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1世纪社会发展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
更新时间: 2024-04-27 23:39:42

我国近十年的教育研究中,有关学校改革的内容很多,但大量涉及的是学校变革的某一方面,而非整体。转型期社会的深刻变化以及对社会中人的生存方式所产生的渗透式的巨大影响,使我们强烈感受到现有学校教育的不适应和弊端。“新基础教育”课题研究的提出,正是对这样一个大时代的回应。该研究发表的第一篇论文以“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命名,反映的正是课题组负责人研究的立意:要为中国创建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型基础教育而研究。这种新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细胞式的载体是基层的一所新型学校,最终成效是一代新人和新型教师的诞生。社会转型时期的学校教育不可避免地本身也要实现转型,21世纪的教育应实现“转型式发展”。

21世纪社会发展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

21世纪初中国社会转型所处时代背景的深化研究 与凹世纪90年代相比,21世纪中国社会转型所处的时代背景,最为鲜明的变化是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凸现。教育界敏感人士的积极反应首先是提出了中国教育要与“国际接轨”和“教育信息化”的口号。在学校实践中率先反应的是:学校信息技术设施的普遍改善,信息技术课的普遍开设;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普遍进行和外语教学的普遍加强;双语教学的积极提倡;有条件的学校聘请外籍教师;建立和加强国际交流,学校中招收外籍儿童乃至开设国际部等。

对于全球化和信息化这一社会大背景及其对教育所带来的影响,通过研究,认识上有了如下进展:

1.全球化与信息化是两个相关、相交但并不完全重合的概念。全球化与信息化反映了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有关时空、交往、流通的意识与行为、范围与速度、目标与手段、组织工具与形态等诸方面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过程。

2.关于全球化。全球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资本扩张的需要,推行的是市场原则,核心强势利益主体依然是发达国家中的大国、强国和霸权国家。值得关注的是,发达国家的强势文化不仅随着生产方式、管理方式以及各种产品倾销而传遍全球,而且还通过商业运作的多种国际性的文化活动、传播技术及其系统的全球化和文化产品的国际流通,使强势文化及其所携带的内在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及外在的时髦形态向全球渗透,对各国青少年以及知识、学术领域产生更为直接的影响。强势文化的全球化已经以不可逆转的方式对全球各国产生影响。对于这一点,教育界尤应重视。

3.关于信息化。信息化的技术存在形态最为表层的功能是新工具。但从发展的趋势来看,将来的电脑、机器人技术定会朝着人机对话界面的人性化和对人的多种特质与能力综合模拟的方向突进。正是这种全面拟人化的走向,有可能全面改变现存的人与技术的关系,由拟人化的功能走向属人化,走向信息技术服务于人的解放和发展。信息化的结构性社会存在形态,整个社会环境被信息技术化,生存环境中增加了虚拟空间。信息化与学校教育关系更为直接、更应引起关注。它是以上两种存在形态及其与生活在其中的人的相互作用给个体生命所带来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为:

(1)个人时空意识发生变化。

(2)个人生存方式的变化。

(3)个人语言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当前,中国社会真正进入到了社会繁荣发展且需要以更多个体富有时代性的充分发展作为条件的时代。这正是我国学校教育需要转型性变革的最重要和具有根本性与前瞻性的社会依据,也是对学校实现转型的社会意义和个体意义的揭示。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转型性变革”的内涵研究 “学校转型性变革”的研究需要回答现存的学校属于什么形态,它有什么弊端,新型学校的特征是什么,转型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等问题。在发展性研究阶段,我们形成了如下一系列观点。

其一,21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学校“转型性变革”,是指学校教育的整体形态、内在基质和日常的教育实践要完成由“近代型”向“现代型”的转换。实现转型这样一个深刻的变化,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段,需要有人去探索转型之路,也需要对新的形态进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尝试“近代型”学校带有明显的工业社会教育的特征:按工业化、批量性生产的模式“塑造”学生,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统一的目标,基本划一的课程和教科书;设有整齐排列的通用教室;制订确定性的课时、教学周期和教学进度;按规定执行的教育教学过程。总之,学校的基本任务是知识的传递和为社会不同领域需要的规范化人才打好基础。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半个世纪中,由于经济上依然基本处于农业经济为主的阶段,工业化的进程较之解放前有很大的进展,但并没有完成国民经济工业化的转换;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和开放程度也都远远不足,故学校在无内在转型需要也无外在冲击和压力的情况下,整体形态、内在基质和日常教育实践并没有发生转型性的变革,没有走出“近代型”学校的基本框架。

其二,与“近代型”学校相比,我们所指的现代型学校的特质即“新基础教育”创建新型学校的要求,从总体上来说,至少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价值提升。现代型学校的存在价值是追求使教育成为人类社会更新性的再生系统。这将使教育的主旨从以传递知识为主要直接目标转换到以通过包括知识教育在内的各种手段,培养具有主动发展意识与能力、能在各种不同(变化着)的具体情景中努力开发自己潜力的人为主要直接目标。化的、精英式的人服务,而应致力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教学内容方面的重心下移。把“近代型”学校中为进入学术象牙塔做准备的学科知识下移至生活领域、职业实践领域、科学技术领域、人生领域等方面沟通的学科知识。三是管理方面的重心下移。除了中央、地方、地区把学校管理权交给学校以外,还包括学校在课程开发和师资培养、教育研究等方面的不离“土”,与学生的生活、学校教育实践和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实践真正做到结合、沟通、互动。

3)结构开放。除了表现为整个学制的开放性和弹性化以外,在学校结构层面上,主要表现为两个向度的开放。一是向外的开放。包括:对网络、媒体开放;对社区、社会开放;学校间、相关教育机构的相互交流和开放。二是向内的开放。包括:在管理上向师生开放;教育教学活动向学生发展世界开放。结构的开放,打破了“近代型”学校的基本封闭状态,促使学校的结构形态由“宝塔型”向“扁平型”转换。

4)过程互动。呈现出多元、多层、多向、多群互动的状态;教学与教育过程中的创生和师生创造力由潜在可能向现实的发展转化,并在积极、有目的的互动过程中实现。

5)动力内化。动力内化机制主要表现为:由贯彻上级行政要求式的执行机制转向以校本研究为动力的学校发展机制。学校只有具备了内在动力,认识到教育内在的使命和力量,认识到教育是直面生命、通过生命、为了生命的人类伟大而特殊的事业,才会把教育中具体人的健康、主动的发展看作既是目标又是过程和动力。

实现“学校转型性变革”的策略建议学校的转型性变革是一个深刻、持续、整体的渐进过程。这需要学校外部环境和各级教育领导部门给予政策及各方面的支持。在处于社会转型期的这样一个社会和时代背景下,我们对实现学校的转型性变革提出如下建议:

1、调整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策略导向,把重心转移到深化学校转型的综合变革上。首先,决策部门要认识到任何教育改革只有真正深入到学校内部的日常工作之中,才有可能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实现培养当代社会需要的人的目标。其次,学校作为一个整体,面对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挑战,在社会实现转型期间,需要完成的是一种“基质”转换的转型性的变革。就“转型性”而言,学校变革首先指向教育价值观的变革,对学校教育的价值和学校培养目标需要有符合时代变化和发展的重新定位;价值导向的变革又必须渗透到学校改革的具体实践中去,并通过改革实践去改变实践中的人,使学校变革和教师发展成为一个事情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成事”与“成人”的统一;通过变革的过程打破原有的学校制度结构,创造新的制度形式,完成学校制度系统的更新,以保证改革有序、持续发展。

2、加强保障基础教育改革深化的法制建设。深化基础教育改革,需要尽快建立:

1)教育行政法。旨在为处理教育行政管理中集权、分权的平衡和协调提供法律保障。

2)学校法。其作用在于为学校行使职权、处理校内外各种关系、确定学校内的管理制度提供法律保障。

3)教师法配套细则。目前迫切需要制定的法规和细则包括:一是落实教师资格证书制的规章细则。二是教师继续教育的相关法规。三是保障教师权利和行使专业自主权的法规。

4)学校教育督导和评价的法规。

5)青少年保护法的修订。

3、加强学校改革研究,加强国内交流和国际交流,整合教育改革的多种资源,形成推进学校改革深化的强大合力。如果说法律为学校改革提供刚性的、权力意义的保障,那么教育研究提供的则是弹性的智力意义的支撑。目前,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研究和实践应该说为数不少,且有了一定的积累,形成了不少的经验和成果。我们认为,若要进一步推进学校改革,在学校改革研究方面特别需要加强以学校为单位开展的、以符合时代精神和学校本身发展为指向的校本研究。另外,提升学校教育研究的质量,需要加强研究势态的综合分析,加强研究成果的交流和多元研究力量的合作,以减少低水平的重复和教育研究资源的浪费。要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加强实质性的、双向的、多元的科研,在教育研究的国际交流方面作出策略性调整。在学校内部,关键是学校主要领导人以及全校教师要自觉、主动地认识这一转型的必要性、价值和转型涉及到的主要因素,反思自身的办学观念、教育教学思想以及与此相关的实践状态,积极投入到重建学校的变革实践之中。在实践中不仅改变学校本身,而且达成自身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行为的改进,创造和体验新的职业生存方式,实现自身的发展。

掌乐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