艺为武器,大声疾呼,以彻底改变国民的麻木精神状态;同时也为勇于前行的“猛士”呐喊助威。这一写作目的,在他的许多小说中均有表露。写《狂人日记》,讴歌狂人解剖历史的精神,暴露封建礼教、封建文化的毒害;写《阿Q正传》,是为了“画出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写《故乡》,是为了揭露封建等级制度中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而狂人、夏瑜则是作者笔下的勇士,是作者的希望。

(3)写作原则 作者把适应新民主主义思想文化革命的需要比喻为“听将令”,生动贴切,表现出高度的革命自觉性;在表现手法上,“不恤用了曲笔”,使《呐喊》中的作品比较地显出若干亮色。

(4)命名缘由 为前驱者摇旗呐喊,助威帮阵。

(5)小说内容 这一段话高度概括了小说的内容:先看人物,一种是“许多熟睡的人们”,如孔以己、闰土、华老栓、茶馆谈客、刑场看客等;一种是“较为清醒的几个人”,则是觉醒者、革命者的形象,如狂人、夏瑜等。其次看情节,《呐喊》中的小说多半取材于平凡的人和事,且无复杂的情节结构,却都具有悲剧性,这些社会的悲剧正是“昏睡入死灭”的艺术体现。再看环境,“铁屋子”正是黑暗的封建社会的缩影,“绝无窗户”象征社会的闭塞与僵化,“万难破毁”表现黑暗之浓重。

阅读方法:

应该带着书序的特点寻找关键句,诸如写书的缘由、目的、原则、内容等,然后根据关键句结合文中内容分析这些语句隐含的信息。在寻找与分析过程中,注意辨别与筛选。

实例2 《胡同文化》共有15段文字,先提取各段的要点信息,再逐层提取要点信息,直至概括全文大意。

阅读筛选:

一、提取各段的要点信息:

1.北京城大街、胡同的特点是“四方四正”。

2.胡同取名有各种来源。

3.胡同多为小胡同。

4.胡同大多很安静。

5.胡同、四合院形成了北京市民的胡同文化。

6.胡同文化是封闭的文化。

7.北京人喜欢独门独院,平时过往不多。

8.北京人易于满足。

9.北京人不爱管闲事。

10.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这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态。

11.我的小说<八月骄阳>中就有这样的例子。

12.北京人不愿主持正义,主张“睡不着眯着”。

13.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14.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

15.再见吧,胡同。

二、提取几个小部分的要点。

(一)第一段,北京城的四方四正的大街、胡同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

(二)第二、三、四段,北京胡同的几个特点。

(三)第五段,北京城的连接起来的胡同、四合院形成了北京市民的胡同文化。

(四)第六段,胡同文化是“封闭的文化”。

(五)第七、八、九段,“封闭的文化”的几个内涵。

(六)第十、十一、十二段,胡同文化的一个精义是“忍”。

(七)第十三、十四、十五段,北京的胡同与胡同文化正在趱衰落和没落。

三、提取三个大部分的要点。

(一)第一段到第五段,北京的胡同及胡同文化的形成。

(二)第六段到第七段到第十二段,北京市民的胡同文化的基本特征。

(三)第十三段到第十五段,北京的胡同文化总会消失的。

分析辨别:全文要点是北京胡同文化的特征与衰落。

阅读方法:概括大意的方法是逐层上升,从句到段,从段到部分,从部分到全文。

实例3 房龙指出:一切“不宽容”来源于恐怖。根据这个观点,提取《<宽容>序言=中的相关内容,说说文中的“不宽容”来源于什么恐怖。

阅读筛选:

房龙这句话显然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有着浓浓的火药味儿。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世界还处在一个较为黑暗的混乱时期。人们在1925年对更幸福、更高尚前程的憧憬被隆隆的炮声彻底打破,任何一个人都不会在如此的条件下产生希望,一时间,恐怖造成了“不宽容”。

在《<宽容>序言》中,无知山谷的守旧老人命令村民,杀害了勇于爬到外面探索真理与宣传真理的先驱者。无知山谷人们为什么如此憎恨先驱者?因为先驱者违背了固定不变的律法,村民们害怕守旧老人,更害怕守旧老人所凭借的津法,守旧老人害怕律法,且恪守法。

分析辨别:无知山谷的村民对守旧老人感到恐怖,其根本原因是对固有的律法感到恐怖。由此推知,《宽容》一书必将写到许多与传统守旧势力斗争的人和事,其基本内涵应是歌颂与宽容勇于探索的先驱者。

阅读方法:通过序言中的有关信息了解书中的内容,既要分析序言本身的含义,也要关注该书写作的时代背景。

实例4 阅读《〈宽容〉序言》第8节,摘出体现本段主旨的三个关键句,并分析其含义。

分析辨别:(1)“他对了,守旧老人错了……”(2)“他救了我们,我们反倒杀了他。”(3)“对于这件事,我们的确很内疚,不过,假如当时我们就知道的话,当然就……”这几个句子的含义是,人们经过长时间的艰辛,甚至流血的历程,终于有所觉醒,并为过去的维护旧律法镇压新思想的行为感到内疚。

实例5在《<名人传>序》开头有一句贝多芬的名言:“我愿证明,凡是行为高尚与善良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在文中提取一个与之最相呼应的句子。并由此推知《名人传》是一本什么书。

分析辨别:但愿不幸的人,看到一个与他同样不幸的遭难者、不顾自然地阻碍,竭尽所能地成为一个不愧为人的人,而能借以自慰。由此可知《名人传》应是介绍诸多“不幸的遭难者”战胜灾难过程的一本书。

2、如何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首先,请问大家我们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是哪四部著作的序言?

明确:依次是《呐喊》《胡同之没》《宽容》《名人传》的序言。

其次,作者给自己著作写序(都是自序)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交代写书缘由;介绍著书经过;论证与书相关的新观点;抒发自身感情。

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倒值得我们注意。写书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作者一般都带着一种激情或一种社会责任感在写书。所以,理解作者在著作的序言中抒发的感情,对于理解著作本身的感情以及读懂著作是有较大帮助的。我们能从四篇课文看出作者写书时的激情吗?哪个先说说从《<呐喊>自序》能看出鲁迅写短篇小说的激情吗?

明确:鲁迅先生是带着拯救国家和民族的激情写《狂人日记》《药》等短篇小说的。

那么,《胡同文化》呢?

明确:汪曾祺先生把自己对北京胡同文化的特殊感慨,寄寓在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之中。

这个特殊的感慨既有对胡同文化的扬弃,更有对北京新文化的呼唤。那么,从《<宽容>序言》能看出房龙什么激情?

明确:从《<宽容>序言》能看出房龙谴责反动势力镇压新思想的激情。

是的,房龙倡言思想解放,主张宽容异见。那《<名人传>序=呢?

明确:从中可以发现罗曼·罗兰对名人的崇拜激情,与呼唤人们从名人向上汲取力量的期望之情。

要真正理解作者的感情,还需要运用本学期已经学习过的方法。你们说说有哪些方法?

明确:在第一单元学习的“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在第二单元学习的“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在第三单元学习的“品味”文章的语言。在第四单元学习的“理清文章的逻辑层次”。

相关知识整理:

序 言著 作体 裁作 者国别(时代)

《呐喊》自序呐喊短篇小说集鲁迅现代

胡同文化胡同之没摄影艺术集汪曾祺当代

《宽容》序言宽容社科著作房龙美国

《名人传》序名人传人物传记罗曼·罗兰法国

实例1 鲁迅在《<呐喊>自序》开头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其中“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指的是什么理想与感情?

阅读筛选:

,123456789

(1)鲁迅学医的缘由,后来又弃医从文的原因。

鲁迅父亲的患病和亡故,促使鲁迅学医以救治像他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这是他第一个美好的“梦”。在仙台学医看到战争画片,出于对同胞麻木的激愤和悲哀,了解到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于是提倡文艺运动,弃医从文,产生了一个新的“梦”。

(2)筹办《新生》失败后,鲁迅的思想状况。

一方面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悲哀”和“寂寞”——暗示着社会和国民如一潭死水,投入一块石子,激不起半点涟漪;另一方面,终于看清楚自己“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鲁迅当时同样具有青年人的特点:有热情、有勇气、有闯劲;血气方刚,激昂慷慨。但往往对自己、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估计过高,对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中国国民的劣根性,认识还不深刻。

(3)作者“沉入于国民中,回到古代去”的原因,这种“麻醉法”并没有真正奏效。

现实使作者感到“太痛苦”,而“后来”又“亲历或旁观过几样更寂寞更悲哀的事”,“于是”作者“用了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然而这“麻醉法”并未真正奏效,鲁迅并没有彻底消沉下去。第10段“但我的麻醉法却也似乎已经奏了功”一句中的“似乎”二字,即是明证。鲁迅此时的苦闷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所带来的时代的苦闷;鲁迅此时的沉默,正是他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折时期所作的艰苦思考与探索的体现。它孕育着后来的《呐喊》,是暴风雨来临前的沉寂,而不是幻想破灭后的绝望。此时的鲁迅只是不再像青年时那样“慷慨激昂”了,他开始以一种更实际、更冷静、更清醒、更深刻的态度来观察社会人生、来思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而课文第11段对“缢死过一个女人的槐树”、“古碑”和“冰冷的槐蚕”等几处景物的描写,主要是为了衬托鲁迅当时苦闷深沉的内心世界。

分析辨别:

“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就是鲁迅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就是鲁迅那种上下求索的执著、痛苦与艰辛,就是指鲁迅年轻时候强烈的、执著的救国救民的思想感情。

阅读方法:

着重理解鲁迅的“梦”,“梦”即理想。“年青时做过”的“许多梦”是鲁迅年青时的诸多理想,但未必都是救国救民的理想;但“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则是他救国救民的理想。理解了这一点,再来把握作者的感情,应该是炽热的爱国抒情。

实例2 作者赋予胡同文化哪些内涵,他对此怀着什么感情?

阅读筛选:

先回答下列问题,再作总结概括:

(1)“虾米皮熬白菜,嘿!”这句话,表现了北京市民怎样的心态?(一个“嘿”字,使读者如见其色、如闻其香、如尝其味。极其形象地刻画出北京市民享受虾米熬白菜这种美食时那种无限向往、无限满足神态,表现了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的心态。)

(2)“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一句,概括了北京人怎样的生活状态?(对别人无可奈何,只有自我安慰,充分体现了北京人善于忍耐的性格。最后“真有你的!”是作者对北京人的这一性格进行评论的话,内涵丰富,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对这种态度是赞赏还是否定,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请你见仁见智吧!)

(3)胡同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呈现出怎样的景象?胡同文化又将何去何从呢?(北京胡同在衰败、没落,因而毫无生气。胡同文化也必将随着胡同的消失而逐渐消亡。)

(4)“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这些描写,渲染怎样的一种气氛?(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后的凄惨景象,引起人们的伤感怀旧之情。)

(5)最后一句“再见吧,胡同”,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存在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北京胡同,将要离我们而去了。告别之际,作者的情感相当复杂:有对胡同往日辉煌的怀念,有对胡同衰败的无可奈何,有对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伤感,有对冲击胡同文化的商品经济大潮不可抗拒之势的赞叹,有对胡同及胡同文化将归入虾蟆陵、乌衣巷之列的怅惘低徊……)

分析辨别:

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封闭,忍耐,自足,安分守已,逆来顺受。作者的感情:留恋、怀旧、伤感;知道它必将衰败、没落,带着一定的批判意识。

阅读方法:

先在文中提取与作者对胡同文化产生感情的相关语句,然后分析其中所流露的思想感情,最后进行概括总结。

实例3 《<宽容>序言》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阅读筛选:

在回答下列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总结。

(1)无知山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形象意义何在?(封闭、保守、陈旧、破败,没有生气,没有希望。就的一切被迷信着,被维系着。新的一切被排斥着,被残害着。它象征一切保守的思想、观念、意识,一切封闭的制度、秩序、状态,一切陈旧的传统、法则、定律。)

(2)守旧老人是怎样的人?形象意义何在?(是无知山谷里律法的执行者,是陈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是实施所有传统对一切革新的镇压的代表,是无知山谷里权威与权力的象征。)

(3)村民们是一个怎样的群体?(在无知山谷里死守者愚昧的人群。他们迷信过去,死守律法,胆怯麻木,自欺欺人,要求低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他们甘心受制于守旧老人,对新事物不理解,不支持,而是助纣为虐,对漫游者加以**。)

(4)漫游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形象意义何在?(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一个敢为天下先的人。他敢于怀疑祖先铁定的律法,敢于对人们深信不疑的“智慧”提出挑战,敢于探索、追求真理,敢于向死水般的旧世界发出反叛的声音。他有坚定的信念,有无畏的精神,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有从容赴死的气概。他不畏艰险,敢于冒险。他勇敢无私,为唤醒麻木沉睡的心灵,宣告真理的存在,传播美好希望,不惜牺牲生命重返山谷。他的死亡,是一出深沉的悲剧,留给人们永恒的回味。而当真理大白于天下的时候,他最终成了人们永远爱戴、敬仰、歌颂和感恩的先驱。这里,有一个让人永久回味的结论:探索者、先驱者的名字叫――不朽!)

(5)房龙在《宽容》一书中说过:一切“不宽容”来源于恐怖。“社会刚摆脱了宗教偏执的恐怖,又得忍受更为痛苦的种族不宽容、社会不宽容,以及许多不足挂齿的不宽容……只要这个世界被恐怖笼罩,谈论现在,谈论发展都是浪费时间。”结合《宽容》顾成书的时代,简析作者讲这段话的思想感情?(这段话显然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有着浓浓的火药味儿。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世界还处在一个较为黑暗的混乱时期。人们在1925年对更幸福、更高尚前程的憧憬被隆隆的炮声彻底打破,任何一个人都不会在如此的条件下产生希望,一时间,恐怖造成了“不宽容”。作者对这种朝代极为愤慨。)

分析辨别:

作者对封闭、保守、陈旧的制度、秩序、状态与法则表示极大的愤慨;对迷信过去、死守律法、胆怯麻木、自欺欺人、要求低俗、安于现状乃至助纣为虐的落后势力深恶痛绝之;而对敢于怀疑、敢于探索、追求真理,敢于向死水般的旧世界发出反叛的声音。作者借助先驱者抒发了为了唤醒麻木沉睡的心灵,宣告真理的存在,传播美好希望,而无私无畏与百折不挠的决心与感情。

阅读方法:以读促思﹑以思促读,认真诵读全段,弄清该段讲些什么,有没有中心句。然后组织文字,加以表述。其方法有:.直接选用能表达段意的原句(即中心句);.压缩、组合原段中的相关文字。

实例4 《<名人传>序》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阅读筛选:

作者首先沉痛地指出当下的欧罗巴正在“重浊与腐败气氛中昏迷不醒”;然后表明写《名人传》的目的是为了援助与苦难搏斗的那些不甘凡俗的人;接着指明的英雄的本质,同时呼吁“不幸的人们”从英雄身上汲取力量,进而得到援助;最后突出贝多芬“哦,人啊,自助!”的豪言壮语,进一步鼓励人们以“自助”而“重新鼓起生命对人类的信仰”。

分析辨别:

作者主要抒发了对英雄勇于承担患难的敬佩感情,歌颂了处于患难之际仍然顽强奋斗的崇高精神。

阅读方法:

先理清文章的层次,进而理清抒情层次;在此基础上概括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3、了解几篇序言阐述的基本哲理

每一篇文章都会给人以深刻的教育或启迪,这也是我们高中生应该从中领悟和学习的精华。那么,应该如何去感悟和领会呢?

实例1 《<呐喊>自序》主要阐述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阅读筛选:

鲁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情况,可整理列成下表:

地点经历思想变化

南京求学寻求追求新知与别样的人们

,123456789

仙台学医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东京弃医从文改变国人精神

筹办《新生》流产无聊、悲哀、寂寞,促使自己反省

北京亲历和旁观更悲哀的事沉入于国民中,不再慷慨激昂

钞古碑回到过更寂寞的古代去

与金心异交谈希望不能抹杀

答应做文章,一发而不可收慰藉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

鲁迅的思想发展经历了学医救国不成、从文救国不成以及在寂寞中沉思的几个阶段之后,适逢我国文学革命高潮到来,于是为了“听将令”而搞起文学来。

分析辨别:

鲁迅的人生哲理就是,把个人的奋斗与追求融入救国救民的奋斗与追求之中。

阅读方法:

在理清作者思想发展的过程的基础上,概括他的人生哲理。

实例2 在《胡同文化》一文中,作者为什么说“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

阅读筛选:

(1)从全文三部分内容看第一部分写北京胡同四方四正的建筑格局,安静和平的生活,说明北京胡同文化形成的原因。第二部分写北京胡同文化封闭、闲适、易满足、安发守己、逆来顺受的特点,说明这种文化是一定环境和时代的产物。第三部分写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北京胡同文化随着这北京胡同一起衰败、没落。三部分内容前后紧密联系。

(2)从作者的态度看虽然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衰败在情感上怀着伤感情绪,但在理智上,他知道这是旧时代的文化,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它的消失是必然的。

(3)从胡同文化的内涵中,还可以看出传统北京市民生活的可怜可悲。生活在天子脚下,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自我满足,忍耐屈从,这正是长期高压统治的结果。这也是不得已的生活,不得已的思想文化。作者虽没有明说,但可以体会到这种意味。

分析辨别:

胡同文化是一定时代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会被一种新的文化所代替。

阅读方法

问题比较复杂,需要多角度考虑,既要依据课文层次,又要注重作者态度,还要挖掘隐含信息。

实例3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我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他们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推行文艺运动了。”这段话揭示了什么道理?

阅读筛选:

从鲁迅的经历看,我们知道鲁迅一直在努力寻找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而一次偶然的经历,触发了他深沉的思考,最后,他毅然弃医从文,这时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从鲁迅的思想变化看,鲁迅怀着一腔热血,希望救民于水火,他清醒地看到以“看客”、“华老栓”、“阿Q”、“闰土”等人为代表的国民的麻木的灵魂,只有用文艺来唤醒他们,中国才有希望。

分析辨别:

鲁迅先生清醒看到,那时的国民长期处在受奴役、受压迫的地位,精神已经麻木,要解救他们,必须先唤醒他们的灵魂,文艺是最好的武器。

阅读方法:

注意鲁迅的愤激之词“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与直陈之语“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这是理解全文哲理的钥匙。

实例4《序言》一文,通过一个悲壮的寓言故事给人们揭示了一个什么教训?

阅读筛选:

(一)作者明明白白地把故事中人生活的山谷称之为“无知山谷”,把他们的统治者称之为“守旧老人”。他们的视野多么狭窄,他们的知识多么浅薄,他们可怜的一点点知识像一条窄窄的小溪,流经的地方是深邃破败的溪谷,根本没有新知识的汇流,它流得那么缓慢,与死水无异。一场干旱,就一筹莫民,除了幻想,唯有坐以待毙。他们的生存空间多么狭窄,他们的生存方式多么原始。所谓“宁静”,是死水般的停滞,所谓“幸福”,是麻木不仁的满足。但是,更为荒唐的是,无知者不以为无知,持偏见者不以为偏见,相反,他们把固陋与偏见视为天经地义,神圣不可亵渎,而且用律法规定,不得离开山脚一步,使自己封闭在令人窒息的世界里。迷信和闭塞使人们拒绝任何新知,把真理视为异端,把先驱者一棍子打死。

(二)无知山谷尽管实行严酷的思想专制,用律法与迷信把人们禁锢得死死的,但是人类一要生存,二要发展,追求真理的努力是不可阻挡的,严酷的律法挡不住,岩石高墙也挡不住。早就有一些男男女女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敢于提出问题,“后来走了,再也没有回来”。先驱者更是杰出的代表。他为真理而奋斗,为真理而献身,他是“一个首先向未知世界的黑暗和恐怖挑战的人”,“他把人们引向了新的自由”。

(三)真理开初在少数人手里,如果像无知山谷那样,对先驱者不但不予保护鼓励支持,反而倒行逆施,只能造成先驱者的悲剧,也造成无知者自身的困境,造成真理发展道路上的曲折。学术自由是思想发展的绝对必要的条件。真理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传统观念不是神圣的,对于新思想,必须采取宽容政策,容许其发展,让实践来检验其真理性。只有这样,真理才能顺利发展,社会才能迅速发展。

分析辨别:教训就是,对新思想采取宽容政策是真理发展的必要条件。

阅读方法:

贫穷、落后、反动的根源在于无知、愚昧、闭塞。人类追求真理的努力是不可阻挡的,真理是一定要发展。要使真理的发展畅通无阻,就要保证思想自由,就要采取宽容的政策。

实例5 《<名人传>序》对于英雄的形成,讲述了什么样基本哲理?

阅读筛选:

人生是艰苦的,生命在患难时才伟大。不甘平庸的人都是在患难中抗争的,他们之中不免有人在苦难中蹉跌;所以需要英雄的友人给以帮助。英雄并非以思想与强力称雄,关键在于心灵伟大;而伟大主要是成为伟大,而不是显得伟大。

分析辨别:主要了解英雄三要素,一是不甘平庸,二是患难之际,三是心灵伟大。

阅读方法:找出中心句,抓住关键词,整体把握后,再通过比较后得出结论。

掌乐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