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教案
更新时间: 2024-04-28 02:53:09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教案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的特点,体会语言中饱含着的浓烈的悲壮慷慨之情。

2.学习本文恰当地运用比喻、对偶、夸张、比较等手法,增强文章表现力的方法。

【教学重点】1、了解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的特点,体会语言中饱含着的浓烈的悲壮慷慨之情。2.学习本文恰当地运用比喻、对偶、夸张、比较等手法,增强文章表现力的方法。

【教学难点】本文的写作目的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4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课文

在内忧外患不断,民不聊生,国家陷入被列强瓜分的惨痛年代里,一位对中国和她的广大人民命运产生巨大影响的伟人孙中山先生诞生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中山先生的文章《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

二、孙中山生平孙中山先生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于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0岁入村塾读书,12岁到檀香山读书,17岁时回国。1884年与本县卢慕贞女士结婚。1886年至1892年先后在广州、香港学医。毕业后,在澳门、广州行医,并致力于救国的政治活动。1894年上书李鸿章遭到拒绝,遂再赴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1905年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系统地提出其三民主义思想,并与保皇派进行了激烈的论战。1895年至1911年策划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屡遭挫折而斗志弥坚。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得到各省响应,导致清朝专制统治的覆灭,是为著名的“辛亥革命”。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1912年4月卸大总统职,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宣传。袁世凯窃据大总统职位后阴谋复辟帝制,孙中山乃于1913年发动“二次革命”反袁。1914年在日本组织成立中华革命党。1915年与宋庆龄结婚。 1917年,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组织中华民国军政府,被推举为大元帅,开展护法运动。1919年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担任总理。1921年,非常国会又于广州议定组织中华民国正式政府,孙中山就任大总统,再举护法旗帜。1923年,孙中山第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成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复任大元帅。同年接受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议,决定国共两党实行合作,以推进国民革命。1924年1月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了国民党,重新解释其三民主义。同年秋,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孙中山应邀北上,共商国是。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不治,逝世于北京。

三、写作背景本文是孙中山先生于1921年12月应邹鲁的请求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一书写的序言。书序一般是说明写书的意图、经过,或介绍、评价书的内容。这篇序却不是就书论书,而是就书以评史论世,借序以“勖国人”。本文写于作者督师桂林准备北上讨伐北洋军阀之际,可以说是一篇弘扬先烈革命精神,进行战斗动员的出征誓言。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8月10日,国会非常会议通过出师北伐的决议,并咨请孙中山宣布军阀徐世昌罪状,明令出师讨伐,以谋国家之统一。12月4日,孙中山抵达桂林,风尘仆仆,行装甫卸,即成立北伐大本营;并指出这次北伐是件非常的革命事业,定要“扫除中国一切政治上社会上旧染之污,而再造一庄严华丽之新民国”。因此在邹鲁求序于孙中山时,正值孙中山肩负重任,讨贼兴师,戎马倥偬之际。就其内容来看,本文与其说是一篇序文,倒不如说是一篇借先烈之伟大精神以鼓舞土气、激励民心的战斗檄文。作者热情赞颂了烈土们为革命捐躯的英雄气概,高度评价了辛亥广州起义的意义和影响,对当时反动逆流泛滥的现象表示了深切的忧愤,激励国人“继述…‘光大’先烈遗志,为实现革命理想而英勇奋斗。

四、阅读课文、疏通文句

1、 对照课文中的注释, 梳理文章的内容。

2、 根据课文大意,概括课文各段主要内容提示:全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 赞颂革命党人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申述黄花岗起义的不朽价值,抒发对烈士沉痛的悼念之情。

第二段, 记叙因时局不宁,致使烈士们的英雄事迹不得流传的事实,表现了作者巨大的悲痛。

第三段, 激励人们以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实现理想的中华民国,从而使《事略》传世而不朽。

五、小结课堂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孙中山先生的生平,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概括课文各段主要内容,要求同学们体会语言中饱含着的浓烈的悲壮慷慨之情。

六、作业布置课后练习一、二(课后作业本)

第二课时

一、 研习课文(第一段)

第一段,赞颂革命党人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申述黄花岗起义的不朽价值,抒发对烈士沉痛的悼念之情。先写清朝末年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民主国家而艰苦奋斗的情况,一个“最”字突出了黄花岗起义死伤之惨重,损失之巨大。“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造”即时代,区别于下文“民国肇造”中作建立解的“造”。“艰难险蛾”与“踬踣者屡”,当主要指革命党人发动和组织的1895年10月广州起义,1904年11月长沙起义,1906年底萍、浏、醴起义,1907年5月潮州黄冈起义,同年6月惠州七女湖起义,同年9月钦州、廉州防城起义,同年12月镇南关起义,1908年3月钦州起义,同年4月河口起义,包括1910年2月和1911年4月两次广州起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就是在第二次广州起义中牺牲的)等。大小多次武装起义的均归失败和革命党人的不断牺牲。“贼”,指满清反动统治者,区别于下文“时子方以讨贼督师桂林”中指北洋军阀的“贼”。但作者并未被这巨大的悲痛所压倒,“然”字笔锋一转,给这次战斗以极高的评价,并抒发了自己对烈士深挚的赞颂之情。这里,作者的感情进入了另一高潮。“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两组对偶句,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了烈土们战斗之激烈,牺牲之豪壮,精神之威武!正是由于这壮烈的战斗,才令“久蛰之人心”大为振奋,使他们千年的“怨愤”,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正是由于这壮烈的战斗,鼓舞了人心,激励了士气,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吸取了沉痛的教训,才在不长的时间里,赢得了武昌起义的成功。 “碧血”语出《庄子·外物》中“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之句;后多用它来指为正义事业而流的血。黄花岗起义是武昌起义的序幕,有了“斯役”,才有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的巨大胜利!段末作者再次满腔热忱地肯定“斯役”的伟大意义及深远影响,它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在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二、朗读课文第一段三、第一段译文清朝末年,国民党革命人士,历尽艰难险阻,凭着坚定果敢、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与人民的敌人战斗,受到的挫折不止一次,而牺牲的惨重,以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总督衙门的战斗为最多。(在那次战斗中)我党的中坚分子完全毁灭了,那损失可说是大到了极点!然而这次战斗啊,革命者的碧血飞溅,浩然正气充满四面八方,草木为它饱含悲痛,风云因它改变颜色,全国久不觉醒的人心,这才大大兴奋起来。(对清朝统治者)长期积聚的怨恨和愤怒,好像汹涌澎湃的洪水冲出山沟,不可阻止,不到半年,在武昌爆发的辛亥革命因而成功!那么这次战役的价值,简直可以使天地震惊,使鬼神悲泣,同武昌起义的战役一样永垂不朽。

四、小结课文本节课研习了课文第一段,体会革命党人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和黄花岗起义的不朽价值,抒发对烈士沉痛的悼念之情。

五、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第一段2、预习理解二三段

第三课时

一、 研习课文(第二、三段)

第二段,记叙因时局不宁,致使烈士们的英雄事迹不得流传的事实,表现了作者巨大的悲痛。由于“民国肇造,变乱纷乘”,致使烈士坟茔,仍“湮没于荒烟蔓草间”,民国七年(1918),“始有墓碣之建修”,民国十年(1921),“始有事略之编纂”。这里,作者连用两个时间短语,意味着时间之漫长,也表明修墓编史进程之缓慢。七十二烈士的事迹有的虽有记载而不详尽,有的仅有姓名而无事迹,更有甚者,有的连姓名也无法知道! “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变乱”,系捐1912年4月孙中山被迫把政权交给袁世凯,南京临时政府夭折;1913年3月坚持“共和”制度的年轻有为的政治家宋教仁被袁世凯的亲信赵秉钧、洪述祖派遣的特务武士英所刺杀;1914年5月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并于1915年12月公然宣布恢复帝制,自称为“皇帝”;1917年?月段祺瑞导演张勋复辟的丑剧;1917年7月开始的护法运动支持了仅一年又告失败,以及段祺瑞、徐世昌、曹锟、吴佩孚、张作霖等新老军阀的连年混战等情况。在详尽地记叙了上述惨痛事实后,作者又引用历史上“善传游侠”的史迁“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的事作比较,进一步抒发了作者悲痛的情怀。这一段记烈士遭受冷落的境况,恰与上一段评说黄花岗之役“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形成对照,强烈地表达了“滋可痛已”的深沉情感。“史载田横事”:田横(?一前202),秦末狄县(今山东高青东 南)人,本齐国贵族。秦朝末年,从兄田儋起兵,重建齐国;楚汉战争中自立为齐王,不久为汉军所破,投奔彭越。汉朝建立,率徒党五百余人逃亡海岛。汉高祖命他去洛阳,说:“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侯不来,且举兵加诛焉!”横被迫前往。途中他顿悟自己“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奈何北面事之?”不愿称臣,于是自杀。留居海岛的五百余人闻田横死讯,也全部自杀。上述事情在《史记》与《汉书》中均有记载。第三段,激励人们以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实现理想的中华民国,从而使《事略》传世而不朽。这是作者作序的目的所在,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先略述邹君求序的事,然后较详尽地写了非常环境中自己肩负的重任。是时,国内“贼氛方炽”,形势动荡不安,以致作者“三十年前所主唱”、“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均“不获实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三十年前”是一个约数。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入会盟书上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誓词,第一次向中国人民提出推翻满清帝制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主张;1905年同盟会成立,孙中山在《民报》(同盟会机关报)发刊词中,才公开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鲜明地举起了三民主义的旗帜。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不是孙中山革命伊始就一下子完整地提出来的,而是有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1923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更进一步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的三民主义。 作者桂林督师讨贼,其责任之重大,尤倍于三十年前。值此义旗高举,整装待发的时刻,恰逢邹君求序,作者借此机会再次为北上讨贼鼓舞士气、激励民心。之后从正面阐明发扬先烈牺牲精神的重要,从反面指出空发感慨的无济于事,正反说理,论述透彻,具有极强的号召力量。 文章最末一句,以简洁的文字点明了“为斯序”的目的:痛逝者,勖国人。这一“痛”一“勖”,寄情无限,正是序文的主旨。

二、朗读课文第二、三段三、第二、三段译文但是自从民国开始建立,各种变乱就纷纷出现,(致使)黄花岗上的烈士坟茔仍然在荒烟蔓草中埋没着。拖延到民国七年,才有坟墓碑碣的修造;民国十年,才有烈士事略的编纂。然而对这七十二位烈士,却又有的有记载但说得不详细,有的仅有姓名而无事迹的记叙,甚至(有的)连姓名也不可查考,就好像史书记载田横的事,即使像司马迁那样善于给游侠作传,也不可能为五百壮士(人人都)写出传记来,这就更加(令人)悲痛了。邹君海滨,拿他编辑的黄花岗烈士事略请我写序文。当时我正为了准备北上讨伐敌人,在桂林统率军队。看看国内形势,敌人的气焰正盛,(国家)倾危不安,比清朝末年还要厉害,而我三十年前所倡导的、为各位先烈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努力争取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还像以前一样没有得到实行。那么我这次行动肩负的责任,更比三十年前加倍重大。如果全国人民都以各位先烈的牺牲精神为国家努力奋斗,协助我完成这一重大责任,实现我们理想的真正的中华民国,那么这一部开国血史(《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就可以流传后世而不朽。不然的话,不能继承先烈的遗志并且使它发扬光大,仅仅对这些遗事空发感慨(不付诸行动),这实在是后死者的莫大羞辱啊!我写这篇序文,是为了痛悼死去的先烈,并且用以勉励读这本书的人们。

四、作业布置:熟读课文第二段

第四课时

一、写作特色(学生归纳,老师总结)1、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语言也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文章第一段,以抒情为主,兼有记叙和议论;第二段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第三段则以议论为主,兼有抒情和记叙。总之,全文以“痛逝者”之情为血肉,以“勖国人”之理为骨干,是一篇情理并茂的序文。2、这篇书序用语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如“末造”、“贼氛”、“清季”,蔑视之意显然;“菁华”、“碧血”、“浩气”,表彰之情可掬。3、全文排偶叠用,整散错落有致,形成一种激荡之势,读来琅琅上口。4、比喻精辟,用典切当,也使这篇序显得更有文采。二、练习提示 一 、 这篇书序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以抒情为主。文章第一段,以抒情为主,兼有记叙和议论;第二段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第三段则以议论为主,兼有抒情和记叙。文章第一段表现得尤为突出。文章先以“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几个简练的句子,概述了革命历程之艰险,斗争之艰苦,突出革命者坚毅不屈的精神。接着以饱蘸激情的笔锋,热情讴歌、评价了这次战役。“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这次战役的悲壮场面,热烈赞颂了烈士们勇于为国牺牲的伟大精神。“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这里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次战役影响之大,威力之猛。末句是对此役的高度评价。先用“惊天地,泣鬼神”这样夸张的描写作热情的歌颂,然后以“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这切实准确的比衬议论作具体的评价。从“然是役也”起至段末,一气呵成,热情奔放。二 如“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两组对偶句,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了烈士们战斗之激烈,牺牲之豪壮,精神之威武!“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这里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次战役影响之大,威力之猛。“惊天地,泣鬼神”这一夸张、对偶句,满腔热忱地肯定了“斯役”的伟大意义及深远影响。三、课堂小结通过本文的学习,体会语言中饱含着的浓烈的悲壮慷慨之情,了解了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的特点。学习了本文恰当地运用比喻、对偶、夸张、比较等手法,使得文章表现力得到增强 。课后要注意加强文句的理解,写作手法的体会。四、作业布置课后练习(一)(二)

掌乐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