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短新闻两篇》有关资料
更新时间: 2024-03-29 03:08:07

新闻报道除了要真实、准确,具有时效性外,还必须具有强烈的可读性。学会用“眼睛采访”,多写实录性新闻,就是增强新闻可读性的有效途径之一。现在在新闻写作上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主要表现在:有的新闻事实少,空话多;有的搞新名词“轰炸”,词语随意搭配;有的结构任意跳跃,华而不实;有的大话、套话连篇,读来味同嚼蜡。多写实录性新闻,是医治以上弊病的良方。第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作品《别了,“不列颠尼亚”》一稿,就是一篇实录性新闻佳作。具体说来,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短新闻两篇》有关资料

首先是清晰的可视性。实录性新闻突出表现在“目击”和“视觉”中,它必须写出特定的现场氛围。这就要求记者(通讯员)应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在采访现场要善于捕捉精彩的镜头、典型的场面,并给予形象的再现,如文中写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等等,这些简洁的笔法,为读者勾勒出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使新闻具有清晰的可视性,自然流于记者笔端的这些文字,似乎有着色彩浓烈的油画效果,让读者读后犹如醇厚的美酒,回味无穷,并加深了对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性事件意义的理解。

其次是具有生动的可听性。实录性新闻要再现特定的场景,特定的形象,离不开生动形象的语言,离不开各种音响。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形象感强的环境音响,有助于增强新闻的可听性。如文中写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等等。这些描述,仿佛清风徐来,给人以流畅自然的感觉,好像亲临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听到降旗声、下雨声,讲话声和升旗的乐曲声……从而受到强烈的感染。

第三是清新而又富于动感。全文没有令人生厌的套话或可有可无的废话,那些实在、具体的新闻事实,都是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作者并没有直接出面说什么,而是运用捕捉到的镜头,通过具体的人和事来表达香港回归的划时代意义。作者巧妙地在文中穿插新闻背景材料,并运用对比手法,在看似静态的叙述中注入动态的信息。如文中写出的:“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读后给人以强烈的沧桑巨变的自豪感,十分耐人寻味。

第四是具有鲜明的色彩感。如文中实录的:“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广场上灯光渐暗”“绿树丛中”“白色建筑”“南海的夜幕”“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五星红旗”等等,这些多彩交错的画面,给读者以色彩明快的深刻印象。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实录性新闻已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越来越受到读者的青睐。希望这束带有露珠的花朵,在报纸新闻与广播电视新闻百花苑中,越来越争芳竞艳。

──选自《楚天新闻人》

2001年第2期

在这里,我们选译了四篇著名的印象性报道作品。其中第一、二、四三篇的作者,即爱伦堡、海明威和马克·吐温,都是中国读者熟悉的名作家,这里不再介绍。第三篇《布热金卡: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的作者A·M·罗森塔尔是《纽约时报》名记者,现任《纽约时报》执行主编,即全权负责该报新闻报道工作的最高负责人。

在本书前九章中,我们着重介绍的是以客观的形式报道事实为主要特征的新闻作品,包括消息、通讯、专稿等等。一般说来,记者在这些作品中只是冷静、客观地介绍事实,用事实本身的力量去打动读者,感染读者,引导读者接受记者企图宣传的观点。但是,“印象性报道”就不同了。“印象性报道”,顾名思义,是记者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人物访问所获得印象写成的报道。把对事实和新闻人物的客观报道与描述同记者的主观印象结合起来写,是“印象性报道”的主要特色。在写这类报道时,记者必须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对所报道的事实与人物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更不能借所谓“合理想像”来添油加醋。但是,“印象性报道”允许记者通过对事实的报道充分抒发自己的感情,写印象,写观感。

第三篇《布热金卡: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即《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获普利策新闻奖的作品。文中提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德国开办的规模最大的杀人工厂,据报道,有四百万至六百万人牺牲在这个集中营的毒气室里和绞刑架上。选译在这里的《布热金卡:阳光明媚,鸟语花香》也是一篇融报道与抒情于一炉的佳作,不过同前两篇相比,记者更侧重于写自己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又是通过描写别人的动作和表情间接地表现出来的。比如,记者写道,参观者在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时就“浑身发抖”,在看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这些都是记者当时的亲身感受。记者避免了铺张的写景,而是用自己实实在在的感受来感染读者,使他们也发抖,也感到窒息,这种写法,不可谓不高妙。在这个过去的人间地狱,现在居然阳光明媚,鸟语花香──这样写,对照鲜明,使读者回味无穷。

新闻与文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不能混淆,在任何时候,都不允许把新闻作品写成文学作品。但是,在新闻作品的写作中,完全可以使用文学的某些手法,如果使用得当,可以大大增强报道效果──这是这四篇作品给我们的另一个启发。

──摘自《西方新闻作品选读》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4年版

在标题中创造意境的方法,主要通过意象的选择和组合,从而创造出虚实结合的空间。这里的“实”,是指具体物象及由物象构成的实境,“虚”则是指与已描绘出来的实境有某种必然联系的想像,从而寓虚于实,以实显虚。这种虚实隐显的变化和灵活运用,是将标题创造出意境的主要表现方式。

我们来看这样一则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这是获得第8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一则消息的标题。1997年7月1日凌晨,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香港回归,没有哪个记者认识不到这一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而这篇消息却独胜一筹,仅从标题上就可见一斑。标题中,我们看到了“不列颠尼亚”号在中国人的目光中,渐渐消失在茫茫的海面。而在另一面,读者看到了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洗雪,传递出中华民族在这种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同时,此刻所传递的情绪又是复杂和深沉的。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了无痕迹。

──摘自《新闻大地》

2001年第1期

掌乐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