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备考方略
更新时间: 2024-04-27 14:01:07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是高考必考的内容,而许多学生往往对此不感兴趣,不愿意在此多花时间复习,备考很不到位,以致不得解题要领,在考场上只是凭感觉瞎蒙。怎样帮助学生有效地复习呢?现以安徽省2012年高考卷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题为例,提出几种备考方略。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备考方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国家一体,即由家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因为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伦关系,这种关系的扩展就形成了社会伦理关系。家族本位的特点,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在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是家族-村落-国家,文化精神的生长路向是家族-宗族--民族。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式举止,洒扫应对,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的范围内,否则便是对“伦理”的僭越。这种伦理秩序的扩充,便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础--家长制。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

与此相适应,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便处于中心地位。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宇宙的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哲学的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因此人们才说,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中国哲学家则具有贤人的风度。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文以载道”,美善合一,是中国文化审美性格的特征。即使在科学技术中,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科技的价值观是以“正德”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因此,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

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因而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老子曾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理。“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是强调人兽之分,以德性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突显人格尊严。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因而中国人都以成德建业、厚德载物为理想。早在孔子前,鲁国大夫叔孙豹就提出过“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在此基础上,一种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具有坚定节操的文化人格就逐渐形成了。“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优道不优贫”,为追求仁道,虽箪饭陋巷,不改其乐,这是一种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

1.与“家族”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家族是宗法社会政治结构中社会组织系统形成的基础。

B.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文化精神的生长道路上的起点。

C.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D.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基础入手,论述了源于家族宗法血缘关系的伦理关系对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B.第二段以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传统科技为例,论证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处于中心地位,最后强调中国文化价值体系是以善为核心的。

C.第三段首先强调人与兽之分在于有无德性,再论述中国人的文化人格是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在此基础上指出成德建业、厚德载物是中国人的理想。

D.全文首先阐述伦理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结构中的重要性,再论述各种文化形态中伦理道德学说所处的地位,最后引古代哲人之语论述人格尊严问题。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价值系统,是在小农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和国家一体社会政治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

B.西方哲学具有哲人的风度,是因为西方哲学体系是形而上学的,其哲学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

C.中国的文学艺术与中国的传统科技一样,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

D.按照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的认识,人必须有道德,因而中国人一贯坚持道德至上的文化精神。

备考方略之一:辨明文体特点

一般论述类文章与文学作品有比较明显的差异:文学作品突出的是相融的整体效应,任何部分的内容都是渗透且服务于整体的,一词一句都是通过整篇才显现出它的特殊意蕴;而一般论述类文章更讲究逻辑的联系,各部分的内容往往以板块的形式呈现,整篇文章是各板块的叠加。打个比方,文学作品就像把糖粒放入水中,让它溶化而为糖水;而一般论述类文章则如筑墙,把一个个板块有规则地堆垒起来形成一堵墙。

来看看上面这篇文章。全文三个自然段,论述的是家族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第一段主要阐述家族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结构中的作用,第二段主要阐述伦理道德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的地位,第三段主要人格尊严问题。这三段文字统一在一个大话题之中,段与段之间互相联系,但实际上是三个内容板块的堆叠。

明白了一般论述类文章这种板块结构的特点,我们在阅读和解题时思维就会更明晰,就能够快速把握文章要点,弄清文章各部分的意义关系,并且能够根据题意快速搜索相关的信息,作出比较、分析和判断。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解答考题的效率。

备考方略之二:知晓命题规则

同样的一个阅读材料,不同学科的考试命题着眼于不同的知识范围,也要求考生以不同的思维方式作出不同的回答。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前几年曾特意通过一期节目为海南种植香蕉的农民辟谣。原来是杂志上刊登了一篇关于香蕉的科普文章,文中说:香蕉易得“巴拿马病”,这是香蕉类植物病中的“癌症”或“SARS”。结果有人把这句话解读为:香蕉里含有致癌物质,有SARS病毒。再经手机短信以讹传讹,一时谣言四起:吃香蕉会得癌症,会被传染SARS病毒。这个案例,可以从法学的角度去分析,可以从信息传播学的角度去分析,也可以从语言学的角度去分析。如果是一道语文高考题,那我们自然要发现其错误出在对语言的解读上,因为语文考试重点考查的就是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语言实际运用的能力。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试卷命题的规则。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题一般安排在考卷第Ⅰ卷,题型一律为单项选择,命题者在设置选择项时着眼于语言,所遵循的基本规则就是“语言转换”,即将阅读材料中的语言转换成选择项中的语言,或将阅读材料中语言的含义转换为选择项中的意思。

我们来看看上面考题选择项的设置。第1题对“家族”内容表述不符合文意的C项,就是把原文中“家族本位的特点,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转换成选择项“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了传统生活社会的全部内容”,“基本课题”并不表明是“全部内容”。第2题A项,是把原文中的“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解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转换成“源于家族宗法血缘关系的伦理关系对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将“伦理”说成“伦理关系”;C项把原文第三段先论述中国人的文化人格是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后谈及人与兽之分在于有无德性,转换成“首先强调人与兽之分在于有无德性,再论述中国人的文化人格是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先后顺序颠倒了;D项把原文“家族本位的特点”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结构中的重要性,转换成“伦理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结构中的重要性”,对象表述有误。第3题B项,把原文第二段第二句谈“中国哲学”的内容转换成“西方哲学”;C项把原文中“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即使在科学技术中,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科技的价值观是以‘正德’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转换成“中国的文学艺术与中国的传统科技一样,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表意显然有差异;D项把原文“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转换成“……人必须有道德”,意思并不相同。

认识了“语言转换”这一命题规则,我们在解答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题时就有了明确的应对之策,那就是快速地找到与选择项对应的阅读材料原文,从词语运用、组合方式和表达的意思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判断阅读材料中的文字转换成选择项时是否出现表意不一致的地方,从而判定选项的正误。

备考方略之三:识别设误方式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每道考题都会有错误的选择项要求答题者作出判断,命题者设误的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第一,无中生有,即阅读材料中本无此意,而凭空编造出选择项中的说法,像上面第3题D项,说“中国人一贯坚持道德至上的文化精神”,而原文并无“一贯坚持”之说,这就是无中生有;第二,偷换概念,即拟制的选择项故意漏掉或换掉阅读材料中的表示陈述对象的词语,致使陈述对象与原文不一致,像上面第2题D项将原文“家庭本位的特点”偷换成“伦理”;第三,张冠李戴,即选择项将阅读材料中用于甲事物或现象的词语用在了乙事物或现象上;第四,故意夸大,即拟制的选择项有意扩大阅读材料中某一对象的作用、程度或涉及的范围,像上面第3题D项把原文“因为有道德”说成是“必须有道德”;第五,混淆关系,即选择项故意将阅读材料中特定的关系搞乱,造成关系表述失当,像上面第2题C项就是把原文内容的先后顺序有意进行颠倒,使得关系与原文不合;第六,以偏概全,即拟制的选择项以一个或几个方面来概括阅读材料的多方面,把部分要素说成是全部要素;第七,改变时态,即选择项把阅读材料中的“将然”时态说成是“已然”时态;第八,错误断定,即选择项把阅读材料中带有推测的“或然”现象说成是“必然”出现的情况;第九,断章取义,即选择项故意截取阅读材料中的一句或几句话的意思,而脱离上下文的语境,致使表意与整体不合,像上面第3题C项;第十,颠倒源流,即选择项有意颠倒阅读材料所表述的时间先后顺序,或有意将阅读材料中的“因”与“果”(条件)颠倒。

针对命题者设误的方式,我们在解题时可以有以下的关注点,或者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看”,准确地辨认出它是否合乎题干要求:一看选择项表述的的意思在阅读材料中有没有出现;二看选择项的内容有没有偷换阅读材料中的陈述对象;三看选择项用语有没有改换阅读材料中表示程度、范围的修饰限定词语;四看选择项用语有没有遗漏或增添阅读材料中的否定限制词语;五看选择项有没有把阅读材料中的“可能”说成“必然”,把“偶尔”说成“往往”;六看选择项有没有把阅读材料中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实现”;七看选择项有没有把阅读材料中的一方面或一部分所具有的某些特点说成是所有同类事物所具有的特点;八看选择项有没有把阅读材料中属于甲的事物说成是属于乙的,或者把甲的特点说成是乙的特点;九看选择项语句有没有把阅读材料中的时间顺序或因果关系搞颠倒;十看选择项语句有没有把阅读材料中同类的事物拆开,或把不同类的归纳在一起;十一看选择项有没有脱离阅读材料语境解说句意;十二看选择项所表述的是否属于题干要求回答的内容。

掌乐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