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马说》课文背景知识
更新时间: 2024-04-19 13:48:08

1、作家作品:

《马说》课文背景知识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现在河南孟县)人。唐代文学家,散文尤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马说》是其中的一篇短文。

2、背景知识:

“说”,古代一种文体,与现代杂文相似。本篇选自《昌黎先生集》中的《杂说》。《杂说》共四篇,这是第四篇,题目是后人所加。《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文章不足200字,却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战国策》中凡数见。如《楚策四》中记载:春申君收汗明为门客,汗明向他讲了伯乐说马的故事。又据《列子·说符》记载,伯乐曾把比自己更善识马的九方皋推荐给秦穆公。此外,《庄子》、《韩诗外传》均提及伯乐相马事。作者根据以上故事,写了此文。

韩愈青年时代就颇有抱负和才干。他25岁中进土后,长期闲居京城,得不到官职。只得“奔走伺候公卿”,“日求于人,以度时月”(《与李翱书》)。直到10年后,他35岁时,才被召回朝廷正式任职。这种坎坷遭遇正是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思想基础。他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深感朝廷昏暗,体会到统治者对待下层知识分子的不公,也深刻了解了下层知识分子遭受的怨屈和折磨。于是,作者在“物不得其平则鸣”(《送孟东野序》)的思想指导下,联系当时统治集团压抑人才的情况和自身大材小用、屈居下位的处境,写了这篇文章。

掌乐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