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从上《出师表》的关键谈它的主题
更新时间: 2024-04-24 16:59:12

《〈出师表〉主题辨》(《中学语文教学》1983年第11期)一文认为《出师表》主题应是“恢弘士气’,‘兴复汉室’”,过去评论家“把‘亲贤远佞’看作《出师表》主题”,“没有看清三分天下中的弱蜀北伐的重大意义,没有抓住诸葛亮上表的关键所在”。我以为甘国玺同志的看法,值得商榷。

从上《出师表》的关键谈它的主题

诸葛亮上此表的关键是什么?弄清楚这个问题,又是我们正确理解表的主题的关键。下面试从有关历史背景,特别是后主与诸葛亮特殊的君臣关系来探讨。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刘备病殂永安,刘禅袭位成都,改元建兴。诸葛亮受遗托孤,摄一国之政。为北伐曹魏用了五年时间积极从事各方面的准备。团结于吴,加强外交同盟;南征四郡,平定后方;条务农殖穀,闭关息民;约官职,修法制,“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这样,于建兴五年方率军北屯汉中,开始对魏用兵的第一步。参见《三国志·蜀书·后主传》《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但这时,对诸葛亮这位深谋远虑的政治家来说,仍有未能排除的后顾之忧。这就是他上表的关键所在。这后顾之忧,并非是朝延对北征意见不一,也不是三军士气不振。关于这次出征,史书没有这方面的记载。而据《三国志·蜀书·董允传》中说,却是:“丞相将北征,住汉中,虑后主富于春秋,朱紫难别,以允秉心公亮,欲任以宫省之事,上疏……。”这里是说忧虑刘禅年幼,贤佞难别,上表荐贤。其实,刘禅还是一个闇弱之君。东汉以来,闇弱之主为宦官佞臣乱政之事,屡见不鲜。特别是汉桓帝刘志、灵帝刘宏,由宦官专权,谮杀贤良重臣,闹得汉室名存实亡。参见《纲鉴易知录·东汉纪·孝桓皇帝、孝灵皇帝》这样的历史教训,诸葛亮并非不知。刘禅后期宠信宦人黄皓,参见《三国志·蜀书·姜维传》就说明诸葛亮的忧虑不是没有道理。很可能此时刘禅亲信宫宦已露端倪。本来诸葛亮自孤秉政后,“政事无臣细,咸决于己。”参见《三国志·蜀书·后主传》《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现在率师远出,国中虽留有诸贤良大臣治理,但刘禅能否亲信他们,这就成了诸葛亮难以排除的心块。所以临发上疏荐贤、规谏“亲贤远佞”。清人吴楚材、吴调侯评论表的“大意只重亲贤远佞”,确实是抓住上表的关键所在。

上表的关键,决定表的中心内容。所以此表虽然是在临出师之际所上,但关于出师目的意义却不是主要内容,只在后面第七段中才说及。这样谋篇,旨在突出“亲贤远佞”这一中心内容。这当然不能因此就说诸葛亮本人也没有认清北伐的重大意义,也不能认为所上的是“一般规劝国君的表”,而实在是为出师排除后顾之忧、事关重大的表。由于诸葛亮所忧虑的是后主闇弱“贤佞难别”而不是“贤佞不别”,所以表中陈述怎样“亲贤远佞”的具体关照,详于为什么要“新贤远佞”的说理。“亲贤,远佞”,两个方面,“亲贤”陈述又重于“远佞”。这是因为“亲贤”是正面、积极的规劝。表的第一段就突出“亲贤”要旨,带起全篇。这段三个复句,中心是“亲贤”。首句从形势落笔,引入二三句“亲贤”的陈述:贤者是谁、为何亲贤、怎样亲贤以及亲贤目的。语意概括。三段至四段,照应首段“不懈于内”句,具体陈述如何“亲贤”。贤者是谁?一一书出姓名;为何亲贤?经先帝“简拨”“试用……曰能”(照应首段“先帝殊遇”句);应怎样亲贤?宫中府中之事,分别“悉以咨之”(照应首段“开张圣听”句),以及亲贤得益等内容,具体周详。不仅如此,第五段、第七段、第八段中,又不厌其烦地重复叮咛,表达了诸葛老臣率师外出,关照幼主在家“亲贤”的惓惓情怀。六段至七段,照应首段“忘身于外”句,陈述自己得先帝殊遇、受命以来忠于职守以及出师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目的等内容,旨在表达忠贞,希望取得后主对出师的信托。这一段也是“亲贤”的劝谏。第八段为全文内容总结。三个分句,从三个方面总结、回应前文,每一句都结在“亲贤”之意上。“亲贤”劝谏,贯穿全文始终。

虽则担心后主“亲佞”,是诸葛亮上表的关键。但“远佞”却未作正面多谏。这一方面,可能因其时后主尚无明显“亲佞”之事。史书对此时的后主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另一方面,正面多谏“远佞”,也有碍于君臣之礼。诸葛亮是封建时代的政治家,虽“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所以表中“远佞”劝谏,隐约而委婉。凡庸之君多偏私宫宦,第二段内容正是针对这一点的,但却从正面陈述如何治理宫府人事。隐寓“远佞”之意。“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一句表述,突出宦佞“作奸”,可明诸葛亮心迹。强调宫府“一体”,刑赏标准一致。为能切实做到避免“偏私”,要求“付有司论其刑赏”。真可谓对闇弱刘禅“远佞”,关照周至。第五段明确陈述“亲贤臣,远小人”道理,却借助于引史来表达。不举它例,只言两汉,强调是刘家祖宗的历史经验教训;以先帝叹息痛心桓、灵二帝之事,来加重“远佞”劝谏的分量。

综上分析,“亲贤远佞”是表的中心内容,是为上表的关键目的所决定了的。当然,在陈述这一中心内容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一些道理,但这些道理只能看作是围绕“亲贤远佞”而展开的陈述。这就是:劝谏后主要自重自强,继承刘备遗德,亲贤远佞,借助群臣之力,兴复汉室。主题的概括,可为:亲贤远佞,兴复汉室。

甘文是从对各段内容分析得出“‘恢弘士气’,‘兴复汉室’”主题的。但他的分析,没有从表的内容实际出发,有些地方失之牵强。如认为第一段内容“着眼‘恢弘志气’以‘兴国’”,明确全文主旨。但从这一段实际情况看,并没有明确表达“兴国”之意的语句。起语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语意重点在“崩殂”,和“疲弊”构成“危急存亡”严峻局势,给闇弱后主以“警醒”。起语句还兼有动之以父子骨肉之情。经这一“动”一“警”,第二个复句写“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贞良,就显得非常突出。如将起语句解为“着眼于开创统一大业”,既牵强,又破坏了整个这一复句意思的统一性。“遗德”一词,甘文解为“遗留下的德业”,曲解原意。章炳麟《国故论衡·语言缘起说》中有“实、德、业三,各不相离”之说,但此处“德”是指刘备的“弘毅宽厚,知人待士”“亲贤”之德。这样,和上下句意也才贯通,且能与篇末以“德”为中心内容的“遗诏”呼应。至于“恢弘志气”是作为“亲贤”“开张圣听”目的和“光先帝遗德”一道述及的。如将它说成第一段着眼陈述的内容,偏了。还有,甘文为了说明“‘恢弘士气’以‘兴国’”是主题,能统领全篇各段,于是将二段至五段中心概括为“具体论述如何振奋士气以‘兴国’”。这样,又将第二段内容说成“皇帝和政府要遵守和执行同一法度,主张实行严格的法治”。如此分析,到第五段就遇到麻烦。第五段段意和对这一部分的小结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再也无法纽过去了。只得说:“第五段承上作出带有关键性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小结。人们不禁要质疑:能承上第二段所分析的内容作出这样的小结吗?又为什么不就这一部分中的“如何振奋士气以‘兴国’”的意思上小结?“恢弘士气”,既不是首段着眼陈述的内容,更不是全文中心内容,不能统领各段。甘文把它作为主题重要组成部分,舍去全文中心内容“亲贤远佞”,把表的主题理解偏了。

清人唐介轩说:“亲贤、远佞是通篇主意。”只抓住表的中心内容,未反映出其目的意义,“语焉不全”。不过古人评论,惯简约,撮精要。如此说来,也就不应多加责备的了。

教学《出师表》这类课文,要贯彻“文首统一”原则。我以为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实事求是地分析文章思想内容,取其精华,剔除糟粕,这应该说是“道”的内涵吧。

掌乐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