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登鹳雀楼》背景资料二
更新时间: 2024-03-28 17:21:13

资料五:

《登鹳雀楼》背景资料二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登鹳雀楼》是连黄口小儿都能够背诵的名诗。作者是唐代略带些神秘色彩的王之涣。说他神秘,是因为这位诗人名气不小,但人们对他的生平却所知不多○1,也因为他现存诗作不足十首却偏偏至少有两三首脍炙人口,“皤发垂髫,皆能吟诵”。○2比如这首小诗,我们可以很方便地在许多古代诗歌选本中发现它的身影。

也许正应了那句“熟视无睹”的老话,因为我们对这首作品太熟悉了,似乎也就很少有人会对诗歌本身进行一番深入的探究,比如我们不妨一问: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人在作品中到底希望表达些什么?

不妨先读一些有关的赏析文字吧。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从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和一登楼的过程,而含义深远,耐人思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的远的哲理。”○3

这是直接把这首诗归入哲理诗的见解。赏析文字中这样赞叹:

“像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4

“此诗不仅刻画了祖国的壮丽山河,而且写出了登高远望的襟怀。向西远看,夕阳贴着高山落下,黄河滚滚流向大海。要想看到千里之远,就得再登上一层高楼。后二句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生活哲理,成为不朽的名句。”○5

“《登鹳雀楼》它不仅仅是一首诗,可以让人领略昔日大唐王朝诗人王之涣壮志凌云的胸怀走进他的梦幻世界,和他一起感受世间的苍穹;名而它更像一幅不老的国画:西下夕阳的余晖、奔腾黄河的水流、迭宕起伏的山脉、水天一色的景象。那样富有感染力,那样迷人,让人流连忘返;它也是一坛千年老酒,喝一口品下,醇香四溢回味无穷,陶醉在其中,其乐无穷;更像人生一个前行的座右铭,是自勤勉励,奋发向上,登高望远的一曲华章。”○6

再看看文学史研究专家的意见:

“前两句在辽阔无垠的画面上,以白日运转、河海奔流为生生不息的世界灌注了无限生气。后两句由实入虚,升华为不懈追求、进取不息的感情境界。通篇对偶而不觉其偶,用笔疏朗而气势恢宏。”○7

想想也是,当下许多人不都是这么热中于引用这首诗的后面两句吗?“更上一层楼”几乎已经成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同义语了。然而,这真的就是我国哲理诗的开山之作吗?没有谁可以告诉我们,作为诗的形象主体,“白日”和“黄河”是怎么与诗歌的哲理联系起来的,是用这宏大的景象起兴吗?作者又是为什么无端地发起这样的议论来了呢?

我相信,只要我们肯耐下心来,不带任何先入为主的念头去读这首诗,也许就会发现,这哪里是什么哲理诗,分明就是一首边塞将士思念家乡的抒情诗杰作!

开头两句的句眼是什么?是“依”字,是“入”字。太阳那么自在地依偎在大山的怀抱,黄河那么急迫地向着大海奔流,因为那山就是太阳的家,大海就是黄河的家啊!“白日”与“黄河”都在昭示着归家的喜悦与激动,也都在强烈地触动着远在边塞的将士们那渴盼着归家的心弦。

“千里目”也是个容易唤起读者联想的词汇。“目极千里兮伤春心”○8家园何在,在千里万里之外,那里也许有鬓发苍苍的双亲在倚闾盼望,那里也许有楼头少妇在殷殷盼望,那里也许有闺中少女在伫立守候,那里也许还有牙牙学语的子女在等待着父亲的归来。边塞的战士何尝不是这样的思念着家乡的亲人啊?“欲穷千里目”,这正是思乡情的真切流露。目中尽处是青山,家园更在青山外,青山还被暮云遮……种种难堪的情怀,都在这“欲穷”的凝眸之中。于是,“更上一层楼”,希望能把远在千里之外的家园纳入自己的视野。鹳雀楼啊,这边塞之上高耸的建筑,寄托着多少战士对家乡对亲人的依恋和思念!

王之涣是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以恢弘阔大之景和凄恻苍凉之情的结合为基本特色。他的另一首名作《凉州词》,表现边塞将士戍守边关而很少获得朝廷恩泽的隐情:“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而不怒;《登鹳雀楼》则表现了战士们身在边关而心系家园的深情,哀而不伤。从此开始的边塞诗作,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翰,乃至宋代的范仲淹他们,也大抵不脱这样的情感基调。不妨这样说:慷慨报国之情、久戍思归之情和苦境盼恩之情,共同组成了我国古代边塞诗的三大情感主题。而我们对《登鹳雀楼》一诗的解读,似乎一向没有注意到这样的角度。

把一首抒情诗当成哲理诗来读,这固然也能够得到意外的快乐,但毕竟只能算是误读的享受。如果是老老实实的诗歌鉴赏,我们还是应该尊重作品本身的吧。

注:

○1王之涣,或作王之奂,字季凌,盛唐著名诗人,新旧《唐书》均无传,《唐才子传》所记也甚简。唐人靳能作的《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提供了关于王之涣的一些情况。

○2靳能《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

○3○4《唐诗鉴赏辞典》陈邦炎文,上海辞书出版社

○5《山西文史精华》

○6姚建生《鹳雀楼和〈登鹳雀楼〉诗》

○7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

○8《楚辞•大招》

资料六:

《登鹳雀楼》意义

《登鹳雀楼》这首妇孺成诵的名诗,毛泽东曾六次挥毫书写。1992年该诗被香港选为十大最受欢迎的唐诗之一,日本汉语课本精选五首唐诗将其列在首篇。作为中国人自勉前行的诗作,古往今来,多少人在寻觅它的遗迹。

(一)“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千古绝唱是我在儿时课本上读到的,它虽然是一首诗,但已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这首流传千载,饱含哲理,寄意无限的即景抒情诗,引诸向往。多少年来,曾有过多少人寻觅它的遗迹,欲知鹳雀楼的命名所在,故址所在,建筑规模,建毁始末,期盼登上鹳雀楼极目远眺,欣赏王之涣把高山、大海、落日、黄河、巧妙地组成的宏伟壮丽画卷,然而多少年来人们总是失望而归。

鹳雀楼在南北朝时,北周蒲州守将宇文护所建,它至金章宁明昌(公元1190年至1196年)年间还屹立如故,到元初方毁,此后一直未得修复。鹳雀楼的故址,据《蒲州府志》与《永济县志》记载:在蒲州城西南黄河州诸上。鹳雀楼所在地——山西省永济市,永济古称蒲坂,夏商周以前,尧和舜都在这里建都,这里曾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登鹳雀楼可以俯视“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置身其上,犹如楼在高空天际,“鸟在林梢脚底看”。鹳雀是一种鸟名,又名冠雀、观雀。似鹤而顶不丹,颈嘴皆长,全身色灰白,羽尾色黑。巢于高树,喜栖高楼。

《登鹳雀楼》它不仅仅是一首诗,可以让人领略昔日大唐王朝诗人王之涣壮志凌云的胸怀走进他的梦幻世界,和他一起感受世间的苍穹;名而它更象一幅不老的国画:西下夕阳的余晖、奔腾黄河的水流、迭菪起伏的山脉、水天一色的景象。那样富有感染力,那样迷人,让人流连忘返;它也是一坛千年老酒,喝一口品下,醇香四溢回味无穷,陶醉在其在,其乐无穷;更象人生一个前行的座右铭,是自勤勉励,奋发向上,登高望远的一曲华章。

(二)鹳雀楼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文化名楼(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鹳雀楼)之一。四大历史名楼遥相呼应,各有千秋,其它三楼在长江流域,唯只有鹳雀楼在黄河流域。所以说,鹳雀楼是黄河文化的标志和象征。看见楼台亭阁,我们仿佛走进了中华文化的艺术殿堂,听见了历史前行的脚步声,用心灵在感受着盛唐文化的凝重,聆听诗人奋进的心声。一个楼台亭阁,就是一个神话,就是一个故事,就是一个梦想,就是一个文化堆积的建筑物。一个楼台亭阁,就是一部档案,记载着昨天的故事;就是一个音符,谱写在中华交响乐的篇章中;就是一本书,书写在浩瀚无垠的历史长卷中。

诗因楼而生,楼因诗而名。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虽然只有二十字,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这首诗的前两句写的是景,但一开口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表,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王之涣,字季凌,生于668年,卒于742年,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唐开元初年,王之涣曾任冀州衡水主薄,后诬去官。王之涣少有侠气,去官之后,漫游黄河南北,强自克制,功于文学,十年后名声大振。在李白、杜甫还不出的时候,王之涣、王昌龄、高适已经名躁一时,从各种史科记述王之涣的生平看,王之涣的诗作并不少,而《唐才子传》说王之涣与王昌龄是“皆出模范”。由此可见,王之涣在唐代诗坛曾是负有盛名,风靡一时的人物。

王之涣可以称作我国诗坛的放歌骄子。存世诗现在只有六首,他的作品,以边塞诗见长,诗境广阔,激人奋进,其冠世诗作《登鹳雀楼》几乎成了唐诗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凉州词是他边塞诗的代表作,“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被称为盛唐绝名的“压卷之作”。

(三)国运昌,百业兴,历史名楼,盛世重修。随着旅游事业的日趋兴盛,鹳雀楼的修复,已经引起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1992年9月开筹备工作。2002年国庆节,新修复的鹳雀楼正式对国内外游人开放,这实中是一件喜事,一件让华人高兴的事:一件幸事,因为鹳雀楼700多年都不复存在,新世纪开始,我们终于可以亲身体验“更上一层楼”的感觉。10月下旬的一天,秋高气爽,晴空万里,我踏上了登新落成鹳雀楼的行程。行至黄河滩涂,高高耸立的鹳雀楼依稀可见车在公路上飞速行驶,鹳雀楼越来越近。

走进鹳雀楼一楼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毛泽东手书“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书法艺术作品。

据介绍,毛泽东书写王之涣的诗作共有两首,从毛泽东先后六次手书《登鹳雀楼》诗,充分说明毛泽东对王之涣的作品的挚爱与钟情,浓厚的艺术情感洋溢于笔墨之中,创造了一个诗书结合的完美境界。

应该说,《登鹳雀楼》一诗不仅仅因为它朗朗上口,不仅仅因为它浅显易懂,更因为它是华夏儿女心中的一座丰碑,感人肺腑,催人奋进。

登上六层楼,我们已经攀至诗人王之涣登高放眼才能拓出更美好的崭新境界。鹳雀楼是黄河文化的标志,是中华民族自强有不息精神的象征。

这里有楼、有诗、有情、有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登此楼,真有凌空欲飞之势,即可鸟瞰那波涛滚滚、浩瀚无涯的黄河,感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奔腾汹涌的气概;又可望那阡陌交织、坦荡无限的大地,遥望“尧王访贤,舜耕历山,大禹治水”华夏根祖的历史风貌;也可以南望起伏连绵的条山,还可以隐约西览雄伟壮观的西岳华山,领悟台湾历史学家姚荣龄先生“中华”缘于永济,“中”指太行山脉的中条山,“华”指秦岭山脉的华山的论断。正由于鹳雀楼立晋望秦,西为华,东为夏,正好座落在华夏历史座标的中点上。因此,必将吸引国内外更多的华人在这里领略王之涣千古绝唱的丰富内涵,感受中华民族登高望远的精神。

掌乐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