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高考语文考点训练学案——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更新时间: 2024-03-29 06:02:38

“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文言文学习的一大重点和难点。(1)、考查要求重在文言虚词的“用法”上。(2)、这里的“了解”,即根据上下文来解释某个文言虚词的用法。(3)“常见”指2003年考纲规定的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要求非常明确。(4)、“在文中的用法”,指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需根据语境的上下文来确定某个文言虚词的“句中用法”。

高考语文考点训练学案——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1、熟悉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考点各个击破》P279-282

2、熟读初、高中文言文课文,了解虚词的一般用法。

3、我们学过的文言虚词,可以整理归纳为以下几类:

(1)一词多类异用:乎、者、也、以、于、而、则、焉、其、乃、与、且、为、所;

(2)兼词;(3)时间副词;(4)句首虚词:;(5)句末虚词;

(6)关联虚词:。

①连接上下文句的连词:于是、因、则、而;②连接词或词组的连词:而、以、与;

③连接词或词组的介词:于、以、乎、与、为。

4、学习文言虚词的注意点:

(1)分清虚实;(2)辨明用法;(3)体察语气;(4)通晓古今;(5)注意特殊。

5、解题方法归纳:

(1)借助上下文,对选项有意识;(2)明确句中位置,从引起回忆;

(3)分清虚词词性,对句子结构进行分析;(4)辨明,根据情理合理推断。

一、分清虚实

指出句中“之”、“为”的意义和用法,并进行分类归纳。

⑴()

①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②我见相如,必辱之。()

③持其踵为之泣。()④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⑤彼竭我盈,故克之。()⑥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⑵():

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⑶()

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

③诸将请所之。④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⑷()

①其上以构脂、腊和氏灰之类。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④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⑥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⑸()

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

③句读之不知。④何功之有哉?

⑤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⑹()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⑺()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⑻()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②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⑼()

①马之千里者②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⑽()

然后驱而之善。

1、()

①此何遽不为福乎?②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③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④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⑤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⑦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⑧因而化怒为悲。

2、()

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④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

⑤谁为大王为此计者?⑥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

⑦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⑧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⑨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⑩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3、()

①子墨子解带为城。②何以为计?

③斩木为兵,揭竿为旗。④霓为衣兮风为马。

⑤然后以六合为家⑥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

4、()

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③非为织作迟④)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5、()

①孰为汝多知乎!②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

③窃为大王不取也!

6、()

①周年处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②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④恐为操所先。

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⑥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

⑦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⑧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7、()

①夫子何命焉为?②何辞为?

③秦则无礼,何施之为?④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8、()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9、()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②敢用是为怨望。

③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④顽童之为是心也。

10、()

①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

③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④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11、()例:为除不洁者,引入。

12、()

①慎勿为妇死。②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③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13、()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②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④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⑤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⑥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⑦君为我呼入。⑧为汉家除残去秽。

14、()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③为之奈何?④如姬为公子泣,

⑤怵然为戒。⑥为长者折技。

15、()

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②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二、辨明用法

⑴()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

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④吾尝终日而思矣。

⑶()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④秦师轻而无礼。

⑸()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④灭滑而还。

⑹()

军惊而坏都舍。

⑺()

①而翁归。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而已()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而后()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④假诸人而后见也。

⑤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而况()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有时可译为()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可译为(),或者省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三、体察语气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其皆出于此乎?()4.其孰能讥之乎?()

5.汝其勿悲!()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7.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

★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巩固练习]

1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2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3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4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5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6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7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8妻跪问其故。()

9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10成以其小,劣之。()

11矗不知其几千万落。()1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13且行千里,其谁不知?()14其为死君乎?()

15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16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7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18今存其本不忍废。()

19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20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21则齐国其庶几乎?()22其若是,孰能御之?()

⑴相当于()例: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②不复出焉。()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④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⑤激于义而死焉者也。()⑥始而惭焉,久而安焉。()

⑵(),例:

①且焉置土石?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⑶作()词,用于句末。例: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今其室十无一焉。④虽鸡狗十无一焉。

⑤请致电上海领事而救先生焉。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⑦悲予志焉。⑧则牛羊何择焉?

⑷作词尾,相当于()。例:

①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②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⑸相当于()。例:

①谨食之,时而献焉。(焉:指蛇。)②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焉:指所写的这篇文章。)

③犹且从师而问焉。(焉:指他们)④非曰能之,愿学焉。(焉:指作小相的事)⑤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焉:指五人。)

⑹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例: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四、通晓古今

指出下列句子加线词古今变化的情况。

A、用法消失了。B、沿用基本没变。C、用法有了变化。D、被别的词所替代。

1、夫战,勇气也。()2、鱼,我所欲也。()

3、于其身也,则耻师也。()4、学然后知不足。()

5、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五、注意特殊

1、兼词。

投诸渤海之尾。()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亦盍反其本矣?()

2、叹词、助词等的连用。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齐军既已过西关。

肃奉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3、虚词的单音和复音词。

(1)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3)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4)虽然,犹有未树也。()

(5)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6)失向来之烟霞。()

(7)因为长句,歌以赠之。()(8)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9)观于天地山水鸟兽虫鱼,往往有得。()(10)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6题。(2001年高考)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掾,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惟独莒、即墨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距燕。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田单又纵反间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畔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文言文选自《史记》)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B.遣使约降于燕。//故内惑于郑袖。

C.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D.五千人因衔枚击之。//相如因持璧却立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2002年全国卷)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家世世受射。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以钟磐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既出塞,出东道.//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2003年全国卷)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祖佗,矩襁褓而孤,为伯父让之所鞠。及长,博学,早知名。隋文帝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室,甚亲敬之。文帝即位,累迁吏部侍郎。大业初,西域诸蕃款①张掖塞与中国互市,炀帝遣矩监其事。矩乃访西域风俗及山川险易、君长姓族、物产服章,入朝奏之。帝大悦,每日引至御座,顾问西方之事。帝幸东都,矩以蛮夷朝贡者多,讽帝大征四方奇技,作鱼龙曼延角牴②于洛邑,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遣掌蕃率蛮夷与人贸易,所至处悉令邀延就座,醉饱而散。夷人有识者,咸私哂其矫饰焉。帝称矩至诚,曰:“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朕未发顷,矩辄以闻。自非奉国用心,孰能若是?”矩后从幸江都。及义兵入关,帝问矩方略,矩曰:“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唯銮舆早还,方可平定。”矩见天下将乱,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是时,帝既昏侈逾甚,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此人受赂,诚合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节选自《旧唐书·斐矩传》)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斐矩佞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愿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为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③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资治通鉴·唐纪八》)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为伯父让之所鞠/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B.咸私哂其矫饰焉/犹且从师而问焉

D.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掌乐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