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娱乐至死读后感书评范文
更新时间:2024-04-25 08:05:13

  《娱乐至死》是一部由美国作家尼尔・波兹曼著作的书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小编整理了一些网友对这本书的读后感,下面就来一起欣赏吧!

娱乐至死读后感书评范文

  由uc的一篇文章,开始读这本书,娱乐至死。信息的接受,没有思考,不懂如何输出,只是消磨时间,结束后就是空虚感和颓废感。但是一到空闲时间又忍不住去浏览,因为可以不用付出,就可以轻易获得短暂的笑点,日复一日的虚拟满足和无尽的空虚。敲出这几个字也是,总是忍不住要翻书,翻那篇文章,人家是怎么写的,就是习惯性的不想思考,不懂脑子。所以还是逼自己再想想,为何浏览文章的时候感同身受,到自己去表达的时候却逻辑混乱,不知所言。

  感同身受一:快速消费的时代,智能推送你所感兴趣的东西,不断刺激你的大脑,很难去主动结束。不经思考,结束后会感到空虚。碎片化的信息接收,这种舒适容易让人沉沦,不仅消磨斗志,更在透支未来。

  感同身受二:信息的传播从文字到电视到新兴媒体,人们的关注点也从事件本身更多转移到事件的表象,更多看重事情外表,好不好玩等等。不可否认,相由心生,这也是激励自己的方式,但是以貌取人也是不妥当的。

  感同身受三:浮躁,很难静下心来读一本书,思考。健身、,没办法坚持,娱乐性的东西却能看两三个小时,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博弈,不自觉选择短期利益,

  感同身受四:被侵蚀的童年,对小孩子来说,自制力更是不行,接受新鲜事物,无法辨别。更多的还是家庭环境、教育等,虽然考虑的有点长远,就是觉得自己都这般,更何况小孩子呢。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警告我们,电视将成为一种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文化媒介,牵制我们的思想,使我们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而我想说的是,无论在什么时代,娱乐总是生活的附属品,不可能成为我们生活的主旋律,更不可能让我们放弃思考。

  世界上总会有一些理性、严谨、刻苦求实的人存在。地铁上,人们投入于手机的资讯,而有几个人捧着手机在工作;电影院里,还是有人会对所看电影内容进行思考;而电视机前,人们看到一则如老人碰瓷的新闻,也并不会像作者说的那样不辨真伪;看到战争爆发的新闻,也并不会像作者说的那样漠不关心,只管傻看。正因为如此,才出现了像屠呦呦、董明珠、徐颖这样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

  况且如今的电视,以及娱乐的衍生品手机,我们可从中得到的信息并非只有娱乐,或是披着严肃的外皮搞娱乐的东西。像《老梁故事汇》这样的节目,是用有趣、理性、不插科打诨的风格为我们讲故事授知识的,并不是像作者说的那样,缺乏理性系统的分析,娱乐内容贯彻其中引读者关注的电视节目。不过不可否认的是,用电视节目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学习,确实不可取。

  对于宗教类的电视节目,我了解有一个福音电视台,是网络的电视台,那是没有一点博人眼球的内容都没有的,有的只是虔诚的心,屏幕内的,和屏幕外的,共同营造的虔诚的范围。可能作者描述的那个时代,正处于娱乐业急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心都很浮躁,而牧师们也变得急于求成,迫切要用娱乐这种方式拉拢新会友,以致忘了基督教要取悦神而不是取悦人的教义吧。所幸,现在娱乐业已经稳定下来,我们也没有变成娱乐至死的物种,但烦请多花一点时间在书本上,因为就像作者所说的,所有成熟话语所拥有的特征,都被偏爱阐释的印刷术发扬光大:富有逻辑的复杂思维,高度的理性和秩序,对于自相矛盾的憎恶,超常的冷静和客观以及等待受众反应的耐心。

  很早就想读的一本书。整本书鞭辟入里,简洁明了,没有一句废话,深得我心,喜欢这种风格。在本书中,作者进行了一个我很早就很感兴趣的讨论,我们的未来,究竟是赫胥黎式的还是奥威尔式的?究竟是《美丽新世界》还是《1984》?我的答案是前者,而作者显然也这么认为。为什么呢?我的理由很简单,人类的天性是向往自由,反感任何形式的束缚与限制,贪图享乐。所谓有压迫必有反抗,任何高压统治,正直强权必然都不会持久。人类历史上也不乏此类的案例。人类为了自由已经奋斗了上千年,黑格尔曾指出,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自由意识的进步过程。因此,任何形式的高压正直和强权,必然会很容易引起人们警觉,从而在襁褓中就会被推翻。然而真正可怕的,却是另外一种未来,亦及《美丽新世界》中的未来,人们沉浸在物质世界中,沉浸在感官世界的刺激中,贪图廉价的娱乐。正如书中所言,让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人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为什么不再思考。毋庸置疑,这是一种慢性死亡,人类文明在廉价的娱乐中,在感官刺激中走向没落。作者在这样一本书中,就在探讨为何我们会走向赫胥黎式的未来,为何这样一种趋势正在向前发展。

  整本书的前两章算是论述了作者的核心观点,奠定了整本书的基调和理论基础。即,媒介即隐喻,媒介即认识论。如何理解?通俗的来说,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会影响我们的认识方式和话语体系。提到这,不由想起了黑格尔时代对于认识的探索,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时的哲学家对人的意识能否正确认识客观世界进行了一次()大讨论。有哲学家指出,我们认识世界需要以我们的意识我们的精神作为工具,但是问题是,我们该如何确定我们的工具是公正的客观的呢?答案是,我们无法确定。这个问题使得当时的哲学界走入了困境。就好像戴眼镜,当我们带了有色眼镜时,我们认识的世界也变换了色彩。我们又如何确定我们戴的眼镜是纯净透明的呢?当然,这个问题后来被黑格尔完美的解决。回到正题,作者富有洞察力地指出,我们认识世界的媒介,工具会深深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接下来的几章,作者从人类历史上的媒介开始论述,一直上溯到苏格拉底的审判,先是雅典时期人们利用修辞来阐述自己的思想,接着是印刷术的发明,最后是电报和电视,来阐述媒介对思想认识的影响。作者把重点放在了印刷术和电视上。印刷术的发明和广泛传播创建了一种严肃深刻的话语体系,在这种文化氛围下,人们把阅读视为一种重要的带有一种神圣色彩的活动,作者举了个例子,在当时的美国,一个工作繁忙的家庭,每周会专门抽出业余的时间一起阅读。当时的人们深谙各种归纳文法,逻辑推理,善于思考,使用书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大街上随处都有人演讲。而这样一种风气带来的是文化的大繁荣,作者指出,正是因为印刷术的繁荣,奠定了美国民族的基调,以致于他们的文化繁荣程度,让英国人都为之讶异。作者接着举了林肯和道格拉斯辩论的例子来说明,整个辩论过程居然长达七个小时,这份双方的讲稿包含各种复杂的句法各种长句和逻辑关系,而当时的听众居然可以津津有味地从头听到尾。简单的一个例子足可反映当时的整个社会的风气。书面文字被视为一种理性的严肃的媒介,足以促进人类智力和文化长足发展。接下来几章,作者又对电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正直,宗教,教育几个方面表达了自己对于以电视为中心的建立的娱乐文化的忧虑。作者指出,毫无疑问,电视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以电视为媒介的娱乐文化正一步一步摧毁以印刷术为中心的文化。电视正一步一步蚕食人类用于阅读和理性思考的时间。电视用于娱乐并无不妥,然而作者担心的是电视尝试在方方面面占据人们的生活。譬如正直,宗教,教育。作为娱乐的媒介,电视具有几个令人担忧的特征,首先,电视会把一切严肃的话题变成娱乐。譬如正直,例行的总统竞选电视辩论便是一例。由于电视的存在,使得候选人的形象变得无比的重要,而人们却不是那么关心其思想,可能一句俏皮话就会引起观众的好感。电视的存在将选举变成了一场表演。其次,娱乐的本质在于提供观众满意的东西,而不是观众应该知道的东西。最后,电视提供的信息是琐碎的不完整的。电视本质上脱离不了娱乐的属性,电视所展示的一切都是迎合观众的需要,都是形式大于内容。而它正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越来越多的时间和越来越多的位置。在最后的几章里,作者表达了自己对于这样一种娱乐时代的深切担忧。

  其实作者的分析方式完全可以放在今天,在我们今天这样一个时代,网络和电子设备作为媒介更加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完全可以想象如果作者生活在今天,如果赫胥黎生活在今天,是会有多么担忧,再这样一个时代里,手机,奴役了我们所有的人。我们完全可以给这本书写一本续篇。

  我对娱乐的对人类文明的负面影响持悲观态度。娱乐产业的快速发展可能会导致社会的进一步撕裂。阶层壁垒进一步加深。对于精英与高知阶层而言,他们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自己的进步上面,因而这方面的影响微乎其微。然而对于普通大众而言,正如《美丽新世界》中所言,毕竟,半克唆麻胜过一克也没有。大多数的人们没有理由不去享受娱乐,不去享受廉价的感官刺激。也没有什么措施可以采取。只能靠更多的赫胥黎和玻尔尼兹曼来为我们敲响警钟。对于大多数的人而言,注意力的涣散和思考的愈发贫乏是无可避免的。但无论如何,最后还是要记住,让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人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为什么不再思考。

掌乐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