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于永正:关于上课
更新时间: 2024-04-16 20:27:37

(一)

于永正:关于上课

不打无准备之仗。

再忙、再累,头一天晚上也要把第二天上课的内容熟悉一下。如果执教的是第一课时,我会把课文再朗读一遍,熟能生巧,熟能生慧,说不定会读出新的感受和发现。力求读正确,否则,我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就会打点折扣。生字和所有要板书的字,我会再练写一遍,力求规范。所谓规范,就是入楷书之体。我被评为特级教师之后,对自己的板书要求更严格了——要求写在黑板上的字能成为学生的字帖。这似乎有点苛刻。但我必须努力做到这一点,因为我是老师。师者,榜样也。至少,要让学生感受到我的认真和规矩。我不但是“经师”,而且要做“人师”。

有时候,课前还会迅速浏览一下教案,保证大的环节不出问题。特别是执教新课文,我是慎之又慎的。当我走到教室门口时,想的是:一开始我要做什么、讲什么;课堂上,当学生在活动时,我便默想着下一个环节干什么,我要说什么;当一个学生读书、回答问题时,我一边听,一边迅速地思考:我应该怎样评价。

总之,我为上课、为下一个环节而“时刻准备着”。

(二)

我牢牢记住了——

1.学语文是为了“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2.阅读教学要“意文兼得”;

3.读(尤其是朗读)是内化语言的唯一途径。

因此,阅读课我始终把读放在首位,把读贯穿始终。

每一篇课文,都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这是“保底工程”,人人必须做到。读得有感情更好。但由于每个人的悟性不一样,感受能力不一样,所以这个要求要因人而异。

初读课文时,我特别关照后进生,必定听听他们的朗读,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多做示范。对小学生来说,示范就是指导,必要时领读。有时不厌其烦,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这一点,我是从音乐和英语老师那儿学来的。“一篇课文学完了,结果还有的学生不能流畅地读下来,这样的课要避免。”这是张庆老师经常告诫我的话。张庆老师还常说:“全班学生不把课文读熟,你就别开讲,先把‘读’这一关过了再说。白话文,真正要讲的,很少。”

于是“不把课文读熟不开讲”就成了我阅读教学的一个信条。

学生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不仅基本上理解了课文内容,即得“意”了,而且也得“文”了,因为有专家说,学生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课文的规范的语言就基本属于他了。是呀,能读到“其言皆出吾口”的程度,能不属于他吗?当然能熟读成诵更好,“成诵”了,语言自然更属于他了。事实上,学生读多了,自能成诵。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也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手段。可惜,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有些人没有把这一目标落实好,而是把大量的时间用来讲解,用来做泯灭学生天性、灵性的练习册、练习卷了。我的一位同事的孩子,高考一结束,回到家里,把读高中所做的一大堆练习册付之以炬。他望着熊熊的火苗,痛哭流涕地说:“三年来,我做了一堆垃圾啊!”我听了,心中滴血。

坦率地说,我的所有公开课,“初读”这一环节都不如平时扎实。公开课上的我,不完全等于平时的我。真正的我,在平时的课堂上。

(三)

品味,赏析。“旧书不厌百回读”。书是读出来的。凡是文质兼美的课文,我会细细地去读。老师读出味儿来,才能教出味儿来。学生读出味儿来,才能获得读书的乐趣,才能逐渐喜欢读书、会读书。

初读《圆明园的毁灭》,几乎没有什么感觉,甚至觉得课文写得不好;再读,有味道了;连读四五遍,读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的原因了!首先看它的布局:当中三座大园,周围有许多小园,作者用了一个“众星拱月”作了形象的概括。这是从高处看圆明园,是“鸟瞰”。再看它的建筑:走进圆明园,那里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热闹的“买卖街”,也有僻静的“山乡村野”;有根据各地名胜“仿造”的建筑,也有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想象出来的建筑;既有“民族建筑”,也有“西洋景观”……有大有小,大小相间;有闹有静,闹静结合;有仿有创,交相辉映;有中有西,中西合璧,岂不美哉!整个圆明园,从布局到建筑,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变!艺术求新,艺术求变!没有变化就没有艺术!我引领学生徜徉其间,越品越美,品出了“三味”,也品出了作者运用对比的写作技巧。

执教《秋天的怀念》,我则引导学生品味描写母亲言行的关键词语,从中感受母爱。儿子摔东西、砸玻璃,母亲为什么不制止,反而“躲”出去?儿子望着窗外树叶刷刷啦啦地飘落,为什么要把窗户“挡”住?儿子说话态度生硬,母亲为什么却“笑”了……这些词语是非抓不可的!“躲”告诉我们母爱是理解!因为母亲知道,儿子需要宣泄。没有理解,就没有真正的爱,理解是爱的别名。“挡”字的背后告诉我们的是什么?是母亲的善于体察啊!“自古逢秋悲寂寥”,双腿瘫痪的史铁生看着秋天的树叶刷刷地飘着,能不想到自己吗?能不对生活失去信心吗?能不产生轻生的念头吗(史铁生几次想到过自杀)?母爱是什么?是细心的体察。是真情的呵护。儿子说话的态度十分不好,母亲不但不计较,反而笑了。一个“笑”字告诉我们的又是什么?母爱是宽容。只有母亲才会有这样的襟怀啊!

有的句子也要品。《秋天的怀念》最后一段描写菊花的句子,实际上是写了转变后的史铁生对人生的一种新的认识。

有的段落也要品。《荷花》一课是叶圣陶先生为小学生写的一篇美文。第二、三、四段有什么不同?第二段是具体地写,第三段是概括地写,第四段则是写的想象。只写第二段,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写第三段,人们对荷花就缺少了具体的感知;不写第四段,就少了一种情趣,一种意境。

有的课文还要品篇、品修辞、品写法,等等。

不品,就少了一种厚度,失去了语文的味道和魅力,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也很难得到落实。

但品味的东西不要多,多了消化不了。有的课文也不需要品,朗读好了就行了。朗读好了,味儿也就出来了。

(四)

要把“写”挤进去。

周一贯先生多年前就指出:在语文课上,不能“君子动口不动手”。

写,除了片断仿写、造句、笔答某一个问题外,还包括写字、抄写词语和课文。

小学生一定要把字写好,写好字是小学生的一个标志性目标。写字不能“想当然”,要遵循“描红、仿影、临帖”的规律去写。写字教学要从严要求,持之以恒,还要让学生接触一些碑帖,了解一些书法知识。我们使用苏教版教材已经十几年了,我们的学生的字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小学生把字写好了,谁都会高兴,谁都不会持有异议。学写字就是学做人。我重视写字,并不只是因为我喜欢写字。

我十分重视造句和片断仿写。不是每篇课文都要安排写的训练,要视情况而定。写一段话显然比写一句话的价值大,所以到了高年级,我把造句都改为“造段”——写一段话,用上要求用来造句的那个词语。

我教一、二、三年级时,很重视抄写课文(不一定是全抄),而且要求学生必须按照课文的行文格式抄,标点也不得马虎。这样做,对他们写作文很有好处,他们会逐渐懂得写作文时如何行文,如何使用标点符号。

(五)

教学过程是对话的过程。

对话教育昭示的是平等、民主、尊重,不是表面上的你一言我一语。

教学艺术是处理教材的艺术加善待学生的艺术。教学不只是教知识、培养能力。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有良好的情感的参与,包括老师,也包括学生。无“情”的教学,是死的,学生的学、老师的教,都是被动的,应付的。被动,哪里会有好的效果?

我走进课堂,便“宠辱皆忘”,精神饱满,一般情况下是微笑着的。至少脸不难看。

走进课堂,我关注的主要是学生。教材、教法是装在心里的。我要让每个学生感觉到我在注意他。上课时,我说得最多的是提醒的话、激励的话。学生在我的目光下(专注的、尊重的、高兴的、激励的、不满的、生气的,等等),在我的评价与鼓励中,在我的幽默诙谐的话语中,精神一般会处于一种亢奋的、专注的状态中。师生关系的融洽,课堂氛围的和谐,使学习变得轻松而有成效。

大教无痕。教育主要靠影响。学生之所以喜欢我的课,喜欢我教的语文,除了我能善待他们外,还因为我的板书工整、规范;我的讲解深入浅出;我的朗读有声有色;我写的“下水文”富有情趣……

所以,老师的语文素养,也是教材的一部分。所以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掌乐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