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先生”
更新时间: 2024-04-25 17:56:40

鲁迅先生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中学语文的传统篇目。作者着力描写的一个人物——“三味书屋”中的“先生”,却阴差阳错地以其“迂腐”遭到了本不应有的非议。鲁迅笔下的“先生”,真是一个“迂腐”之人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先生”

“先生”在课堂上的入神读书,是“迂腐”论者进行非议的最主要的话题。作品是这样写“先生”读书的:“先生自己也读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有人认为“先生”“书读到精彩处的姿势”“是非常迂腐可笑的”,甚至还有人认为这是“先生”“一面在课堂上摇头晃脑地欣赏无聊文章”“一面教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的描写,是“典型腐儒”。恰恰相反,每当我读到和教到关于“先生”入神读书的地方时,便不由得从心底涌出一股对这位“先生”的敬佩之情。敬佩他“须发都花白了”,还能活到老学到老;敬佩他虽不再是为金榜题名而读,却那样神情专注;敬佩他身为名师,却还那样注重身教,执著敬业。书是要用“心”来读的。书读到精彩处,动了情,“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怎么就“是非常迂腐可笑的”呢?不是有许多人书读到感人处也常常潸然泪下的吗?难道那也“是非常迂腐可笑的”?鲁迅之所以把“先生”读书的情景当做特写镜头写进作品里,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他要写下文的“做戏”和“画画”;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对“先生”是怎样读书的印象太深了。当然,印象再深,如果与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没有什么作用的话,他也是不会写进作品里去的。写进作品,定有其用意。用意究竟是什么?难道就只可以理解为“先生”在“教学生死读书、读死书”?事实上,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因为“那种认为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描写是意在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我认为这是“先生”在为学生做表率,教育学生读书要做到“三到”即“心到、口到、眼到”,从而表现“先生”的执著敬业的。“先生”不仅教学生读书,而且以身作则教学生怎样读书,即读书时要“多吟味,多体会”。他在课堂上不是心猿意马,想入非非,而是全身心地投入。这种执著精神,难道不是连现在为人师者都应该好好学习的吗?

因此,我认为:如果说长妈妈是以她动听的故事给鲁迅留下了美好的记忆的话,那么,“先生”则是以其执著敬业的精神受到了鲁迅难以忘怀的崇敬。因此,说“先生”“迂腐”,实在有欠公允。

课本知识链

《木兰诗》补遗

一、木兰的名字。

木兰这个名字,是北方少数民族中常见的音译名。至今,在蒙古族中仍能见到。至于在木兰前面加一个“花”姓,那是后人的附会。这种附会还有木兰庙、木兰村之类。

二、诗中的“十二”是个什么数字?

在《木兰诗》中,多次出现“十二”这个数字,如“军书十二卷”“策勋十二转”“同行十二年”。

有人引经据典,说“策勋十二转”指的是唐朝的十二级别的赏赐制度,并由此认定《木兰诗》出自唐朝。其实“十二”是泛指、代指,表示数目不小,而不是一种具体数字。就像今天人们常说的“十万八千里”一样,并非具体的十万八千里。《木兰诗》中的“壮士十年归”,也是一种泛指,表示多数,并非具体的十年。如果将这些数字理解为具体的、固定的,那么,“壮士十年归”与“同行十二年”就无法统一了。

三、“花黄”指的是什么?

现在的教科书上,把“花黄”指作鲜花,并说将鲜花装饰于头部是古代妇女的一种习俗。一般情况下,这种解释并没有错。但是,《木兰诗》中明确指出,是“贴花黄”。鲜花当然不能“贴”。因此,此处的“花黄”不是鲜花,应是金箔剪成的花形图案。金箔才可能贴。古人认为,黄金有美容功效,贴金箔即“贴花黄”,为了美容。

四、《木兰诗》自身的变异。

《木兰诗》自身的变异是非常明显的。一体现在文风方面。《木兰诗》本来是一部民歌,最迟在唐代已经完整。它的语言和结构,平易、自然、朴实,这是民歌的特点。但是,其中出现了一些格律严谨、对仗工整的句子,如“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之类,在唐诗以前,无论是文人诗,还是民歌,都是不见的。这类语句,很显然与整篇的文风是迥异的。这说明《木兰诗》诞生于唐代以前。到了唐代,受唐诗的影响,又有所变异,加进了一些唐代格律诗的成分。古有记载说《木兰诗》为唐代韦元甫所作,这也有一点根据。看来,唐代文人对《木兰诗》曾作过整理和增删。二体现在国风方面。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其建制是不同的,这是历史常识。《木兰诗》本来是写汗国的。但诗中又出现了(木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不做尚书郎”等诸多非汗国的内容。这说明诞生于北方汗国的民歌,在传入中原以后,被进行了加工改造。

对于历史所造成的变异,正确的态度是清楚其发展历史,承认这种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不应牵强附会地曲解、消化之。以模糊学对待,并不影响其美学价值。

掌乐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