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诗三首》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 2024-03-29 10:20:16

【教学目标】

《诗三首》教学设计

《诗三首》为高中语文第2册必修,第二单元的内容。本课要求“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这是教学目标综合中的“过程和方法”方面的要求。“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体现在“不同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又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三个维度目标的具体体现如下。

1、继承中国诗歌传统,接续诗歌发展脉络,探讨中国诗歌创作规律,为今后学习诗歌鉴赏奠定基础。单元前有说明文字,称这一时期的创作为“后世诗歌典范”,其表现在诗人们在许多方面都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新诗体、新流派和新的表现手法相继出现。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必修教材2第13页)

2、从诗歌深蕴的思想情感中汲取精神养料,丰富人生体验,强化审美感受力。本课《涉江采芙蓉》似出自枚乘之手(见教参朱光潜《〈涉江采芙蓉〉赏析》),《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分别为魏武帝曹操和“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之笔,其创作主体不同,体裁不同,思想内容不同,篇幅长短不一,其表现手法更是各有特色,又都做到“能言人同有之情”(清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藉此,在不同层次上滋养学生的阅读世界,也让学生了解中国诗“缘情”、“言志”的本质。

3、了解中国诗歌语言的特殊性,学习其独创的方法,特别是“比”的手法,掌握这种深刻而含蓄的传情达意方式,并让学生将其自觉运用于平时写作中。

(注:课时设置可设计2课时,以下设计包含了两课时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作业(与九年义务制教学目标的衔接)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诗歌,有一定的积累,要借助学生已有的储备,来达到高中课标。以下预习作业注重培养学生积累与整合的能力。

九年义务制教育教材(苏教版和人教版)中与本课有关的内容有《古诗十九首》中《迢迢牵牛星》、《陌上桑,曹操的《观沧海》(步出夏门行)、《龟虽寿》,陶潜的《饮酒》(结庐在人境)、《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要求学生重读以上诗文(虽然两个版本不同,但学生对三方面的诗文都接触过),结合每一首诗提出如下具体问题,以便学生思考总结回答。

1、再读《陌上桑》,找出其语言形式特点和最重要的写人手法;或再读《迢迢牵牛星》找出其形式特点与《诗经》的不同,试归纳诗歌类型。

2、背诵曹操诗歌,找出曹操诗作中的名句,简要说明其含义,对曹操也要作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介。

3、背诵陶渊明的诗文,找出每篇最重要的句子,并小结陶渊明的诗文特色和人格特色。

4、熟读本课诗三首,并找出课下引用和化用的注释(提倡学生借助互联网或以小组形式找三首诗歌中引用和化用之处),同时教师作好准备,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他们找不到的引用和化用的例子。这道题旨在让学生发现诗歌的创作与学习继承的关系及继承的重要意义。

让学生把过去所学和现在所学相结合完成本课诗文的背景进入,从而抓住诗文的特点。这是让学生学会用已知条件解决未知问题的过程体验。

二、课堂教学过程(着重在学生学的过程)

1、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三百篇》之遗也──《涉江采芙蓉》。

⑴请学生诵读此诗,并概括其思想情感,确定其诗歌类型。

这首诗是相思怀人的诗。可以和后期诗歌羁旅行役、思乡怀人类型联系起来。

⑵请学生回答其与《诗经》的形式区别。《涉江采芙蓉》已经是五言诗了,形式上有变化,是一种进步。提醒学生注意在此之前的《孔雀东南飞》、在此之后的《归园田居》以及再后的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如果可能也可请学生讲讲其关系,教师作好补充的准备。

⑶师生辩难。此诗的朴实无华便于理解,所以不宜发现问题,但应在无疑处质疑。本诗有两个重要的表现手法,一是以乐境写哀情,以美好的情境衬托了相思不能见的忧伤;一是大胆想象变换角色跨越时空的写法。“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显然“所思”是一人,“还顾者”是另一人,学生能否理解到位?可提问让学生回答。可以借助教参上朱光潜先生的文章和《魏晋南北朝诗歌鉴赏辞典》第140~142页潘啸龙的鉴赏文章回答。为让学生即时得到巩固,可通过举例进一步讲明这种创作思维在后人诗歌创作中的应用。可找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初中课本苏教版有此诗),还有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杜甫的《月夜》等诗篇。此处应对将来的诗歌鉴赏有帮助。

⑷要求背诵此诗。

⑸课外拓展《古诗十九首》的知识。因为诗文短,浅显易读,所以留课外阅读作业,同时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诗,写出200字的解读文章,写作形式不限。

2、朴质近乎《国风》,奔放不平近乎《离骚》──《短歌行》。

⑴由预习作业导入,首先请学生简要介绍曹操。预习作业要求背诵解释曹操诗中名句,并对曹操作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介。介绍主要从出身、经历和功业上讲,这是为了区别《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提醒学生虚构和史实不同。之后,请学生简述自己喜欢《步出夏门行》和《龟虽寿》的名句的原因。最后,帮助学生把对曹操的了解连贯起来,全面评价。这样就便于知人论世,品文品人,便于感受曹操建功立业的襟怀抱负。

⑵诵读全诗,概括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怀。找出贯彻全篇情感的“忧”字。在此基础上,看曹操因何而忧。忧“人生苦短”,忧贤才不到来。

⑶请学生串讲,教师稍作修正。请学生汇报预习作业4中的情况。教师问表现手法,学生小结,可以发现本诗尽管激情澎湃,但是表达上含蓄而深沉。

⑷人生苦短,有人及时行乐,有人只争朝夕。曹操曾经三次颁布“唯才是举”令,求贤若渴。此诗主旨与他的政治主张何其一致,表现手法却不相同。与“唯才是举”令作比较。

⑸请学生去掉引用和化用的诗句,仍要表达原诗的情感,写完请学生宣读。写得好宜大大表扬,有不足则正好借此宣扬曹操继承《国风》和《楚辞》传统而创造了建安风骨。此处教师的补充除教参和《学案》上的资料外,可参看林庚先生的《中国文学简史》第112~125页内容和陈寅恪《魏晋南北朝讲演录》第8-13页内容。

⑹《短歌行》继承了《国风》比兴的传统,请学生找出比喻的用法。容易找出“朝露”、“山”和“海”,思考其在今天的意义,再找出其他有比喻义的词语(要求有例证),并以“比喻的应用”为题连缀成200字的小文。

3、平凡而伟大,浅显而深刻──《归园田居》(一)。

⑴由预习作业导入,为理解《归园田居》(一)作准备。苏教版和人教版初中课本都选了《归园田居》和《桃花源记》,通过《归园田居》概述陶渊明的生活,应特别强调“但使愿无违”;结合《桃花源记》解释“世外桃源”,应看到陶渊明的理想生活。请学生补充《五柳先生传》中“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饮酒》(五)中的“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句,帮助学生们对陶渊明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感受到他的境界。(可补充门阀制度对他的迫害。刺史──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对他极为倨傲迫他愤而辞官;或讲陶渊明在420年改“元亮”为字“潜”以明终生不仕之志。参看孙康宜《抒情与描写》第19、32、33页,上海三联出版社)

⑵找出《桃花源记》与本文内容相类的句子,了解归园田居的生活就是陶渊明的理想生活。学生概括诗意,分析其结构层次,串讲全诗;注意陶诗中描写田园生活的空间顺序与逻辑顺序;体会陶诗语言的魅力;预习作业4中要求补充注释。

(学生补充,若教师补充可参看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第76~83页,中华书局)

⑶体会陶诗语言的魅力。这首诗用了“尘网”、“樊笼”、“池鱼”和“羁鸟”比喻,含蓄有力。体会朴素优美的诗句。

⑷补充苏轼王维等人有关陶渊明的诗歌,对陶渊明进行再认识,更重要的是提示学生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都要向前人的学习,明确“艺术起于继承,止于创造”这句话。

⑸背诵全诗。

三、作业与拓展研究

课标中指出: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我们在此着重深入探究“比”的手法,是为呼应第一模块第一单元现代诗歌的基础知识,也为学习后面两个模块中唐诗和宋词,特别是为了给学生理解和鉴赏诗歌打下良好的基础。

1、结合梳理探究中关于“修辞”与“成语”的要求,写五个比喻的句子。

2、阅读《成语词典》,在词典中找出至少100个词条的词语,发现其中的比喻现象,并列出含隐喻的词语。仔细分析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试作相应的结论或作分析阐释。

3、“比”的创作手法,用毫无关系的一个事物来比喻自己所要说的一种抽象的情感,其产生的情景往往是触景生情(《诗经》中就是这样),后来的《离骚》的“比兴”就都是虚构和想象了,再到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的“网”和“樊笼”的出现则已经完全达到了“隐喻”的极高水平。试从本单元找出比喻性的词句,并加以归纳分析。

4、任选一首诗改写成短文或改写成现代诗等。

5、单元知识总写。就本单元诗文的发展写一个《诗歌小史概要》,文字不多于400字。(可参照文学史资料)

6、就方文山的《菊花台》词谈谈“比”的运用,不少于500字。

掌乐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