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用墨如泼与惜墨如金——苏教版必修二写作专题一训练指导
更新时间: 2024-04-19 00:34:44

第五讲:用墨如泼与惜墨如金

用墨如泼与惜墨如金——苏教版必修二写作专题一训练指导

——苏教版必修二写作专题一训练指导

【名人名语】

“什么事情都一样,要求熟练,惟有常常去做,规规矩矩去做,要把写作的手腕训练到熟练,必须常常去写,规规矩矩去写。”

——叶圣陶

【生活鸿爪】

☆秀才的文章和他老婆的包子

听过一个笑话:从前有个秀才,写文章总是详略不当。一次,他写一篇卖驴的启事,写了几千字,还没有见一个“驴”字。晚上回家,他老婆蒸了个大包子给秀才吃,咬了几口,不见一点馅儿。再咬一口,馅儿又咬过了。秀才很生气,斥责老婆,老婆说,你写的文章就是这样啊。这就叫详略不当。

☆《墨子》中的一则故事

学生问墨子:一个人话多有没有好处?墨子回答说:话说得多有什么益处呢?就像池塘里的青蛙整日整夜地啼叫,弄得口干舌燥,却没有人去注意它。可是报晓的雄鸡,在清晨嘹亮地叫几声,大家听到鸡鸣声就知道天要亮了,于是都很注意它。所以话要说得恰当,要讲在要害处。墨子的这番话对我们的写作同样有启发,那就是:要安排好文章的结构,处理好详略关系。

☆文章应像五花肉

为了让学生在日后的每篇作文中都能做到详略得当,因此,一位老师在课堂上举了一个生活中的事例。

有一位同学话语很多,在写人作文中为了描述爸爸的性格,写了三件事情,每件事情都写了四百多字。结果一篇文章下来超过了一千多字。可有一位同学平时积累不多,写作文也是难题,在写爸爸性格时候也写了三件事情,但每件事情只写了五十字,因此一篇文章下来还没有三百字。

第一位同学写的三件事情就像是一盘肥肉,让读者看完之后像是吃下了肥肉那么油腻,而第二位同学写的三件事情就像是一盘没有油分的、干巴巴的瘦肉,吃起来涩涩的,没有香味。只有五花肉最好吃,又肥又瘦,肥瘦相间,既不油腻又不干涩,非常好吃!同学们明白作文中详略得当的问题就像生活中的肥肉和瘦肉的区别,如果在作文中注意了详略得当,那么作文也像一盘香喷喷的五花肉一样呈现在了大家面前,十分诱人!

【写法指津】

黑格尔说过:“人是靠思想站立的。”的确如此,人类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能思考。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是一个渴望思想的中国,呼唤创新的中国。没有思想就没有创新,中华民族的发展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发展的源泉。因此,只有学会思考,才能善于发现;只有勇于思考,才能不断创新。今天这节课,我希望每位同学能充分利用上苍赐给我们的这一个大脑进行思考(打出罗丹《思想者》塑像),来做好我们作文的思路拓展训练,开启我们高中生涯的创新思维培养征程。

创设情境:训练创新思维能力一善换角度:一个圆,有人看来是一轮红日,有人看来是一轮满月,有人看来是一个封闭不与外界沟通的思想,有人看来是一个永远走不出的迷宫。多样的人,多样的思维,多样的答案,无限的多样性构成了一个如此丰富多姿的世界

训练目的]根据表达的需要,安排详略,详略分明,张弛有致。

一篇优秀的记叙文一定要做到条理清楚。条理清楚当然要讲究语言得体和恰当地运用记叙的顺序。可是,我们也会遇到这种情况:作文语言是很棒的,所运用记叙的顺序也有利于表达主题,但读完文章之后还是给人一种懵懵懂懂的感觉。为什么呢?这可能是文章不讲究记叙的详略,详略不得当,文章主题的表达就失之偏颇,给人满头雾水的感觉。使作文详略得当,我们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明确文章中心,写作时要根据文章中心选择材料。与中心思想特别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要详细写;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要简略写。

二、突出事情过程,事情的发生和结果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要详写。因为事情的发展过程,是整篇文章的主体部分,具体体现中心思想,需要详写。

三、把握好点和面,要有点有面地叙事,“面”要略写,“点”要详写。“面”上的内容往往是渲染气氛,交代背景,起烘托的作用。略写虽是寥寥几笔,但若运用得好,文章重点就突出,主题就鲜明,从而起到“绿叶映衬红花”的作用。“点”上的内容往往是文章的重点,直接体现中心思想。

四、记叙文中也应有适当的抒情、议论,但记叙文中的记叙描写应详写,抒情、议论应适当略写。运用先倒叙后顺叙相结合的,倒叙部分可略,顺叙部分可详。如果当中还安排了插叙,插叙部分应略写。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常有对景物的描绘,写人记事部分要详,写景部分该略。

五、把握详略的“度”,我们还要弄清:详写的材料详到什么程度?略写的材料略到什么程度?要把握好详略的“度”,才能做到详略得当。详写,并不是越详越好,只要重点内容充分地表现了中心思想,就达到了要求,切不可画蛇添足;略写,也不是越少越好,也要根据中心思想的要求,简练地叙述次要的内容,做到简洁概括,清楚明了,决不能简单几笔,草草了事。

总之,详略的安排应该服从表达的需要,当详则详,当略则略。详写处,用墨如泼,略写时,惜墨如金。这样,详略分明,张弛有致,文章的表达才会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详略得当的重要性是什么?

⒈只有做到浓淡相宜,详略得当,文章才眉目清楚,生动感人。更好地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⒉文章如果不注意分清主次,不分详略。那样会出现内容不集中,中心不明确的毛病,整个文章成了流水账。

详略得当的方法是什么?

⒈事情的发生和结果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要详写。

事情的发生阶段,往往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事情的结果部分,往往是写出事情的结局或点明事情的中心。它们在整个事情中,或者说在整篇文章中,仅仅是枝节部分,所以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是整个事情,是整篇文章的主体部分,具体体现中心思想,需要详写。

⒉有点有面地叙事,“面”要略写,“点”要详写。

“面”上的内容往往是渲染气氛,交代背景,起烘托的作用。“点”上的内容往往是文章的重点,直接体现中心思想。当然,在重点突出详写的部分时,也不能忽视略写的部分。略写虽是寥寥几笔,但运用得好,文章重点就突出、主题就鲜明,起到“绿叶映衬红花”的作

⒊要选作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典型材料要详写。必要的交代、说明、过渡等跟突出中心思想关系不大,要写得少,写得疏,写得简略,要轻描淡写,但不能不写。

⒋记叙描写时,结合抒情,议论的,记叙描写应详写,抒情议论可略写。

运用先倒叙后顺序相结合的,倒叙部分可略,顺序部分可详。如果当中还安排了插叙。插叙部分应略写。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常有对景物的描绘,写人记事部分就详、写景部分该略,以写景状物为主的记叙文,情景交融,但情是由于景和物而发生的,所以描写景物是基础,应详写。抒情就该写略写。有些文章采用总叙,分叙点面结合的方法,那么总叙应详写,其他的方面就应略写。议论文以论理为主,目的在阐明某种道理宣扬某种主张,所以,议论部分应详写。

高中记叙文的三味

从小学就开始写话、写日记、写作文,写到高中,记叙文已是再熟悉不过的文体了。但有时很困惑:许多学生的记叙文写得连初中水平都没了。究其原因,恐怕很大程度在于,这些学生并没有意识到什么才是高中记叙文的档次,也未曾为跨上这一档次而真正扎扎实实地努力。什么样的记叙文才算上档次?说来标准也多,在这里,且不说选材典型、组材有方、多种表达方式灵活运用,就结合自己进行作文指导的体会,谈谈高中记叙文应具备的三味吧。

其一,“哲理味”。说白了,就是文章要“有思想”。虽说记叙文写作的关键在于选材,但在多数学生生活面毕竟很窄的情况下,只强调选材的典型性还不能解决问题,还应当让他们学会“挖掘”,学会从日常小事中挖掘出新意、深意来。高中记叙文,已不能满足于把事件本身记叙清楚,如果只停留在平铺直叙一个过程,那么叙述得再清晰也是不够的。写作时应当让事件载着自己对生活的关注、认识与思考,展示自身思想成长、升华的过程,并且用恰当的抒情、议论表现出来。其实,事无巨细,只要懂得去开掘,哪怕是最寻常的事,也可以表现出自己富于个性的感悟来,也能给人许多回味与启迪。有时甚至仅是微琐细节,也可以掘出有价值的主题来,使文章因为有思想、有深度而登上新的台阶。若写作时不会往深处挖一挖,即使有好的素材也会写得俗之又俗的。每每读优秀作文,都不难发现,大凡成功之作,其实都是小作者生活积淀中形成的独到见解的抒写载体,或是对自己参透的人生哲理的具体诠释。请看以下几例记叙文中的点旨之句:

⒈懒汉不思成材,懦夫不敢成材,庸人不善成材,成材是强者的事业。

⒉坚韧是什么?坚韧就是不埋怨命运的坎坷多舛,不叹恨生活的无情磨难,坚韧就是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坚韧就是突破,就是追求,就是创造,就是希望。

⒊我要学会忍受,学会把伤痛转移,就像珍珠贝一样,重塑自己的伤口,在伤处磨练出一颗又大又亮的珍珠,闪闪发光,照耀自己的人生。

⒋我一直感叹生活于我只是严酷的沙漠,现在才知道,那是因为我心里没有绿洲。

⒌那一段充满阳光、鲜花和赞誉的日子已成为永久的历史。它已被我紧紧地收藏在心灵的最底层,因为我明白,它很难成为自己成功之路的一级级台阶,却往往会成为通往成功的一个个温柔的陷阱,使自己在享受心灵的满足时,不知不觉地一步步走向后退。人们读到这样的文章,犹如与小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一同品味生活,感悟人生,挑战命运,产生心有灵犀的共鸣。而这一点,小学生、初中生一般是无法企及的。高中学生就应该这样,发挥自己生活阅历相对丰富、知识积淀相对深厚,感悟能力较强的优势,有意识地从事件中提升出一些带哲理意味的思想,让它成为记叙文的灵魂而闪耀光彩。

其二,散文味。即文章读来韵味十足。韵味之一来自真情实意,优秀作文中,凭着它取胜的多乎其多。正如年幼时弹琴只能弹准音符,而长大后可以在音符中传达无尽的意味一样,高中记叙文应该在字里行间蕴含丰富的情感。叙说事件时,不能只是干巴巴毫不动情,不能只是用笔去写,而应该用心去写,用自己的动情去打动别人,感染别人,把读者牵引到自己创设的特定氛围之中,与自己同喜同悲,同乐同愁。即使文学功底不是很强的学生,只要能将真情倾注于事件之中,渗透于字里行间,也能得到好的表达效果。韵味之二是语言的意味深长。高中记叙文的语言除了具备初中时准确通顺的要求之外,要力求“美”起来,力求蕴藉、凝练、含蓄,以有尽之言达无尽之意,给人回味与思考的余地。每一句叙述都不只是简单直白地交待事件过程,而是包含深意且伴有浓重的抒情。

其三,“小说味”。就是高中记叙文要有适当的虚构。也许有人要说,这不是鼓吹让学生来虚的吗?其实高中生的认识能力,远比初中时候强,他们已不再是只会就某一具体的事件认识点滴的生活真意,而是能以较为合理的、综合的、全面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生活。初中生可以不明白文学源于现实却高于现实的道理,可以不明白将张三的鼻子、李四的嘴巴、王二的额头、孙五的眼睛合成一个人的写法,高中生却必须明白,而且也能做到,这是对文学有深入认识的表现,也是具备了一定文学素养的体现。高中记叙文记叙文应当可以适当虚构,也许是生活中的一个片断、一个镜头、一句对话、瞬间情景,却可以加以想象,扩充成丰富而完整的事件;也许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却可以放到自我的生活中去抒写;也许是不同的人经历的事,却可以综合到一个人身上来表现。只要是不违背生活去瞎编乱造,只要是具备生活的真实,把存在的、可能的、甚至希望存在的现实写出来,未尝不是对生活有深刻认识与思考的体现,未尝不是具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体现,未尝不是语文功底深厚的体现。如此,高中记叙文的事件会更有典型意义,形象会更丰富,内容会更充实,主题也将更有现实意义。高中记叙文若做到“三味”俱佳,就算到了“火候”了,这样的文章也一定会成为同龄人中的上乘之作。资料七了解记叙文选材和组材的方法

⒈记叙文选材的原则要想写好文章,选材是关键。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材料,靠积累。要积累,靠观察,靠收集。占有材料,途经一般有三:

⑴从生活中汲取。沸腾 的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热爱生活,关注人生,作文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

⑵从书籍中收集积累。人不能事事经历,书籍为我们体味生活,理解生活提供了又一渠道。

⑶整合生活素材,或在原材料基础上,借假设推理而生发出新的材料。如果说中心思想是一篇文章的灵魂,那么材料就是这篇文章的血肉躯体。中心思想是由具体材料来表现的,中心思想蕴含渗透在材料之中。因此,我们要表现一个特定的中心思想,是不能随便找点材料就写的,而需要进行认真的选择,那么如何选择材料呢?

一、材料要真实。材料要真实。“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意在告诉我们,写文章语句自然天成,才能万古常新。自然天成,那就要写真实。只有真实,才能有真情,才能增强感染力。这个真实,可以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即自己是事情的直接参与者);也可以是耳闻目睹(自己作为旁观者)。尤其要选取真实的有个性特点的细节材料。记叙文是通过具体、形象的人或事来表达中心意思的。在写人记事时,大而空,是同学们常犯的毛病。如果能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即选择个性特点鲜明的细节材料来写人记事,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会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二、材料要典型。材料要典型。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最能反映事物本质,最有表现力和说服力。因此,要从众多的材料中挑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品质总要通过事件来表现,写人离不开叙事,而这些事件的选择必须典型。典型事件有时可以是人物有代表性的重大行为,但更多的是那些看来细小平常却能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生活琐事。典型事件往往不止一件事,一般都要二、三件事以上。魏巍同志创作《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经历最能说明这一点的重要性。他写这篇文章的初稿题目是《自豪吧,祖国》,文中用了二十多个事例来表现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这些事例虽然都能围绕中心,但由于例子堆得太多,好像记流水帐,所以效果不好。于是作者对材料做了果断取舍,只选取三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这样,笔墨集中、主题突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成为传世佳作。典型事例的安排应注意以下几点:典型事例的安排应注意以下几点:

⒈应注意从不同角度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让人物形象丰满,立体化。

⒉不平均使用笔墨,应当详略结合。一般至少有一件事要详写。

⒊多个典型事例的安排上应注意衔接、过渡。通过什么方式来组接这些事例也要注意技巧。

三、材料要新颖。俗话说,新米煮饭自来香。文章材料出新,就会有时代气息,生活味就会浓。因此要以独特的视角,选取新颖的材料。在同学们的作文中,选材陈旧比较普遍,往往千篇一律,缺乏时代气息。学生作文材料经常让人似曾相识:总是下雨妈妈送伞、老师给我补课、帮助孤寡老奶奶等等。这是不注意取材的创新,思维局限在部分材料的框架中。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这为我们选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捕捉生活中的 闪光点,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这样才有可能写出好作文。我们在写作中,要力求在选材时多下功夫,做到别人说过的话,我不原样地说;别人用过的材料,我不照搬来用。这样才能避免一般化,使人耳目一新。

四、材料要切题。 就是要围绕中心选择取舍材料。中心是选材、剪裁的依据,要力求选取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果断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才能有力地突出中心。剪裁本来是裁缝行业中的一个术语,意思是将布料依照需要尽量剪裁,该去就去,该留就留,缝制成美丽的衣裳。写作文也如同做衣裳一样,对使用的材料也必须剪裁。剪裁,需要有依据。依据之一就是根据中心思想剪裁。一般来说,对表现中心思想起重要作用的材料,要进行详写;对表现中心思想起辅助作用的材料要进行略写;与中心思想无关的材料不管多么生动,也要毫不可惜地予以割舍。

记叙文组材的方法:

⒈截取精要法。在记叙文中,截取事物的最精彩、最动人、最能反映其性质的闪光瞬间而加以表现的剪裁方法即截取精要法。一幅完整的布料,需精心剪裁,才能做成得体的衣服。精心剪裁作文材料,截取精要,能使文章写得精彩扼要,中心突出。材料的截取主要从三方面着手。 ⑴叙事的文章截取事情发展中最精彩、最紧张、最激烈的部分。⑵写人的文章选取人物经历中最能反映人物性格、思想,能多侧面表现人物的材料。⑶写景要截取景物状态最鲜明的片段。

⒉舍本逐末法。 它是选材中寻求新颖的反映角度的一种常见方法,它选取事物中似乎是并不重要的细枝末节的东西以反映事物的整体,表现深刻的主题。它贵在表达角度新、依材料“芥末”挖掘有价值的重大题材,常有三种方法。⑴避开过程的叙述,截取事情的开端和结尾。⑵避开主体的记叙,选取事情的细枝末节。⑶避开本体的正面叙述,选取事件侧面的蛛丝马迹。

⒊以小见大法。即采用日常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平凡小题材来表现大主旨的方法。谈身边小事而寄托深远,论人情世故而放眼世界。具体做法常有两种:⑴从一草一木、一虫一鸟的小事物中迸发出诱人的思想火花,揭示深刻的生活哲理。⑵借助日常小故事、小场景烘托时代大背景,透视出本质意义。要注意的是挖掘材料内涵要适度,挖掘的思想不能游离材料蕴涵的本质。

⒋移花接木法。把别的事物、人物、故事转借到自己作品中,借别处的题材表现人物性格,表现深刻的主题,这种方法就叫移花接木法。材料不一定是生活素材的原版,但要符合艺术的真实。它可借自己的直接经验,将体验过的事物特征转借到类似的事物上,使描写符合真实,以假乱真。如范仲淹对洞庭湖的描写,范仲淹没有到过洞庭湖,但他到过太湖和鄱阳湖,所以也能把洞庭湖景色描写得有声有色。

⒌彩线串珠法。即将经过选择、取舍后的众多材料用一线索贯串起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方法。另外还有纵横对比法(将一个人的过去和现在对比为纵比,将两个人的优劣等放在一起对比为横笔)、扇面结构法(用几个典型的人物生活片段或事情情节片段组合起来)等。

议论文写作之扣紧论点剪裁论据。

明确剪裁原则:根据论证论点的需要截取材料,突出论证论点的有关内容,摒弃无用的材料。这就是剪裁的原则。

剪裁的步骤和方法

⒈找准材料与论点的吻合点。

⒉通过合理想象和扩充来强化和突出这个吻合点,从而有力地证明论点。

⒊对材料中无关的内容大胆舍弃。

【范文引路】

人与路

2006江苏考生

小诚毕业后,在市里当会计科科长,职务不大,权力不小,那些烫手的金子只有他能拿捏得住。

这天市长秘书过来了,是个女的,套装短裙,走路一扭一摆,嘴唇涂的口红可以刷墙,脸上抹的脂粉能盖个瓦房。

她抛了抛媚眼,娇滴滴地说:“科长小弟弟,新来的吧,跟我喊姐得了。”小诚家有娇妻,这么个妖艳女郎如此称呼他,他还受得了。他脸红的答道:“姐!”“哎,我这小弟还真帅呢。”说着就要捏小诚白白净净的脸蛋,小诚躲之不及,忙说:“姐,你自重,我有妻室。”这女秘书顿时来了火:“哟,你算哪根葱呀,给你点颜色,你还真以为自己是彩虹啊!还吃软不吃硬,老娘懒得跟你放屁!明说了吧,市长要调一拨款子,要盖一幢别墅。”

“不行,这钱是公家的!”小诚一口回绝。“哟,你还真倔呀!不行也得行,市长说了算!”一栋写字楼都给他们的吵闹声震响了,众人如苍蝇看见屎似的,都跑来了。

一人偷偷拉了拉小诚的衣角:“别跟她一般见识,她可有后台呀。”小诚不屈不挠:“有后台怎样,我就不让。”

秘书看着人多,放了一句话,便走了:“小样,一会儿市长会来找你的。”

果然,一会有人喊:“小诚,市长找你。”

市长都是一个样,富态,笑容可掬,满面春风:“呀,小诚,你好,你好,新来的吧!还习惯吧!”

“他能不习惯,都成霸王了,这里都成他的地盘了,谁敢惹他呀!”女秘书回了一句。

“小艳!”市长瞪了一下那个叫小艳的秘书一眼,然后和蔼可亲地说:“你先出去。” 又掉过头来:“来,小诚,坐!”一扭一摆的那位秘书一扭一摆地走了。两根烟工夫,市长开始阴沉着脸:“小诚呀!大学毕业读书不少吧?”“嗯。”小诚不敢直视。“知道鲁迅的一句话么?叫‘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熟悉吗?”“嗯。”小诚不知道他要唱哪一出。

“我们的毛主席说过:人多力量大!知道为什么吗?”小诚茫然的摇摇头。“知道为什么我能当上市长吗?因为我有人哪!哈哈哈!有人就有路子,知道吗!你会知道的,好了,你可以走了,那笔款子你拨给我就是了。”

小诚终于知道了什么叫“后台”,什么叫“路子”,终于理解了市长的“良苦用心”。 小诚当然给了市长那笔款子,会计簿上当然没有记下,可他私底下准备了一个本子…… 在科里,他渐渐耳闻一些市长的“先进事迹”,他一笔笔记下了。

时间到了,他交给老婆,让她去纪委。老婆临走时他说:“我以后的‘路’,就看你的了。” 很快,调查组来人了,因为证据确凿,调查组没有处于被动地位,市长当然绳之以法了,还牵连了一干人等,包括那位拉小诚衣角的仁兄,和那位妖艳的秘书,只有小诚例外。 押上警车的时候,小诚喊住市长,说:“市长,那句话该改一改了,应该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您说呢?”

市长哑然。

[点评]这是一篇典型的记叙文,颇似讽刺小说的笔法。很显然,作者模仿了影视文学里面不少反腐倡廉的故事,加以取舍、整合,然后“立主脑,减头绪”,才有了“小诚”(会计科科长)“市长秘书”“市长”等这样的典型。应该说,这样的文章也是符合“真善美”的艺术的真实的。作为考场作文,作者在正确理解了作文题目的意旨后,大胆从容地写来,正好扣住了文题中的另一个方面,即写作导语“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鉴于此,作者详写市长秘书、市长所走的贪污腐败之路,略写小诚的抗争之路,详略得当。作者在结尾人物台词对话中有机地突出了题旨:“市长,那句话该改一改了,应该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您说呢?”“市长哑然。”四字可谓神来之笔,耐人寻味。

此情独钟,此花独幽

2011年重庆考生

尚念得息夫人“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的痴情坚守;《诗经》中“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的痴心;李密“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陈情之表……他们的美名都有一个特点,便是钟情。这种深情是一份执著的坚守,一份默默的付出,一份以生命为期限的承诺……这就是钟情,是能让命运之花绽放到极致的唯一土壤。

盛唐有元稹曰:“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既是秋色中的簇簇金盏,更是一种隐喻,喻的是“无意苦争春”的淡泊之心,喻的是“悠然见南山”的自然之情。不爱“满架蔷薇一院香”的纷繁俗尘之美,而钟情于自然之趣,实则是他的一种坚守,坚守一颗不被功名利禄诱惑的心,坚守一份自然恬淡之美。

《诗经》有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然而元稹却凭借这样的钟情,毫不在意外人对自己的评价,遵循内心的声音。

情有独钟是一份坚守,这份坚守让干涸的生命绽放出春日的光彩,让内心的世界不再单调。

诸葛亮在写给儿子的《诫子书》中说,故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本是诸葛草庐前一副对联,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世间有风情万种,唯有钟情于一处,才能得到安宁清静的心境。

与此相应的还有周敦颐的《爱莲说》。同样是这世间的风情万种,陶渊明之钟情于菊有了“采菊之士”的美名,周敦颐爱莲亦同样取得清誉。周敦颐与陶潜都曾憎恶丑恶的社会,不同的是陶潜选择了隐,而周敦颐更钟情于如莲般独立浊世的坚守。所谓人各有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爱好。但他们坚守的心是一样的,那便是:一旦选择,此生都不会放弃。

情有独钟的坚守,使干涸的心灵得到滋润;情有独钟的执著,让内心拥有宁静;情有独钟的付出,让平凡拒绝平庸,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此情独钟,此花独幽,命运之花就此绽放出极致之美。

「点评」题目“此情独钟,此花独幽”极富诗情画意,一个漂亮的题目,会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尚念得”三字起笔,便有一种风致存在,使整篇文章风格独妙,言语生花。开篇所举息夫人、《诗经》中的一位女主人公、李密的《陈情表》三例,叙议得当,生动贴切。这三个人物的铺陈让阅卷老师在发展等级中的“生动形象”一项给了满分。元稹钟情于菊,坚守一份恬淡之情;诸葛孔明钟情于淡泊,能实现远大目标,二例详说详解。周敦颐和陶渊明同中有异,二例有详有略。所举四例详略得当,剪裁有度,可见作者的文字功底比较深厚。

【写作实践】

⒈在你的身边有许多平凡的人,每个人都有他们的生命故事,对生老病死都有他们自己的感受,选择一个采访对象,请他们讲述最难忘的生命故事,在整理成一篇“口述实录”。

「简指」

口述实录文学是2 0世纪后半叶诞生于世界文坛的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近十几年来 ,我国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口述实录文学作品。口述实录文学的文体特性表现为 :作者放弃了讲述的权力 ,成为受话人 ,却又成功地维护了自己的作者地位;“小人物”担当主角 ,并因此形成了独特的集束式结构;采用直接个体对应式话语 ,真实、坦率、鲜活自已说出来的话别人用录音机录下来就可以了。口述实录就相当于主持人或记者,传记作者去采访知道见证历史的人,所记述下来的当然就是实录咯,口述历史也是差不多的,让见证人口述,然后旁边有人记录。

口述实录报告文学主要是采取采访加“实录”的方法写作报告文学,符合现代人的情感需求:展现自我、展示自我、原滋原味。

口述实录报告文学主要形式包括个人简介、采写录音(第一人称形式)以及采写者思绪。

口述实录报告文学主要被访问对象是普通人,内容主要是变革社会中普通的生活。酸甜苦辣、个人追求、人生梦想。完全尊重个人意愿。

“口述实录”属于何种体裁?

首先,从结构上来看,“口述实录”大多比较松散,具有散文“形散”的特征。记者为了追求“实录”的效果,对口述者的叙述一般不作过多处理,而是原样记录。口述者所叙述的内容虽然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和逻辑顺序,但体现在口头表达这一形式上,往往又都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即使有的记者进行了一定的加工整理,文章也常常呈现出情节上的跳跃性。

其次,“口述实录”的主旨一般都很明确,是以反映情感问题为主的。这类文章通篇记述一位或几位“主人公”的情感历程或者生活隐私,以此来达到反映“口述者”心理状态的效果,一条情感主线贯穿始终。这恰恰合乎了散文的“情感”特征。

再次,在写作方法上,散文要求情感和环境有机统一,即创造“意境”。而“口述实录”所选择的事件中表现读者关注的某类情感,用色彩鲜明、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形成了散文的“意境”。

「例文」

唐山大地震—经历者口述实录·唐山孤儿有家

李敏辉

30年前发生在中国河北省唐山市的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地震,一夜之间使4200多个孩子失去父母沦为孤儿,这些孩子年龄最大的16岁,最小的出生不过百天。从那时起,一个规模宏大、历时漫长、牵动着亿万颗心的救助孤儿的慈善工程开始了。

下面的这个故事是无数感人故事中的一个。

新旧“全家福”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唐山地震孤儿几十人自发地聚集到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拍照留念,品味抗震以来的生活。给他们拍照的人是唐山摄影家赵锡复,当他摁下快门,摄下那张“全家福”后,看着张张笑脸,不禁历史回眸:刚拍下的这张照片,和1980年他去河北省会石家庄育红学校拍摄唐山孤儿的合影照,照片上的人物几乎完全一样,连各人所站的位置都还和原来一样,只不过,现在他们长大了,成家立业了。

唐山大地震发生不久,面对4200多个孤儿,河北省决定在省会石家庄紧急筹建一所能生活能学习的新型学校,接一些孩子过来。随后,在石家庄市第二中学工作的董玉国接受了筹建创办育红学校的重任,一批批唐山孤儿被接送到了育红学校,前后8年,共有600多个唐山孤儿在此学习生活,经历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阶段。

1980年,《唐山劳动日报》记者的赵锡复来到育红学校采访,当孩子们听说赵锡复是老家来的人时,感觉都不一样,特别亲,赵锡复看到他们正在成长,发育快慢不同,省里刚发几个月的衣服穿在孩子们的身上,显得有的长有的短。赵锡复就在育红学校的操场上,给孩子们照了一张合唱的“全家福”。

20多年后的今天,聚集在唐山再次合影留念的这些孤儿,就纷纷簇拥着董玉国和几位育红学校的老师,在一起,他们笑得很灿烂。

孤儿当了妈妈

提起当年,董老的目光中满是慈祥,“想起你们刚刚来到学校时的情景,现在还忍不住心疼。”

当时来育红学校的孩子,从16岁到6个月年龄不等,其中3个只有半岁左右的女婴格外惹人怜爱。当学校里的老师从护送人员手中接过啼哭着的女婴时,孩子的哭声震撼了老师们的心。当时唐山孤儿身上都有写着名字的布条,只有这3个没有,董玉国和老师们商量着要给她们取名,几个人颇费了一番脑筋,给3个女婴分别命名为党育红、党育苗、党育新。后来,她们被称为“党氏三姐妹”。

像唐山4200多名地震孤儿中的大多数人一样,如今“党氏三姐妹”都已长大成人,有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党育新和党育苗的儿子龙龙和晨晨,也和母亲一起来“省亲”。两个欢蹦乱跳的孩子,在大人们中间来回穿梭,跑着笑着。

有家的孩子像块宝

石家庄育红学校旧址,唐山600多名孤儿的学校,更是他们曾经的“家”。在这里他们学习了知识,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再一次找回了家的温暖。

5月中旬,唐山孤儿一行19人在董玉国的带领下回到了久别的母校,凭着记忆找寻那些久远却清晰的印记。在一排瓦房前,大家扒着窗户辨认着自己当年的宿舍。

听说孩子们回来了,临时得知消息的老师们纷纷赶来学校。当年风华正茂的老师如今多已是年逾花甲的老人,但他们很多人还一如当年那样骑着自行车。

老师无私的爱曾经滋润着这些幼小的心田。而当时,为了怕使学生因想念父母而难过,老师们却跟自己的子女“约法两章”:一是不能去育红学校玩耍;二是如有学生在场,不能叫“妈妈”。

曾在育红学校就读的学生中,有十几名上了大学,十几名上了中专、中技;有27名参了军;高、初中毕业生由石家庄、唐山安排了工作。如今他们成为工人、教师、国家干部、留学生、军官、劳模、企业家等。

集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于一身的育红学校曾经汇聚了全国人民的爱与支持,同时也汇聚了全世界的目光。曾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参观团在留言簿里,书写下上千条不同文字的赠言,盛赞又是校园又是家庭的社会主义新型学校。

师生的情谊

原育红学校的孙老师说,几年前她的学生杜丽艳用自己第一个月的工资买了几只烧鸡,大老远从唐山坐火车,专门给老师们送来。

在育红学校的8年时间里,无论生活的时间长一些,还是短一些,这里给每个孩子都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和深厚的感情。30年来,他们不论走了多远,走了多久,或专程,或路过,只要有机会便时常有人回来看看,看看过去的校园,看看老师。

老师们也没有忘记学生们。许多老师曾去唐山看望孩子们。党育苗参军复员后工作了,已60多岁的郝秀霞老师和老伴专程去看望已当了妈妈的党育苗,像抱当年的小育苗一样,再抱抱小外孙,尽“姥姥”的情意。

2006年5月13日,一班师生们共进晚餐。席间,老师们不经意间得知,原本生活就不富裕的原唐山孤儿张丽华的眼下境况很是艰难。一位傅振中老师放下了筷子,同身边的老师们悄悄咬起了耳朵,饭后,傅老师把2000块钱交给张丽华,说这是老师们的一点心意。

张丽华哭了,说什么也不要,老师们生气了:“孩子有难,家长岂有不管的道理!”接过带着老师们体温的捐款,张丽华又一次泣不成声。

唐山抗震30周年即将到来,先后给育红学校孤儿群体和“党氏三姐妹”拍过新旧合影的赵锡复,又在酝酿着拍他们的第三张合影,而这,又会有新的感人故事……

⒉同情与悲悯的情感使人的生命更加高贵美丽,人在珍爱个人生命的同时,应该珍爱一切生命。上海有位工人,十几年来无偿献血五十多次;浙江有位以捡破烂为生的妇女,先后收养了十几名弃婴,把他们抚养成人;有位动物学家为了保护大猩猩,放弃优裕的物质生活,独自工作在热带丛林,直至献出生命……你留心过这类故事吗?你是这样思考的?请围绕“同情与悲悯”写一篇散文。

「简指」

首先,我们要仔细审题。弄清话题的含义。所谓悲悯,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悲即是同情心,能互相宽谅、容忍、表现一分宽心、爱心,即是悲心。这样,这个话题就很宽泛了,这就要求我们善于观察,时时留心周围的人和事。光留心还不够,还要求我们有一颗善良柔软的心,有一颗对世间万物苦难的同情和悲悯的情怀。

此题为新教材苏教版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中的写作习题之一,“同情与悲悯”似乎是一个被遗忘的话题。通过本题的写作,意在引导学生在关爱自己生命的同时,关爱他人乃至一切生命。它所涉及的对象可以是亲人、师长、朋友、陌生人,也可以是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灵。正如话题所说:“同情与悲悯的情感使人的生命更加高贵美丽,人在珍爱个人生命的同时应该珍爱一切生命。”写作时要写出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性思考或抒发由这个问题而引起的真挚情感。议论抒情类散文宜采用叙述、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写人叙事类散文则应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

[类型导写]

一、积累、珍惜自己的生活体验

平时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往往到作文时,才感受到自己知识面的狭窄,“书到用时方恨少”,或者感叹自身的人生经历平淡无奇,没有可值得一写的素材。其实,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学生自身成长的每个阶段,如果都能用这种“发现”的意识去观察社会,审视内心世界,他们会觉得写作的素材是十分丰富的。为此教师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平时就做一个有心人,对外部事物始终能保持浓厚的兴趣,重视阅读体验并善于探究思考,走进历史人物与文化名人(诗人、哲人),走进名著、名篇,走进神祗、神话,走进历史和现实,积累好素材。另一方面同时要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时刻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并始终怀有一颗敏感的心,凡事多思考、多探求、多质疑,常怀感恩、同情之情,这样学生就会贴近生活,关注社会会在人情世故中逐渐发现人性之美,也会在爱自己的同时想到去爱别人。

二、掌握运用写作技巧

①善用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并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或点画肖像、或描写动作,或烘托心理,以便收到传神写照的艺术效果。如朱自清的《背影》,父亲那蹒跚的脚步,肥胖的身体,爬上月台为自己买橘子的艰难,曾令作者一次次情不自禁而感动得泪如雨下,就连读者也被那父子情深而深深感染。

②巧换叙述角度。学生习作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引起读者共鸣,是因为他们往往站在一个旁观者的立场上冷静地描摹事物,很少设身处地替对方想一想。而变换叙述角度则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典范:作者对母亲苦难人生的追忆,较多地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作者变换叙述角度,深入到母亲的内心世界思考问题,并采用了对比法写出了理解母亲后的悔恨,使文章显现一种起伏、层进的态势,同时也使文章走向了深刻。

「例文」

同情与悲悯

这世界本来就是这么悲悯,如果没有悲悯,同情没有它存在的必要价值,上帝既然决定了让悲悯处于这个宇宙,那么同情的存在无疑就是对悲悯的最好的同情。

从小,我一直会对街头乞讨的人感到莫名的伤感,当初不知道这种情感叫同情,更不知道原来感情也可以用文字来定义,但是无论怎样,我总会掏出身边可以掏出的钱给他们。后来,我才知道,那时是一种愚蠢的天真。你就算每次给他们施舍,,就算你每次给他们同情,可是你竟然不知道,他们是否对得起你的同情你的善良.他们利用了你的同情魔抓的夺过你的善良.瞬的,长大之后,我发现,其实我干净的钱变得居然那么脏!为什么连孩子的同情,都是一种谋生的利用工具?生活,我从来驾驭不了别人,可是为什么,我的同情,最认真的感情却被你们欺骗.也许,在哪里黑暗的地方,你们开始享受…..生存就一定意味着不择手段吗,甚至伤害人的纯真感情.

之后,现在,就算我再次走在熟悉的大街,就算我又遇见一张张渴望的脸,就算我有很多用不完的零钱.我已不会再是当初的小羔羊,拼命往一个叫悲悯的坑里跳了.我可以做的很善良,我一样可以很你们一样充满对纯洁悲悯的向往,可是,我,已经开始思考了,可能,这里不是诠释悲悯与同情的最好的地方。

不想再被伤害,有时候,我在想,也许,我的被那些人欺骗的同情才是最为值得同情与悲悯的。

一天回家的路上,我看到一个场景.一个外地的中年妇女在卖糖葫芦,城管不让她卖.她死活要卖,城管欲要抢过她手中的葫芦竿.中年妇女一直碎碎念,说自己怎么也没犯着什么.城管说,你卖了就卖了.可你站在不该卖的地方卖,就是你的不对.开始,我一直在想,这个城管为什么要为难一个黝黑色皮肤枯黄头发的外地妇女.大家都是生存.”你卖了就卖了.可你站在不该卖的地方卖,就是你的不对”这句话一击即中,同情,你就同情,可是不能为一个犯了错的同情.更何况她还对城管的教管不以为然.她的生计不好又怎样,外地妇女又怎样,黝黑色皮肤又如何.只是假象而已,他们为了生存会比我们更触犯警戒线。

空气,倒影我纯真的脸庞.我相信,这世界是美好的.悲悯,我开始理解,这不只是单单一种生活的情感而已,那是对生活的一种理解.同情,是对生活的态度。

不知为什么,有天中午坐车回家,下车要换车的时候,我一路小跑,跑到我一直很想去的一个酒店。我想,为什么人们总是希望自己一辈子住一个很豪华的酒店,总是觉得自己的屋子很寒掺.再好的屋子,再好的酒店,不过都是一样的建筑物而已.不过就是一个可以高高耸立,可以成为你心里理想地居住环境方式。我一直望着那座冰冷的建筑物,抬着头,想,里面的人,你们是不是生活很安宁很愉快.也许,你们为了生活而奔波.住这,不过只是路途中的一站而已.住过就算.酒店,再豪华的酒店.你只不过是一个承载着多人切盼希望的冰冷的建筑物而已,你,其实什么都没有.人来人往,你装下了多少人,其实你也失去了多少人...之后,没有人会多少想念你,就算在这里住过.可是,没有住在过这里的人,却对你这么想念,一辈子也会拖住对你这么冰冷的建筑物的思念……

愚蠢的概念,为什么要对一座永远不属于你的建筑物充满渴望.那里没有温暖的信仰.人们,请不要再对任何地方抱有向往的思念.也不要抬头的同时悲悯自己的屋子.再多的向往,再多的同情,只有你自己的屋子才会帮你承担,只有它才会默默承受这一切.要悲悯,请不要悲悯自己的生活.最温暖也就是自己的屋子了,永远都不会欺骗你,为你浊去外界的污浊.带着我们不懂事的孩子进入岁月的轮回.带着我们一点一点的长大开始懂得对家的思念。

在别人的悲悯之中,我懂得了,其实不觉得自己的屋子是温暖的人,那是世上最为值得悲悯与同情的人.冰冷的建筑物属于冰冷的世界,不会带给你生活的暖流。

因为悲悯的定义域永远是零到正无穷的开区间,同情的值域是一个定值.所以无论悲悯的定义域取在区间内的任何一个实数,它所对应的值永远是同一个.又因为悲悯的定义域取不到零,所以人的悲悯情感不可能为零或负值.所以人的悲悯情感永远存在,而且同情部分贵贱,永远等值存在。

悲悯会不会比较懂事,同情的照片看来多讽刺.生活算不算一种窥视,反正没有人填心中位置。

同情与悲悯

有个词“悲天悯人”,大抵是指对他人的同情与怜悯,把范围再扩大,便是对世间万物的怜悯之情。这种怜悯是建立在“悲”之上的,所以更多了一份感伤情怀。

历史上的各大思想几乎都是建立在这种情怀之上的,乔达摩·悉达多为人的生老病死而悲,耶稣为下层人民的苦难而悲,而孔子悲的则是战火纷飞中人民的疾苦。因为悲悯,佛教徒们以普渡众生为己任,甚至不惜割肉喂鹰以保天地和谐。因为悲悯,基督教以神为天地之父,教导人们众生平等。而儒家则提出了“仁爱”之说。因为仁,所以不生恶意;因为爱,所以团结互助,仁爱在中华文明传承了三千年,至今仍为世人所公认,这是因为每个人固有一份悲悯的心——诚如孟子所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正因如此,悲悯也就成了每个人的权利。无论你是贫穷,富有,身怀残疾或体格健壮,你都有权去悲悯,对一朵花的凋零,一段枝条的枯萎,亦或是一个人的可悲遭遇而产生同情。这种悲悯发自内心,正因如此,它不因外物而改变。你可以悲悯任何一个人,甚至包括你的敌人,尽管你的恨远大于你的同情。但因为悲悯,世界上才有了那最后一刻的善与爱。

然而,尽管每个人都有悲悯的权利,但并非每个人都知道表达自己悲悯情感的最好方式。有一些富有的人,看不下穷苦人们的艰难生活,拿出大笔的钱捐助穷人,然而这种赤裸裸的帮助不但会伤害他人的自尊心,还会滋长他人依靠救济生存的心理。因此,一来帮助他人要先懂得尊重,你的悲悯并不能成为你对他们藐视的借口;二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最好的帮助不在于物质上的援助,而在于精神上的启迪。一个拥有渔技的人,到哪儿也不会穷困。

悲悯尽管建立在“悲”上,但它所带来的往往并非悲的结果,有一份善良的心,与一种适当的方式,人的悲悯便会成为世界和谐的原动力。有时,过分的怜悯与关心,会使被关心者成为温室中的花,笼中的鸟,毕竟也总有人想要以弱者的姿态谋求不劳而获的生存。然而,人与人之间适当的同情,会成为联系每一份感情的纽带。你对万物有同样的悲悯与仁爱,万物也会用同样的爱对待你。

用一颗悲悯的心去看一切吧!纵使万物不因你而改变,你又会失去什么呢?用一缕缕同情与悲悯建立的纽带,才是最牢固的联系,正如墨子所倡导的兼爱,如果有爱一切的心,若能对天地和谐有一二分的益处,那么纵使摩顶接踵风尘劳碌,纵使众人皆白唯我独黑,又有何妨呢?

同情与悲悯

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张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我想擦干每个人的眼泪,不再让任何人拉掉别人的一根头发。

——巴金

什么是悲悯,悲是慈悲,悯是体恤,悲悯是源于同情却又高于同情的一种博大的情怀。那同情又是什么呢?北大教授曹文轩这样告诉我们,同情就是一个人处在一种悲剧性的境况中,另一个人面对着,心灵忽然受到触动,然后生出扶持与援助的愿望。当他进行这种扶持援助之时或在完成了这种扶持援助之后,心里感到有一种温热的暖流流过,并且因为实施了他的高尚行为,从而使他的人格提升了一步,灵魂受到了一次净化,更加愿意在以后的日子里,继续去实施这种高尚的行为。

悲悯者,悲天灾而悯人祸。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摧毁了数万人的家园,举国哀恸,无论是身家过亿的富翁,还是月薪只有几百块钱的工人,无论是居庙堂之高的达官贵人,还是无权无势的平民百姓,无论是国内公民还是海外华人,都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他们所表现的同情与悲悯不止是给受困者以安慰,更高的一层是它诠释了“人”字结构是相互支撑,也正是因为这种同情与悲悯,使灾民很快得以摆脱死亡的阴影,重新振作,重建家园。

悲悯之情是温暖人间的薪火,是人类共同传承的良知,也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两千多年前,孔子携弟子周游列国,在山中碰到一位老妇人正在哭被老虎吃掉的亲人。一家人因不堪苛捐杂税而躲进深山,却仍然逃不过家破人亡的厄运。孔子非常同情老妇人的遭遇,感叹“苛政猛于虎”,对统治者的苛政提出抗议。而在近代,鲁迅则在作品中对下层社会的人们如闰土、祥林嫂、华老栓等寄予深深的同情,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以手中的笔为匕首投枪,呼唤人民觉醒。

同情与悲悯在当代是建立和谐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在物欲横流的当今世界,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少,赤裸的金钱交易淡薄了亲情友情,这就更需要我们常怀悲悯之心,伸出友爱之手,去关心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在我们的身边,不乏这样感人的事迹。丛飞,一个为了帮助贫穷孩子而导致无钱治病去世的好心人,他只有一个女儿,却是一百多个孩

掌乐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