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长亭送别》教案24
更新时间: 2024-03-29 06:06:12

《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24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提纲挈领地了解剧情,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与性格特征。

2、体会课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3、体会课文修辞方法多种多样,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三、教学课时

二课时

四、预习作业

创新P40“背语基 厚积薄发”

第一课时

一、由歌曲送别 导入课文:

爱情,古老永恒又年轻常新的字眼。多少才子佳人、怨女痴男,多少悲欢离合,血泪辛酸。由此,无数的文人墨客,几多真挚的描写、热烈的咏叹。

于是有了:关关雎鸠的吟唱,孔雀东南的飞翔,那哭倒的长城,却哭不倒的爱情,沉没的百宝箱,却沉没不了的爱的向往,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千古绝唱,唱着:“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万般追问“问世间情是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

今天,我们学习《长亭送别》

二、介绍《西厢记》

1、《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它的故事题材取自公元九世纪唐人元稹的传奇《莺莺传》(亦名《会真记》)。当《莺莺传》故事流传了四百年左右的时候,即金代章宗时,说唱家董解元写成了《西厢记诸宫调》(后人习惯称之为《董西厢》),使崔、张恋爱故事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成为王实甫杂剧《西厢记》(为便于区别,也有人称作《王西厢》)的基础。

从三千言的传奇文《莺莺传》变化到五万言的诸宫调《董西厢》,故事的内容、格局、人物、情景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2、《西厢记》故事演变

唐元稹《会真记》(《莺莺传》)

——崔莺莺性格软弱,屈服于命运;张生始乱终弃。有“女色祸人”之论。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男女主人公为争取婚姻自主,共同抗争;“才子配佳人”。

元王实甫《西厢记》(《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提出“有情人终成眷属”理想,突出双方纯真爱情;表现男女主人公反抗封建势力,追求婚姻自由的自觉要求。

3、故事梗概

《西厢记》源于唐元稹《莺莺传》。写唐贞元中,书生张珙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适崔相国夫人携女莺莺扶相国灵柩回家乡安葬,途经普救寺,也借宿于此。一日,张生游佛殿,与莺莺相遇,两人一见倾心。时蒲州有孙飞虎起兵作乱,乱军包围了普救寺,欲夺莺莺为押寨夫人。老夫人在危急之中许下诺言,谁能破贼解围,就将莺莺嫁给他为妻。张生自愿为之,请镇守潼关的好友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相救。杜确率兵至,平定了乱兵。解了普救寺之围。不料老夫人嫌张生是一白衣秀士,门不当户不对,便出尔反尔,只许张生与莺莺两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不能与莺莺成亲,害了相思,经莺莺侍女红娘从中帮助传递书简,两人背着老夫人私下幽会。后两人来往之事被老夫人发现了,便把红娘叫来拷问。红娘反责老夫人出尔反尔,忘恩负义,并称此事若张扬出去,于崔家名声不利,不若答应两人的婚事。老夫人无奈,只得答应了张生与莺莺婚事。但老夫人又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士为由,逼张生赴京应试,待张生应试及第后,才允许他与莺莺成亲。

于是,张生和莺莺在经历了佛殿相遇、一见钟情、月下吟诗、互通歌曲,发展到传书递简、跳墙赴约,直至西厢幽会、两情缱绻,最后长亭送别、海誓山盟,他们的爱情最终是花好月圆。这就是流传至今的《西厢记》,《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长亭送别》是第四本第三折,是全剧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莺莺在长亭为他送别。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三、杂剧常识

(夫人、长老上,云A)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B(旦唱)

[正宫C][端正好D]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E

A——“科”或“介” B——“白”(宾白或说白) C——“宫调”

D——“曲牌” E——“曲词”

四、分析课文

1、理清文章脉络:按照崔莺莺的行动可以把全文分为哪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科白和【端正好】等三曲),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至“专听春雷第一声”)是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至“小生又生此念”),是临别叮嘱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二煞】至结尾),是分手后的场面,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2、赏析写景部分。长亭历来就是离愁别恨的一个载体。柳永的词《雨霖铃》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的《送别》有“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我们今天要学的《长亭送别》第一、四部分也称得上一曲抒写离愁别恨的绝唱。

(一)、赏读赏析“深秋霜林图”

⑴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有哪些意象组成?

明确: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暮秋霜林图图: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还有一个哀怨的泪人儿。化用了范仲淹《苏幕遮》词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⑵这幅图画有无人的主观感情?体现了主人公什么感情?

明确:有,从“离人泪”可以看出体现了主人公离别前伤感悲凉的心境。

⑶哪俩个字实现了情与景的交融?

明确:“染”、“醉”二字,下得极有分量。“是什么染的?又是谁染的?”前者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昨夜伤心到天明,血泪竟染红了整座山林!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非霜林醉,乃人不能自禁也。至此,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情由景生,境由情出,世传王实甫写到这里“思竭,扑地而死”。

五、布置作业

创新P41 1~4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课文第四部分的曲子。

2、欣赏戏剧“淡雅的水墨画,真挚的抒情诗”的艺术境界。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回顾

“深秋霜林图”中景色的特点及作用。

二、赏读古道烟霭图

1、学生齐读

2、提问:《一煞》《收尾》写了那些景?

明确:【一煞】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古道烟霭图。和【端正好】中的清晨景象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冷。

3、提问:在这样的景是怎样体现莺莺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的?

明确:

① 极目而不见:“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是写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流露出欲见不能。

② 欲语又无人:“夕阳古道无人语”,“无人语”不仅是写在寂寞的夕阳古道上听不到一点人说话的声音,而且是写莺莺感叹张生离去,欲语无人。夕阳古道,原来还有切切私语,现在却归于一片寂静。

③ 闻声人无迹:“禾黍秋风听马嘶”,情景本来就够冷清凄凉了,偏偏这时候传来马的嘶鸣,它打破了夕阳古道上的沉寂,也撕裂了莺莺本来就破碎的心。马鸣之处,正是张生所在之地!听到马的叫声而见不到骑马远去的亲人,莺莺的心情可想而知。“无声”和“有声”两相映衬。

④ 见马不见人:“一鞭残照里”进一层表现她的惆怅和眷恋。

小结:这支曲子句句写景,句句含情,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一煞】写“别愁”,使用了“青山”、“古道”、“夕阳”、“烟霭”四种意象,展示唐诗宋词中找出有关“愁”的诗句。

青山: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林逋《长相思吴山青》

古道: 千里断肠,关山古道,回首高城似天杏。赵企《感皇恩别情》

夕阳: 秋草独行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王贾宜宅》

烟霭: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霖寒蝉凄切》

问:最后一句“遍人间这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使你想到了哪些诗词名句?试做比较分析。

讨论明确: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中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明确: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意境完整。

三、分析人物形象:让学生找出老夫人,张生,莺莺的语言,确立人物对功名和爱情的态度

课件:既然是两情相悦心灵投合的爱情,为什么莺莺又有这样的担心?

1、多情自古伤离别;

2、平安是福(孙飞虎抢亲风波后,更加珍视平安);

3、中不了状元,老夫人会赖婚(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张生也许会不归(金榜无名誓不归)。

4、中了状元,会成为高门大户甚至是帝王之家择婿的对象,也许还会有异乡花草的吸引……

明确: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在当时的社会,始乱终弃的例子不胜枚举。汉代有一位遭遗弃的女子用从一到万的数字串联起自己的凄凉心境,希望借此感动负心的丈夫。

请同学们找出表明女子遭遗弃的根本原因是哪句话

一别之后,两地相思。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眼望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倚栏。重九登高望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逐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也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点明了这种状况的根源就是“男尊女卑”。男尊女卑的社会不改变,那被遗弃的女子除了思念,除了辗转,除了痛苦,除了等待之外,便只有深深的哀怨,而哀怨又注定了与事无补。所以莺莺在临别时的句句叮咛中流露出那么多的忧虑,那么多的惶恐,那么多的无奈与愁苦,而这正是因为她对自己的爱情与婚姻没有把握,不能自主。

小结:如果等级门第不再森严,张生便不必跋涉千里,为娶妻求取功名;

如果男尊女卑不复存在,莺莺便没有了临别前忧心将来,满怀愁苦与无奈。

《西厢记》写才子佳人“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却又跳出一般风花雪月的局限,反映了崭新的爱情观。提出“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婚姻理想;歌颂了“直教人生死相许”的自由爱情,这是《西厢记》高于历代崔张爱情为内容的作品,也高于同时代其他爱情剧的地方,《西厢记》流传至今,广为传颂,不仅因为它提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理想,还因为它“词句警人,满口余香”的艺术语言。

三、指出有关化用的诗词典故。

[端正好]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幺篇]“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

[满庭芳]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朝天子]“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化用范仲淹《苏幕遮》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语出苏轼《满庭芳》词。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态度。

[一煞]写“别愁”,使用了“青山”、“古道”、“夕阳”、“烟霞”四种意象。试从唐诗宋词中查找运用这些意象写“愁”的名句。

青山: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林逋《长相思吴山青》)

古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千里断肠,关山古道,回首高城似天杏。(赵企《感皇恩别情》)

夕阳: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王贾谊宅》)

斜阳外,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烟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四、艺术特点:情景浑然天成,曲词妙笔生花

五、课堂练习:将【一煞】【收尾】两支曲子改写成现代诗歌

示例:一骑绝尘去,山峦笼轻烟/转山坡,穿疏林,熟悉的身影依稀可见/道一声平安,道一声珍重,陪伴着的是冷清清的斜阳/秋风掠过禾黍,飘来声声马嘶,马嘶声声叩击莺莺心田/劳燕分飞谁主使?离愁别恨苦难言/说什么功名仕途,只问何处归程何时归年/山程水泽情难忘,夕阳古道心相连/青山下,秋风里,离人泪,心自颠/那离愁呵,长如水,沉如铅/一辆车儿,如何载得起?如何拖向前?

六、布置作业

创新P41 5~7

掌乐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