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 2024-04-24 21:57:48

​【教学目标】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

⑴ 识记本课的生字词。

⑵ 掌握本课的作家作品常识。

⑶ 掌握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能力目标:

分析两首写景诗的意境及其各自特点。

3、情感目标:

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收集济慈、叶赛宁的有关资料。

【教学媒体】

录音机、磁带。

【教学设计思路】

第一课时分析学习济慈的《蝈蝈与蛐蛐》,第二课时分析学习俄国诗人叶赛宁的《夜》。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不同的诗人面对大自然,总是有不同的感受。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就捕捉到了两种很平常的昆虫叫声,发出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而俄国田园诗人叶赛宁则给我们描绘了宁静、美好的夜,那么这节课就向大家来介绍一篇由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蝈蝈与蛐蛐》。(板书)

1、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

要求:

⑴ 标画生字新词。

⑵ 理解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⑶ 理解“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句诗。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来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

3、简介作品: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歌颂大自然美如诗歌,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

二、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作者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这首诗注重氛围的营造,动静相衬,意境优美,情味浓郁。“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可喜的草丛”,这些景物描写表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蝈的乐音”浓郁的喜悦的感情色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与前面的氛围既形成对照又十分和谐,反衬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以“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那草茸茸的山上鸣叫”结尾,将前后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让冬天“蛐蛐的歌/呼应盛夏”“蝈蝈的乐音”,交织成一首此起彼伏的“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这首诗的意境既精微优美又广大深邃,使人们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读完了这首诗,请大家思考一下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本文的构思非常巧妙。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像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2、首诗注重氛围的营造,动静相衬,意境优美,情味浓郁。这首诗的意境既精微优美又广大深邃,是诗人生命情感对大自然的敏锐的心灵感应,使人们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3、本文语言平易,通俗易懂:

作者为什么把昆虫的叫声称为“大地的诗歌”?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三、研读赏析

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后,明确这首诗构思巧妙,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来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揭示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给人以广阔的想像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四、布置作业

1、朗读全诗。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1、“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领起的句子是( )

A、前8行 B、全诗

2、“蝈蝈”鸣叫的环境是: 。

“蛐蛐”鸣叫的环境是: 。

但它们欢快的叫声却显示了 。

3、请你找出这首诗中的两种修辞手法并分别举例。

4、“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

5、请你也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开头,写一种昆虫的的声音。

第二课时

一、导入,作者简介

叶塞宁(1895~1925),俄罗斯诗人,从小生活在野花杂树和歌谣祷词的氛围之中。他家附近的米歇拉森林、美丽的奥卡河给了他幼小的心灵以诗的熏陶。十九岁时,他的一本诗稿得到当时著名诗人勃洛克的称赞,称他为“天才的农民诗人”。他的诗以纯朴的浓郁的农村生活情趣和色彩绚丽、想像力奇特的语言引起了诗坛的惊奇,诗歌的主题大都是讴歌或哀叹俄国农村和美丽的大自然。诗集有《亡灵节》、《天青色》、《乡村祈祷书》、《玛利亚的泉水》等将近十本。

读完了这首诗,那么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这首小诗主要写了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提问:文章中是如何体现“夜”的美丽的?

本文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虽不言静而静自现。这里既有听觉,又有视觉,也有与白日的联想和对比。第二节接着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入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增熠生辉。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令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波荡和律动。

诗人所描写的夜景,是多么静谧,又是多么美丽,像优美的图画,像轻柔的音乐,像迷人的梦境,让人沉浸其中而产生无限的遐想。作者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全诗虽是纯然写景,却渗透着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透着生命的底蕴。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的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3、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四、布置作业

1、朗读全诗。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1、找出这首诗中的两种修辞手法并分别举例。

2、感受夜色,写一篇抒情短文或几行小诗。

掌乐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