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广州中考语文说明文集锦(含答案):2007-2010年
更新时间: 2024-03-28 17:24:41

四、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14题。

广州中考语文说明文集锦(含答案):2007-2010年

中国画的骄傲--《清明上河图》

黎孟德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汴河两岸的景物和清明节这一天人们的生活场景,内容繁而不杂,场面多而不乱,无论状物写人,都合情合理。

画卷以萧疏的郊外为开端,一片春风和煦的田园景色。农夫在田间耕作,两个商贩赶着驮炭的驴群姗姗而来,一列行旅,有车骑仆从,正匆匆向城里进发,轿顶上插满了杨柳,一看就知是城里富贵人家扫墓而来。作者在此巧妙地交代了时间、风俗,展开了序幕。

画面渐进,路边酒肆、茶摊渐多起来,汴河也繁忙起来。沿河有许多粮仓,靠岸的船只,搭着跑板在卸货。满载货物的船只吃水很深,水面几乎接近船帮,而卸完货的船只,则吃水较浅。河心一艘大船,尾部有八名船夫合力摇桨:河对岸,五名纤夫在拉着船艰难前行。

画卷再展,一片宏伟木质拱桥宛如飞虹,横跨河面,以拱桥为中心形成了全图的高潮。一艘大船逆流而上,将要过桥,它高高的桅杆却被桥头挡住了。船上的人有的七手八脚忙着收杆,有的奋力划桨,有的用蒿竿撑住桥洞顶端。桥上岸边挤满了热心观众,帮着出主意。桥的另一边又有一只船迎面驶来,船夫们都站在船尾焦急张望,为双方能否顺利过桥捏一把汗。围绕这一紧急事件,作者远近照应,将这一复杂场面处理得合理有序又扣人心弦。

桥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两岸挤满摊贩,店铺林立,百业兴旺。两商贩在街心争夺顾客,而那位顾客则左顾右盼,身子朝右,头却向左望,不知所从。桥上一官员骑马过桥与一小轿相遇,双方奴仆各不相让,旁边有人在看热闹。桥上下来一辆驴车,载满货物的车子惯性下冲,车夫弯腰拱背,奋力抵住:而驴子则松了一把力,摇头晃脑,漫不经心,缆绳也晃悠着,观者注意到此,多会心一笑。临河的茶肆中,茶客们或房间闲谈,或临窗眺望,好不闲适。

画的前头是巍峨的城门横断画面,这在绘画创作中是很忌讳的,安排不当就会使画面出现割裂。但见城门前后左右广植树木,使高大的城门不显单调,最妙的是用正在进城的骆驼商队衔接城内外,过渡自然。进城后,画面节奏放缓,城内道路纵横交叉,沿街店铺鳞次栉比,人物举止从容舒缓,或结伴而行,或揖让为礼,有官绅士兵、和尚乞丐、说书卖艺人……城里有官府宅第,有酒楼当铺,铺面上的招牌显示出各行各业:“香 ”、“孙羊店”等,一派繁荣有序的都市景象!

《清明上河图》运用中国传统“散点透视”法,将几十里风光人情尽收卷中。远近人物,几笔勾勒就神情兼具,大有城楼房屋,小见铺内刀剪,无不刻画清晰,而又不给人比例失调之感,如此头绪众多、人物繁杂而无一处败笔,真可让人叹为观止!

这幅生动地记录了中国12世纪城市生活风貌的风俗画,在我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堪称中国绘画的骄傲。

(选自《读懂中国》,有删改)

13.下面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D

A.通过描绘城里富贵人家扫墓归来的情景,巧妙地交代了时间和当地的风俗习惯。

B.画中巍峨的城楼以及城门内外的繁华热闹的景象,构成了整幅画的最高潮部分。

C.画中景物,大到城楼,小到刀剪,都刻画得精细清晰,比例协调,无一处败笔。

D.用“散点透视”法,将几十里风光人情尽收画卷,形象展现了北宋的生活风貌。

14.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纷繁丰富的内容的?为什么这样写? (4分)

作者是按照画面展开的顺序来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这样介绍条理清楚,能够清晰全面的再现《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宛若图画就在眼前。

四、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13题。(2009年广州市中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象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丘壑, 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有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节选自课文《苏州园林》)

13.下面对苏州园林特点的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C

A.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讲究对称,崇尚自然,追求人在画中游的美感。

B.假山池沼的配合因地制宜,自出心裁,游人有身在大自然的感觉。

C.错落有致的花草树木,与整齐划一的道旁树俯仰生姿,交辉相映。

D.花墙,廊子,镜子的巧妙配合,使园林景致生色,层次丰富多样。

14.下面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以旅游行踪为线索,比较详尽地介绍了苏州园林的每一个景点。

B.每个自然段都运用比喻说明,生动准确地描述苏州园林的美色。

C.围绕“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的图画”,分类介绍苏州园林的特色。

D.以“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清晰地概述了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

四、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14题.(2008年广州中考)

水藻将成为最绿色的能源 张贵余

目前,各国专家正积极倡导使用绿色能源,比如用太阳能、风力发电、水力发电等。还有一些科学家则更进一步,开始寻找更“绿色”的能源,那就是用水藻提炼燃油。科学家乐观地预测,只需种水藻提炼燃油,就能让我们摆脱对天然石油的依赖。科学家很早就提出用植物来提炼燃油,比如从油菜籽和大豆中提炼燃油,不过很少人会想到用水藻来提炼燃油。但是,这种绿色植物现在却异军突起,成为最有力的竞争者,因为它有许多品质是其他植物所不具备的。

水藻是由简单的水生有机体组成的,通过光合作用储存光能,生产植物油。而植物油可以被转化成“生物柴油”,可以为任何柴油发动机提供动力。水藻有好几个重要的优点是其他油料植物所不具备的,比如水藻可以种植在更广泛的地方,而且能够迅速繁殖,更难能可贵的是,水藻几乎不需要特别的养分,它们需要的只是阳光、水和二氧化碳。此外,水藻生长的面积和体积比率是最高的。

水藻不仅能生产绿色油料,更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净化空气,可以说是一举两得。事实上,许多发电厂在厂区和周边地区种植水藻,吸收发电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在这方面,麻省理工大学的“绿色油料公司”做得最好,他们正在进行这方面的实验,利用发电厂产生的二氧化碳来种植水藻。小规模的实验发现,这是一种可行性的概念,他们下一步要进行大规模的实验。

不过,要想进入后石油时代,让水藻油成为畅销产品,需要解决许多问题。生产“生物柴油”,首先遇到的就是选择水藻品种的问题。水藻有数千种,选到正确的种类是至关重要的。其次,水藻生长的速度极快,必须控制好种植的数量,如果太多,阳光就会不够,造成大批死亡,而如果太少,则达不到所需要的数量。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借助计算机来控制水藻的生长速度,也就是控制营养成分,不过这样做会增加成本,减少水藻业的经济利益。

即使成功地收获了水藻,还要面临着另一个难题,那就是如何把油提取出来。从大豆、油菜等植物中提取油是用冷压法,而水藻却不像大豆、油菜那样有那么多的纤维,不能使用这种标准的榨油方法。不过从理论上说,从水藻中提炼油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美国科学家证实,在绿色的水藻中加入化学添加剂就可以提炼出油来,在水藻浆中加入甲醇或者乙烷是目前最好的选择,相对来说又有效又节省成本。但观察家对此有一种担心,那就是这可能会影响土地和水的使用。

(选自《北京科技报》,有删改)

13.下面不属于“水藻将成为最绿色能源”的优势的一项是(3分)D

A.水藻可种植在更广泛的地方,能迅速繁殖。

B.水藻需要的养分只是阳光、水和二氧化碳。

C.水藻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净化空气。

D.水藻可以通过使用化学添加剂提炼出燃油。

14.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

A.太阳能、风能、水能和植物燃油,都是专家倡导使用的绿色能源。

B.利用发电厂产生的二氧化碳来种植水藻的经验,已经被成功推广。

C.水藻通过光合作用生产的植物油,可直接为柴油发动机提供动力。

D.用绿色植物生产生物柴油,均可使用冷压法这种标准的榨油方法。

四、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14题。(2007年广州中考)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基本上保持恒定。这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始终处于“边增长、边消耗”的动态平衡状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80%来自人和动、植物的呼吸。20%来自燃料的燃烧。散布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75%被海洋、湖泊、河流等地面的水及空中降水吸收溶解于水中。还有5%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质贮藏起来。这就是多年来二氧化碳占空气成分0.O3%(体积分数)始终保持不变的原因。

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工业迅猛发展,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远远起过了过去的水平。而另一方面,由于森林被乱砍乱伐,大量的农田建成了城市和工厂,破坏了植被,减少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条件。再加上地表水域逐浙缩小,降水量大大降低,减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破坏了二氧化碳生成与转化的动态平衡,就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长,就使地球气温发生了改变。

二氧化碳可以防止地表热量辐射到太空中,具有调节地球气温的功能。如果没有二氧化碳,地球的年平均气温会比目前降低20℃.但是,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就会使地球仿佛捂在一口锅里,温度逐渐升高,就形成“温室效应”。形成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其他气体。其中二氧化碳约占75%,氟氯代烷约占l5%-20%,此外还有甲烷、一氧化氮等30多种。

温室效应就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含量增加而导致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如果二氧化碳含量比现在增加一倍,全球气温将升高3℃-5℃,两极地区可能升高lO℃,气候将明显变暖。气温升高,将导致某些地区雨量增加,某些地区出现干早,飕风力量增强,出现频率也将提高,自然灾害加剧。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气温升高,将使两极地区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许多沿海城市、岛屿或低洼地区将面临海水上涨的威胁;甚至被海水吞没。

13.下列不属于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动态平衡”的一项是(3分)D

A.湖泊、河流等地表水域逐渐地缩小。

B.人口急剧增加,森林遭到乱砍乱伐。

C.工业中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

D.部分地表热最有时能辐射到太空中。

14.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B

A.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多少与地球气温的高低没有直接关系。

B.维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动态平衡是防止温室效应的有效方法。

C.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植物转化为有机物质。

D.两极地区冰川融化已使许多城市、岛屿遭海水威胁甚至吞没。

掌乐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