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长沙潮宗街古城墙
更新时间: 2024-03-29 02:05:00

基本解释

                 

  长沙潮宗街古城墙位于长沙市中心,长约120米,部分青砖上刻有“长沙”、“忠义军”等字样。古城墙共有两段墙体,由多个朝代的中心城叠加在一起,跨越了宋、元、明、清等朝代,极具科研价值。

  长沙潮宗街古城墙 - 简介

  潮宗街街区发掘出土的明代和宋代城墙,曾是长沙城墙的一部分,墙体呈东北—西南走向,长120余米,用麻石条做基础,两侧用青砖包边,明代城墙叠压在宋代城墙的墙基之上,其中有一段还利用架设树桩而稳固基础的做法。

  2011年11月下旬,考古专家在长沙万达广场工地发掘的潮宗街古城墙共有两段墙体:

  一号墙体

  一号墙体为一处大型夯土遗址,外侧用麻石条包边,麻石内侧与填土之间则填充砖石碎块加固。另外,一号墙体位于二号墙体西侧,两者呈明显的叠压关系,根据墙体内外侧包含物以及这种叠压关系,初步判断这段墙体年代为明清时期。

  一号墙体剖面呈拱形,顶部宽约7.2米,底部宽约19米,高约3米。

  二号墙体

  二号墙体为内外包砖的大型夯土墙体,两侧包砖从底至顶逐步向内叠涩收分。这段墙体的部分青砖上刻有“忠义军”“善化梁五砖”“长沙张壬洪”“宁乡郑滨”等字样,根据字体及内容,并结合墙体内出土遗物,初步判断这段墙体年代为宋元时期。

  二号墙体现存断面呈梯形,两侧包砖从底到顶逐步向内收分,顶部宽约5.7米,底部宽约6.2米,外侧包砖宽约1.1米,内侧包砖宽约0.4米,高约1.8米-0.5米不等。

  二号墙体保存状况尚好,但一号墙体现状较差。

  长沙潮宗街古城墙 - 科研价值

  古城墙的重要性在于贯穿了多个朝代,等于是记载长沙古城历史的载体。它对研究城市发展的历史来说,是难得的实物教科书。

  潮宗街古城墙由多个朝代的中心城叠加在一起,在中国城市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它在文物建筑上的重要性非同一般。

  在城墙部分青砖上刻有的“长沙”和“忠义军”等字样以及从城墙的修补,可以考证当时长沙人和蒙古军奋战保城的惨烈的攻城战斗的历史记忆,所以它和中国其他城市和地区的古城墙的价值不同,这段城墙既有防卫又有防洪的功能,它的存在可以考证近千年前的湘江河道和长沙城的关系的变迁。

  文物专家认为,古城墙具有重要的学术科研价值,不仅记录了长沙古城演变的一个片段,还反映了自宋代以来长沙局部地貌的变化。

  长沙潮宗街古城墙 - 专家曾提出3个保护方案

  在古城墙被发掘后,专家曾提出3个保护方案,分别是原址保护、原址抬升保护和回填保护。

  原址保护

  原址保护不改变古城墙所处位置,在墙底和四周架设水泥板,底部水泥板下固定钢筋桩,相当于为古城墙搭建一个密封的“水泥密室”,以确保城墙所处环境足够稳定。同时,在城墙顶端架设玻璃罩,供市民参观。玻璃罩的上方,仍可进行万达广场相关设施的设计和施工。

  原址抬升保护

  原址抬升保护首先采用科技手段,对古城墙实施整体加固和截取,搬至实验室进行防霉、防腐蚀等技术处理。随后,将其中保存最完好、信息最丰富、价值最重要的20米城墙,在原址的平面基础上垂直抬升,进行原地保护展示。其余100米城墙,安放在湘江码头、博物馆等地作迁移保护展示。

  回填保护

  有专家表示,回填保护这种方法对古城墙的损害几乎是致命的,非迫不得已不应采纳。古城墙的原址基坑离湘江仅150米,古城墙底下15米为松散填土和强透水的沙砾层,汛期来时,可能导致管涌。

  长沙潮宗街古城墙 - 保护进展

  (本内容不断更新中)

  2012年2月27日,湖南省文物局文物处处长熊建华披露,经过长沙市政府、开发商以及专家的多次协商与论证,长沙潮宗街古城墙如何保护终有定论。古城墙将采取“原址保护与异地迁移保护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保护,即对其中保存最完好、信息量最丰富、价值最重要的20米古城墙进行原址保护,其余进行异地迁移保护。对于为何只保留20米,熊建华表示,除了基于文物保护、地质状况等基本因素的考虑外,还兼顾了开发商即长沙开福万达广场投资有限公司修改原有建筑方案的可行性。

  在原址保护的20米城墙之外,其余100多米古城墙,将采取异地迁移保护,而迁移选址很可能是湘江码头。

  长沙潮宗街古城墙 - 相关阅读:长沙古城墙演变史

  长沙土城墙2200年前就已存在。

  隋唐时期,长沙古城墙的西城墙在湘江边,东城墙在浏城桥至天心阁一带,南城墙在今南门口一带,北城墙在今潮宗街与营盘路一带。

  宋代的长沙城垣格局最终完全确定,范围为南起城南路,北止湘春路,东枕龙伏山,西邻湘江。

  明朝洪武五年间(1372年),展开了大规模的城垣修缮工作。

  1852年,太平军攻打长沙城以后,清朝的咸丰、同治年间对古城墙进行过多次修缮。进入光绪时期,城墙成了人们遗忘的角落。

  据《湘城沧桑之变》记载,长沙的古城墙自河岸城角码头始,经北门(湘春门)、兴汉门、经武门、小吴门、浏阳门、黄道门(南门)、学宫门、小西门、太平门、大西门、福星门、潮宗门、通泰门至城角码头,周长为2639丈,约8700米[1]。

  1917年,湖南都督谭延闿下令设立长沙商埠马路工程处,为修路拆除古城墙,直至1924年城墙完全拆除,花了7年时间[1]。现在的长沙一环,就是当年城墙拆除后修的环城马路。当时政府提议将天心阁古城墙一并拆除,市政筹备处负责人曹典球先生挺身而出,力陈利弊,并慷慨声言,要“睡在城墙上,与城墙共存亡”,得到了当时众多有识之士的拥护。经过再三呈请,政府才最后决议保留天心阁下城墙。

  目前(截止至2012年初),天心阁一段251米的城墙就是长沙唯一保存完好的古城墙。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