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堂实录
更新时间: 2024-03-29 17:49:13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今天,语文网小编跟大家分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堂实录。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课堂实录情景再现,教师们可以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堂实录,一起来看看吧!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堂实录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堂实录由掌乐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体味辛弃疾豪放派的词风。

二、重点难点分析:这首词虽为自读课,但词中用典较多,指导诵读几分析课文时,要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为理解全词扫清障碍。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学生齐读《念奴娇·赤壁怀古》

导语赤壁的惊涛骇浪引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他怀念古人,但是与雄姿英发、年轻有为的周瑜相比,华发早生、壮志难酬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借古人抒发何种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背景及作者介绍(知人论世法)人:辛弃疾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不被统治者重用;写此词时,66岁在京口任知府。

世:统治阶级偏安江南,统治集团内部分为主战主和两派;宰相韩托胄为巩固自己的个人地位急于北伐。

范读正音;学生自读三遍(第1、2遍出声朗读,第3遍结合注释默读并考虑本词最突出的写作特色是什么;学生齐读。

(四)

在清楚本词最突出的特色是“用典”的前提下,让学生找出用典之处,每个典故涉及到的人物是谁。

明确:(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

(2)寄奴曾住(刘裕)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

(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拔焘)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

(五)

分析典故作用,得出作者的观点立场及文章主旨。

明确:(1)抗金收复失地,恢复中原。(赞叹惋惜)

(2)主张北伐抗金。(赞叹惋惜)

(3)批草率出兵。(批评,借古讽今)

(4)今昔对照,不堪回首(担忧)

(5)不忘为国效力(悲壮)

立场观点:抗金北伐,收复中原,不忘为国效力,反对草率出兵。

主旨:抒发抗敌救国的雄图大志,反对草率出兵和为国效力的忠心。

辛词风格:苍凉中见悲壮,豪放。

五、作业:比较本词与《扬州慢》的不同。

教学实录:

学生:齐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师:赤壁的惊涛骇浪引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他怀念古人,但是与雄姿英发、年轻有为的周瑜相比,华发早生、壮志难酬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借古人抒发何种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板书课题作者)

师: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知道,鉴赏古典诗歌,入手之前什么是重要的一环?

生:(七嘴八舌)写作背景作者情况。

师:对。现在我们就由此入手来学习这首词。记得朱光潜先生曾经教给我们一个鉴赏诗歌的方法,叫“知人论世”。下面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根据以往的知识,看看其中的“人”与“世”。既然我们是用这个方法来介绍作者与背景,那么我们可以轻易得出人即(生齐答:辛弃疾),世即(生齐答:社会)。好,具体来看“人”,辛弃疾一生都致力于什么?

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

师:他的理想实现了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不被统治者重用。

(板书: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不被统治者重用。)

师:写这首词时,作者情况如何?

生:他当时66岁,在京口任知府。

(板书:66岁,在京口任知府。)

师:再来看“世”,当时的社会情况如何?

生:当时的宰相急于北伐。

师: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集团呢?

生:偏安江南。

师:统治集团内部分成几个派别?

生:分为主战派与主和派。

(板书:统治集团偏安江南,集团内部分为主战与主和两派;宰相韩托胄为巩固个人地位急于北伐。)

师:现在写作背景及作者情况我们已经了解了,在这种情况下,处于这种地位的辛弃疾会写出什么样的诗篇,抒发什么样的感情呢?我们来看这首词。

(师范读,指出韵:处、去、住、虎、顾、路、鼓、否。)

要求学生自读3遍。前2遍出声朗读,第3遍结合注释品读,并考虑这首词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齐读。

师:这首词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生:用典。

(板书:用典。)

师:请一位同学找出词中所用的典故。

生:(站起无语)

师:你找不出,说明你一不懂何为用典,二没有品读课文。

生:一处是“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处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无语)

师:(板书,等待此生继续回答)找出了两处。可以肯定的是用典之处还有。你找不到的原因是不懂什么是用典。你先谈谈什么是用典。

生:(说不清楚)

另一生:把历史故事放在自己的作品中,借以表现自己的理想愿望或感情。

师:这位同学讲得浅显易懂,这就是用典。继续找。

生:“人道寄奴曾住”“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师:(板书)现在找全了。请看,这首词全文只有“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没有用典。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我们知道,词人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感今。辛弃疾怀古的目的亦是如此,他怀念古人,为了表现他的理想愿望或观点立场。从中,我们亦可以看出他的感情倾向。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作者用典的作用。

师:“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此句是怀念孙权的。“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什么句式?

生:倒装句。应为“无处觅英雄孙仲谋”。

师:作者在“孙仲谋”前加上了“英雄”一词作为修饰限定,他为什么认为孙权是英雄呢?

生:因为孙权打败了曹操。

师:刘备也打败过曹操啊,况且三国时的英雄很多,曹操、张飞、关羽、赵云、诸葛亮等都是英雄。为什么只提孙权?关键看他打败的是曹操什么样的军队?看注释。

生:(齐)来自北方的。

师 :曹操不在北方老实呆着,来南方做什么,他所进行的战争是什么性质的?

生:侵略战争。

师:对了,是因为孙权打败了来侵犯他的队伍,所以作者认为他是英雄。进一步想,辛弃疾为什么不像苏轼一样怀念周瑜而怀念孙权呢?

生 :因为孙权是帝王。

师 :帝王就一定比平常人值得怀念?

生:因为孙权以一个帝王的身份打败了侵略他的曹操,又从“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句可见作者认为像孙权这样的帝王没有了,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满,为再没有这样的人物而惋惜。

师:回答得十分到位。下句“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中,“舞榭歌台”体现的是歌舞生平的气象。在三国纷乱的情况下,东吴为什么会有如此气象?

生:因为孙权的领导。

师:对,是因为孙权能确保国土不受侵犯。可是从“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又见到如今已没有孙权这样能保证让国家太平的国君了。他的雄才大略及建树已被历史的风雨吹打干净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通过这个典故,表达了对孙权的赞叹,对统治者的惋惜,表现他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

(板书:抗金,收复中原。赞叹惋惜。)

好,接下来看“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句是怀念刘裕的,这个典故所表现的作者的感情与上一个是否一样?

生:一样。

师:看他是如何表现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是说刘裕早年的生活环境,亦即他的出身。可见,他的出身是低微贫寒的,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在此交代他的出身呢?

生:他出身低微,后来却有了作为。

师:写这一点有什么用呢?

生:(沉默)

师:想一想陆游的《书愤》中“楼船夜雪瓜洲度,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他为什么要在抒发愤怒的诗中写两次胜利的战争呢?

生:(恍然大悟)强调事在人为。

师:太好了!我们本有能力打败外族的入侵,可是统治者不打,反倒偏安于江南。同样体现了作者对刘裕的赞叹和对统治者的惋惜。那么,这一典故表现了作者想做什么?

生:他想北伐。

师:(板书)上片作者写到的两个人,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事业都在京口起步,都建功立业。

师:作者为什么只写这两个人?

生:他们的做法体现了作者的理想。

师:接着读下片,作者用刘义隆北伐的典故想说明什么?刘义隆是个好大喜功的人,他的北伐战争有什么特点?

生:草草。

师:结果?

生:赢得仓皇北顾。

师:作者本主张北伐,在这里又反对,为什么?

生:他反对草率北伐。

师:好,作者主张打有准备的仗,反对草率北伐。他借古讽今,其实在劝说宰相不要草率出兵。(板书:批草率出兵 批评)。下六句“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实际描写了两种场面,想一想这两种场面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各自有什么特点?

生:“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写四十三年前,扬州一带被金兵劫掠,战火纷飞,肯定是惨不忍睹的。

师:好的。下一个场景是写过去还是写现在?

生:现在。

师:什么特点?

生:人多,人们在祭祀,庆祝很乱。

师:人多必然乱吗?想一想你去赶庙会,你去逛街,有什么感觉?感觉街上是什么特点?

生:红火热闹。

师:对了,那么,当时佛狸祠在谁的统治之下?

生:金的统治。

师:人们这样生活,这“人”指金人还是汉人?

生:(七嘴八舌)金人 汉人。

师:在金的统治下,如果金人过这种安定的生活,在词中有什么意义?如果是汉人呢?

生:是汉人。

师:怎么判断的?

生:汉人安于现状,人们忘了国耻,忘了收复中原。

师:非常好。作者用今昔对照,表达了什么感情?

生:气愤。

师:作者对老百姓“气愤”?

生:应该是忧虑。

师:(板书:今昔对照,不堪回首 担忧)是的体现了他对国运的担忧之情。这样作者的忠义之心,跃然纸上。

最后一个典故“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你怎样看待这句话?

生:能看出作者想像廉颇一样,重新受到朝廷的起用,为国效力。

师:对。但是廉颇的结局如何?

生:没被起用。

师:作者呢?

生:也没被起用。

师:是的满怀爱国热情的辛弃疾一心为国效力,可他忠不为用,报国无门。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正常的人,他自然会生发什么感情?

生:悲愤。

师:是的,辛弃疾是一个爱憎分明的词人。可是,他的“愤”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的?与鲁迅的“悲愤”是否相同?他像鲁迅一样恨当权者吗?

生:他不恨,他爱国。

师:所以说,词人的愤是建立在爱国的基础上的,这就决定了这个“愤”中含有“悲壮”的成分。那么这一句,大家说是以不忘为国效力为主,还是以抒发悲愤为主呢?

生:以不忘为国效力为主。

师:分析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了辛弃疾用典的作用。同时,他也用古人形象声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和观点。请大家总结一下。他的政治立场与观点是:决心北伐抗金,收复中原,不忘为国效力,但反对草率出兵。学了本词之后,你是否对辛词风格有了大体印象呢?

生:豪迈,悲壮,苍凉

师:好。至此,我们分析完了这首词,解决了本课的重点,即辛词是如何运用典故来表达他的理想愿望及主旨的。

齐读课文。

作业:比较《扬州慢》与本词的不同之处。

教学后记:

对古典诗歌的教学,人们往往会走进两个误区:一是只读读背背,二是脱离文本,架空分析,任意拔高。作为一名一线的青年教师,对此我并没有高谈阔论,只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点自己实际的做法。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可见“读”在语文教学特别是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学生不读熟,教师就无从讲起。况且,中学课本中选的诗文都不难,学生读熟了,再结合注释,字面意思就很容易了解,大致把握了诗歌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对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介绍。此时介绍作者决不能只满足于介绍作者的字号生活年代及代表作。要更多地介绍作者的生活经历,重点介绍作此诗(词)时的社会环境及生活状况。这样能更好地深入地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及意图。

每一篇作品都有自己的特色,具体分析一首词时,切忌面面俱到,即使窜讲也不要全部点到,否则会造成重点不突出,学生不知掌握什么的结果。虽然老师讲了很多,但结果是事倍功半。所以,鉴赏诗歌时,抓住作品的一个或几个特色亮点来讲,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当然,在分析时,绝对不可脱离文本。此时有些次要知识就可以加进去了。

通过以上几个程序之后,诗歌的主旨、思想,作者的意图、感情、风格全部真实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最后,进行拓展阅读,比较阅读。因为进行比较鉴赏,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鉴赏活动,对作品的内容,写作意图背景等进行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比较,通过比较鉴别作品的异同或高下,从而提高鉴赏评价的能力。

以上就是掌乐网小编分享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堂实录的全部内容,此分享对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非常有帮助,小编祝教师朋友们工作顺利!

掌乐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