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那树》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 2024-04-27 15:39:16

【教学目标】

《那树》教学设计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以及不同时期人与树关系的变化,从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主题。

2、重视语言学习,品味文章含蓄隽永、生动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的丰富情感,探究一些哲理性句子的深刻意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5分钟)

树,是自然界最具魅力与韧性的精灵。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借树抒情,托树言志,写下了一篇篇动人的诗文。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含有“树”的诗句有哪些?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枯藤老树昏鸦”、“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从刚才的诗句我们可以看到深受天人合一文化思想影响的古人特别讲究情景交融,人和树和谐统一,甚至把“树”当作亲近大自然的媒介。但是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到来,树在人们心目中的意义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了。今天,我们来欣赏台湾当代作家王鼎钧先生的散文《那树》,看看那一棵树经历了什么变化,人类对它的态度如何,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板书:

《那树》

王鼎钧

二、整体感知(20分钟)

1、对文章的初步印象:

预习了文章后,我们不妨把题目补充完整,文章大体上写了那树的什么?(那树的一生,或生命历程。)

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大体结构:

⑴ 我们再次浏览课文,看看那树的一生分了几个时期。(引导:可以找段落开头提示性的词语来划分。)

明确:三部分──早期的大树、近期的大树、现时的大树

板书:

早期的大树、近期的大树、现时的大树

⑵ 大树经历了三个时期的变化,人对树的态度也在不断地改变,我们一起来细读文章,看看人和树的关系如何变化。

① 早期:

人的行动:(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全班朗读第一部分)

A、“陆上台风紧急警报声中,总有人到树干上漩涡形的洞里插一柱香呢。”(祈求保佑)

B、“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树下乘凉)

C、“几丈外幼儿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吸引鸟儿,孩子的乐园)

D、“于是情侣止步”(营造温馨的氛围)

树的回应:

A、“只有那棵树屹立不动,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

B、“千掌千指托住阳光”“有时候,的确,连树叶也完全静止。”(为人类献出浓阴)

C、“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滋润大地)

归纳:人对树的态度:喜欢、利用大树帮助自己

板书:

喜欢利用

树对人的态度:无私庇护

板书:

无私庇护

② 近期:

人的行动:(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然后概括)(个别学生朗读)

A、“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辗进灰色之下”(破坏根须)

B、“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谋划伐树)

C、“‘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抱怨挡路)

D、“公共汽车站搬了,搬进候车亭。水果摊搬了,搬到行人能悠闲的停住的地方。幼稚园也要搬,看何处能属于孩子。”(认为树不再有用处)

树的回应:

A、“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

B、“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C、“只有那树屹立不动,连一片叶也不落下。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得很。”

D、“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功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归纳:人对树的态度:抱怨嫌弃大树阻碍发展

板书:

抱怨嫌弃

树的回应:依然奉献

板书:

依然奉献

③ 现时:

人的行动:(概括要点)

A、醉汉撞树

B、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要树偿命)

C、工人伐树

D、肢解搬运大树

E、议论树根用以作柴

F、挖走树根

树的回应:

A、“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B、“老树叹气,一声又一声,像严重的气喘病”

C、“叶上的每一平方厘米仍绿着。它果然绿着生、绿着死。”(死得庄严)

D、“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告诉体内的寄居者。”(老树的善良)

归纳:人对树的态度:毁灭大树并逐渐遗忘

板书:

毁灭遗忘

树的回应:引颈受戮(听天由命,从容赴死)

板书:

引颈受戮

思考:在人与树不断变化的关系中,我们可以发现树对人一直都没有发生改变的一点是──永远奉献、庇佑生灵

⑶ 小结:

就是这一棵庇佑生灵的大树面对人类的步步进逼,仍然宽容大度;就是这一棵永远奉献、造福人类的大树,却惨遭人类的毒手,这让作者感到非常痛惜。面对大树的命运,作者的思想感情仅仅是痛惜吗?作者还想到什么,还想表达什么?

3、理解主题:(15分钟)

⑴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不妨假设:如果没有醉汉驾车出事这件事,大树就能幸免吗?

(不能。从第6、7段可以看出大树已经和周围的环境不和谐,和现代工业发展的步伐不协调)

⑵ 作者想到了人和树的关系,推而广之是整个人类文明发展与整个大自然的关系。那么作者是不是反对现代化的建设,反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呢?(不是)那应该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呢?(和谐共处──板书)

⑶ 那怎样和谐共处呢?人也需要发展的,那如何发展呢?

师举例:

① 泰国南部有一个小岛,岛上的居民非常贫穷,岛上长满了红树林,在减轻台风、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小岛的居民为了脱贫致富,大力发展旅游业,结果砍掉大片大片红树林,变为人工海岸。此后,游客多了,居民富了,小岛出名了。但不久,海啸也来了,设施毁了,家园没有了,小岛成了重灾区。

② 佛山体育三街是一条浓荫大道,街道两旁的树枝繁叶茂,把整条大街都遮蔽的严严实实的,夏天走在街上,特别清凉舒爽。但是住在街道两旁的居民却怨声载道,因为大树挡住了阳光,家里总是不见天日,衣服难以晾干。

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呢?如何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呢?(学生自由发言)

⑷ 小结:

诚然,现代化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给我们带来优质的生活,带来方便,带来繁荣,作者也曾经这样说过:“人类以他最杰出的才智,最艰辛的奋斗,最漫长的过程,冲出洪荒,握紧文明,我们决不后悔,人类可以在一天走完从前一生也走不完的路,立业四海,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人类可以一小时做完从前十年也做不完的工作,从各方面改善生活,没有什么可后悔的。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由此可见,作者并不反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而是希望文明的发展不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们追求的是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感谢王鼎钧先生的《那树》,让我们产生了平日里难得出现的思考,涌起了久违的情愫。希望大家能关注身边的绿色,从每一棵树苗,每一片绿阴开始。用胆识、智慧、心血和汗水创造一个绿树葱茏的明天。

⑸ (如有时间)其实,这篇散文,留给我们思考回味的不仅仅是主题,里面的语言也很值得我们细细体味,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描写得最为突出第三部分,好好体会平淡言词背后涌动的作者的激情。(欲知文字魅力如何,我们下回分解。)

【板书设计】

那树

王鼎钧

人 和谐共处 树

早期:喜欢利用 无私庇护

近期:抱怨嫌弃 仍然奉献

现时:毁灭遗忘 引颈受戮

第二课时

三、品味语言

1、文章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往往是通过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文字表达丰富含蓄的思想感情。你能不能从文中找出一些句子或词语来品味作者的感情?

2、我们先来找找第一部分写大树的价值,对人类贡献的语句,看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⑴ 当那路还只是一条泥泞的小径时,它就立在那里;当路上驶过第一辆汽车之前,它就立在那里;当这一带只有稀稀落落几处老式平房时,它就立在那里。

(反复写“它就立在那里”,强调大树目睹这大地的沧海桑田,是社会发展历史的见证人。)

⑵ 有一年,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不动,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这真令人难以置信。据说,当这一带……

(大树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毫发”未损,像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代表一种平和、安详的精神,成为世间有某种特殊神性的珍奇之物,成为人们心理的慰藉,是人类的守护神。)

⑶ 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

(把大树的枝叶比作“千掌千指”,既能形象地写出大树的枝繁叶茂,又能让人联想到大树就像千手观音一样荫庇人类,护佑人类。)

⑷ 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大树在静静地、默默地扩张着荫庇的面积,滋润着周围更多的泥土,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利。)

小结:作者在这一部分用看似朴实简洁的语言写出大树像人类的守护神那样,静静地、默默地庇护着人类,从而表达内心对大树的赞美、敬重的感情。

3、我们再找找第二、三部分写工业的建设发展和大树忍辱负重,从容赴死的语句,看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⑴ 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从“一里一里”、“一千码一千码”和“一排一排”看出现代工业发展的速度飞快,以铺天盖地之势向自然界的生命冲袭过来,霸占了自然界生物生存的空间,不断地破坏着自然环境。而自然界的生命生长发展极为迟缓,在人类的气势冲冲的发展开发面前显得极为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对称不平衡。这里也暗示着那树的最终命运。对大自然的开发利用,有时是好事,但有时也会是坏事,有可能人为地造成自然界生态失衡。作者没有直接表达类似的思想,但我们可以揣摩其心理,应该能体会得到上述意思。类似的语句“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计程车像饥蝗拥来”)

⑵ 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辗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

(作者借“死鱼般的灰白色”指代密密麻麻、毫无生机建筑物,与“雨后滴翠”的大树“绿得更深沉”对比,形象地写出树的深沉与博爱与人类的残酷与野蛮,写出了大树在被肆意破坏时仍能忍辱负重,继续奉献自己的“绿”的品格,突出树有情,人无义。类似的语句“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只有那树屹立不动,连一片叶也不落下。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得很。”“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在第三部分写大树惨遭杀戮时的语句更能表达作者心中的激愤。如:“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咬”“嚼碎”形象地写出人类在伐树时的毫不留情,“骨粉”“呻吟”从视觉和听觉上都给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作者故意用这几个描写性、形象性很强的词语再现了一幅人类屠戮大自然生命的图景,表达对伐树人的愤恨与控诉之情。

⑶ 入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漏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

(比喻奇特,既写“润物细无声”的诗意,又能与工业发展对大树粗暴蛮横的态度形成对比。)类似的语句:“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于是弱小而坚忍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每一个黑斗士在离巢后,先在树干上绕行一周,表示了依依不舍。”至死一刻,老树仍然想着保护自己体内的蚂蚁国民,可见老树的善良无私。难怪蚁群也深受感动,依依不舍。更能反衬出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需要自私自利,无情无义。

⑷ 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

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

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功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作者赋予那树人的性灵,那树长久在这里生长繁衍,至死也不愿离开这块土地。可见其对土地、对人类的忠诚。虽然它身遭逆境,却不放弃绿的愿望,虽然受到生存的威胁,却不放弃保护每一寸土地,表现了豁达宽容的胸怀。同时也写出大树面对无情的人类感到无奈与悲哀。平淡言词背后,涌动着作者汹涌的激情──对大树遭遇的同情怜悯,痛心哀怨,对人类的无情更为痛心疾首。)

小结: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特意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写出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对自然造成威胁和破坏,用表面平淡的语言写出大树在遭受威胁下忍辱负重,默默做贡献,从而表达作者内心汹涌的激情──对大树悲惨命运的痛心、悲哀与幽怨,对人类野蛮行径的憎恶、愤恨与无奈。生动、简洁的语言(板书)可以说是沟通这篇散文中“形”和“神”的桥梁。

四、结语

人们一向歌颂大自然的赐予是无私的奉献,从来没想到过这是人类无意识地掩盖了对自然的掠夺。人们在城市中赶走了最古老也是最后一簇绿阴,那么,依靠绿色才得以繁衍人们离灾难还远吗?一条没有树的路是寂寞的,走在一条没有树的路上的人是沧桑的。感谢王鼎钧先生的《那树》,让我们产生了常日里难得出现的思考,涌起了久违的情愫。希望我们能关注身边的绿色,从每一棵树苗,每一片绿阴开始。用胆识、智慧、心血和汗水创造一个绿树葱茏的明天。

掌乐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