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将相和---教学内容
更新时间: 2024-03-29 06:13:06

教学内容:将相和

将相和---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一、谈话导入

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我国战国时代的赵国和秦国。人们当时提起秦国往往叫它什么?虎狼之国。一方面说明他强,一方面说明什么?强暴。而赵国相对比较弱,那个时期赵国有两个威望很高、影响极大的人,即 “将”廉颇,“相”蔺相如。“和”是什么意思?既然说他们和好,那就意味着之前一定有过——不和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将相之间为什么不和又为什么和”呢?

二.研读讨论

1、课文中有没有一段文字直接写他们不和?带着问题快速自读课文,要求找出相关语句。板书:不和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1)从这句话中你读明白了什么?

理解功无不克,战无不胜

廉颇立过哪些功劳呢?(廉颇作为赵国的大将,在几次讨伐齐国和卫国的征战中都取得了胜利,为赵国立下了汗马功劳,长平之战时,坚壁固守三年,保卫赵国不灭亡,可谓功勋卓著。)看来,廉颇确实很了不起!

我感觉廉颇很气愤,因为蔺相如爬到比他的职位还高。廉颇觉得自己能当上大将军,那是脑袋别裤腰带上,一仗一仗实实在在打过来的,而蔺相如呢,就靠一张嘴皮子,这当官也太容易了。

(2)谁来读一读这句话?我听了有一种不服气,还有一种酸溜溜的味道!读出气愤

三、合作交流,品读感悟

1.蔺相如到底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吗?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学习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2. 自主学习

完璧归赵(1——10)

1. 秦王提出以城换壁,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

2. 蔺相如原本是个什么人,为什么会被赵王重用?

3. 蔺相如如何护住和氏璧?抓住最能体现蔺相如品质的字词并结合资料来谈谈你的体会。

渑池之会(11——15)

1. 在渑池相会时,秦王要赵王做什么?这么做有什么目的?

2. 蔺相如为什么要逼秦王为赵王击缶?他是怎么做的?抓最能体现蔺相如品质的字词,并结合资料来谈谈你的体会。

3. 渑池之会,秦王有没有占到便宜,这是谁的功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3.交流体会

完璧归赵

1.蔺相如捧着壁,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壁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壁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壁就要往柱子上撞。

请默读这段话,抓最能体现蔺相如品质的字词。

1理解理直气壮,他的理就是秦王没有诚意以城换璧就是失信于人,失信于天下,你既然失信在先,就不要再说我做的是否过分了。

你能读一读蔺相如的话吗?怎样才能读得理直气壮?这是一个怎样的蔺相如?

②透过这个“撞”字,你想想在这一瞬间,他可能想些什么?他可能在想:如果今天真得玉碎人亡,秦王就算是落了个强抢弱国宝物,逼死人命的下场,到时候他就成了天下人共同指责的对象,毫无威信可言。自己即使牺牲了,也算得上是为国牺牲,对得起国家了!

这一撞,又撞出了什么过人之处呢?齐读这几句

总结:一个撞字撞出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撞出了他不屈的精神,撞得秦王言听计从,撞出了千古佳话《完璧归赵》。这部分还有什么地方令你感动的?

蔺相如以他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品质与秦王斗智斗勇,使得完璧归赵,可他没有就此罢休,过了几年,他又约赵王在渑池相见。

渑池之会

1.补充“瑟”的资料:瑟是一种弦乐器,是古时候地位很低微的艺人所使用。秦王要赵王为他鼓瑟,说明赵王成了地位低下的艺人。秦王是王,赵王也是王啊,为什么啊?除了鼓瑟,还让人记录下来。

秦王的做法对赵国而讲,这是?(侮辱)“记录下来”就是作为一种历史资料记载,这件事就流传给后人知道,这不仅侮辱赵王,也是侮辱赵国的,有损国家尊严和民族的自尊心,是不能容忍的。在这种情况下,蔺相如怎样反击?

2.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理解拼

谁来当这个不怕死的蔺相如?(大义凛然、令秦王望而生畏)这是一个怎样的蔺相如?

想不想知道当时更加详细的情景。(出示资料)

渑池之会,蔺相如为赵国赢得了尊严,因此,被封为上卿,渑池之会

的成功仅仅是蔺相如的功劳吗?还有谁的功劳?从哪里看出,由此看

出合作的重要性。

是呀,这里虽然没有刀光剑影,可是战斗依然惊心动魄,从这一拼,又拼出了什么过人之处呢?

这就是“生命诚可贵,尊严价更高。若为祖国故,生命可不要”的蔺相如啊!

蔺相如立功,蔺相如是仅仅靠一张嘴吗?(他真正靠的是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爱国精神。他在用自己的生命保卫国家和国家的尊严。)

板书和

四.感悟”和”

1.一起看看历代名人对“和”的理解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先秦·孟子

二人同心,其力断金。——《易经》

一致是强有力的,而纷争易于被征服。——伊索

人心齐,泰山移。——中国谚语

中国的问题,稳定需要团结,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 搞不成。稳定需要团结,才能稳定。要使社会长期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党与人民群众钢铁般的团结。——邓小平

这些名言都强调了“和”的重要,可见“和”对一个国家,尤其对一个弱国来说是多么重要。蔺相如,廉颇又是怎么看待“和”的呢?

2.请大家读读蔺相如的那段话课件出示蔺相如说的话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什么?正是有了这颗赤胆忠心,蔺相如才对廉颇处处避让。这说明,蔺相如对敌人是机智勇敢的,对朋友却是?(板宽宏大量)谁来替蔺相如吐一吐肺腑之言?(指导读出蔺相如的胸怀宽广,大家风度。)

3、廉颇也有一颗爱国的心。所以他才能做到负荆请罪。从这里我们又可以看出廉颇的什么特点?(知错就改)

课件出示“负荆请罪”的画面。同学们看,这就是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看了画面你想说什么?促使蔺相如宽宏大量,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板 爱国)共同的目的是(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和还可以理解成同心协力,保卫赵国,齐读课题将相和

读了故事对你们有什么启发呢

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其实,像这样的故事,历史上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有时间可以读读《上下五千年》这套丛书,读完之后,你们的知识会更丰富!

附:

赵王一曲弹毕,秦昭王说:“古董老乐,无甚稀奇,但赵王为本王奏乐,倒是值得国史一笔。”便问王稽,“记下了?”随行史官捧一卷竹简高声念诵:“秦王二十八年八月十五,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赵惠文王气得发抖,嘴里却说不出话来。蔺相如回身抱起一个陶盆大步走到秦王座案前一躬:“赵王素来闻得秦王善为秦器击打,请秦王奏陶盆,以相娱乐也。”

“岂有此理!”秦昭王勃然大怒,“本王何善击打?一派胡言,退下。”

蔺相如没有退下,却是双膝一跪高举陶盆:“请秦王击奏陶盆。”

秦昭王心下一沉:“蔺相如,你想干嘛?本王偏不遂你心。”

蔺相如将陶盆往左肋下一夹,右手一伸,霍然从皮靴里拔出一把寒光闪烁的短剑搭在自己脖颈之上:“五步之内,蔺相如颈血必溅秦王之身。”

王稽大惊,向后一挥手,八名秦国武士便大步上前要拿蔺相如。

蔺相如冲身抵近秦王大喝:“谁敢近前!我便血溅秦王!”王稽心念电闪,绝不能逼得蔺相如铤而走险。于是又一挥手让武士退后,自己上前一拱:“上大夫此举大是失礼,当自重退回才是。”蔺相如冷冷一笑:“秦王若知失礼为何物,便当击打陶盆了事。”说罢举起左手,便将陶盆递到了秦昭王胸前。

秦昭王大是懊恼,竟是哭笑不得。如此一个拼命之徒挺着一口短剑戳在鼻子底下,你能如何?回身走开么?他岂能不如影随形?杀了他么?秦赵武士相当,顷刻便是血战,且廉颇已在边境布下重兵。果真如此,这次会盟岂非贻笑天下?百般无奈,便伸出手指轻轻弹了一下那只抵到胸口的陶盆。谁知陶盆却是韩国尚坊精制,体薄如皮,一弹之下便当的一声大响,在肃静无声的大账中竟是余音回荡。

蔺相如举着陶盆高声道:“赵御史记载:赵王二十年八月十五,秦王为赵王击缶!”

掌乐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