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落花生》真的过时了吗
更新时间: 2024-04-25 05:28:04

近日,笔者在参加暑期培训时,一位教授和一位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不约而同地提到小学语文课文《落花生》已经不适应时代潮流,不该再编入教材。说是一位教师执教许地山的《落花生》一课时,设计了一场课堂辩论。老师说:大家明白了文中的父亲要“我”做落花生那样的人之后,请你们再思考──如果“落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两者只能择其一,按现在的社会要求,你想做什么?于是学生分成“正方”、“反方”两块各抒己见。结果,不少同学喜欢做既对人民有用、外表又好看的“桃子、石榴、苹果”。这似乎与课文的价值取向“对人民有用不求外表好看”的意思相左。于是,学生的自由感悟与课文的价值取向似乎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而正成为语文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

《落花生》真的过时了吗

《落花生》真的过时了吗?我重新翻开课本找到这篇文章,仔细阅读思考后,觉得作者写得并没有什么不妥,反而觉得它不但没有过时,即使在当今社会,乃至将来仍有其思想教育意义,因为它所传递给我们的是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持《落花生》过时观点的教师认为,做人不仅要对人民有用,而且也要讲体面。但《落花生》一文强调的只是“对人民有用不求外表好看”的价值取向,因此不合时宜。乍看起来,很有道理,也似乎不乏新意,但是细读《落花生》一文,便会发现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是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过于狭隘所造成的。首先,课文没说“做人不仅要对人民有用,而且也要讲体面”这个意思,并不表明他没有这种价值取向或者反对这种价值取向。事实上,这种价值取向本身就蕴含在课文当中。课文中写道:“‘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

“不要只讲体面”

跟“不要讲体面”在语义上是有区别的,“不要讲体面”就是不要体面,而“不要只讲体面”就含着可以讲体面的意思。“不要只讲体面”不是不要体面,而是不要那种一味地去追求体面的体面。因此,“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意思并不等同于“要做不讲体面,而对别人有用的人”,而持过时观点的人恰恰这样认为,所以才有“对人民有用,不求外表好看”的偏面认识。事实上,“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本身就蕴含着“既对人民有用,外表又好看的”内涵。不是吗,这种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难道连作者和作者的父亲都会不明白吗?!这种“鱼”和“熊掌”兼得的美事,难道不是作者的父亲和作者所追求的吗?难道这不是当时的人们所希望的吗?只是当时存在着“只求外表好看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如达官贵人、纨袴子弟等,存在着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社会现象,所以作者的父亲才希望孩子们不要像他们这样而已。

其次,在课文中,父亲拿“桃子、石榴和苹果”跟花生作比较,并没有贬低桃子、石榴和苹果之类的意思,并没有认为它们是无用的东西,而且事实上它们是有用的东西是尽人皆知的,难道许地山的父亲会不知道?因此,只是为了突出花生的果实埋在地下、不为人知,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高高地挂在枝头上“易为人知”的特点而作的对比而已。更何况,父亲说桃子、石榴和苹果“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鲜红嫩绿”、“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本身就蕴含着父亲对桃子、石榴和苹果的肯定和赞美。父亲要求我们“像花生”,不是要我们学它那样不好看,而是学习它那种“对人民有用”的可贵品质。持过时观点的人恰恰混淆了两者的关系,因而把花生跟桃子、苹果等对立起来,认为“像花生那样”,就是像花生那样丑陋;“像花生那样”,就不能像桃子和苹果那样,导致认识的绝对化。

退一步讲,外表好看不好看是客观存在着的,虽然有些可以通过掩饰达到好看,但难以改变的事实也是存在的,而心灵美不美,是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去达到的。所以,在很难达到“既对人民有用、外表又好看”的完美境界时,要求做到对人民有用这个做人的底线,这并没有错。而且,当今社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社会现象并没有销声匿迹,将来也不会彻底消失,所以,“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思想教育意义依然会熠熠生辉,绝不会过时!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学生享有自由感悟的自由,他们的思想可以天马行空,自由驰骋,不着边际,或许还会产生不正确的认识,这是很正常的事。但是如果教师的教学设计只是纯粹地让学生“为感悟而感悟”、“为体验而体验”,认为只要是学生的“自由感悟”,不管他是否符合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否符合法律,是否为道德所容许,都一概不管,那么就不可取了。尤其是当学生的自由感悟出现了偏差的时候,教师如果“不作为”,放任自流,从而导致学生产生认识上的模糊,甚至错误,教师就有“失职”之嫌了。如果学生错误的认识,是在教师的误导下产生的,那更是误人子弟了。像本文开头提到的,教师让学生进行辩论“如果‘落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两者只能择其一,按现在的社会要求,你想做什么?”这样的设计,明摆着是“不怀好意”的──教师有着让学生去喜欢桃子和石榴的暗示,而且预知一定会有一部分学生这样说,但还要明知故问,设下了圈套让学生钻,导致学生产生认识上的模糊。如果说这只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识的第一步,教师还要进一步引导,或者教师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当课堂上出现这种众说纷纭、难以“收拾”的局面之后能够作巧妙点拨,力挽狂澜,通过这一辩论之后,反而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花生的可贵品质,立志要做花生那样有用的人,进而上升到要做像桃子、石榴和苹果那样既好看又对人民有用的人。“条条道路通罗马”,像百川归海一样,最终把学生引导到认识真理,学习真理和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这样的设计应该说还是高明的。

掌乐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