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由课例《美丽的小兴安岭》引发的思考-小学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 2024-04-19 17:19:18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由课例《美丽的小兴安岭》引发的思考-小学语文论文,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由课例《美丽的小兴安岭》引发的思考-小学语文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太低,一直是一个令人困惑的老大难问题,归因可能找到很多,如教师醉心于自己的“艺术表演”,总想给学生以难忘的“艺术享受”;或倾心于教材的深度挖掘,显现自身的深厚底蕴……如此种种,殊不知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不可能在观赏教师的艺术表演中培养起来,更不是在老师的高度上获得文章的要义。他们是以自己的学识水平解读文本。课堂上,他们决不是一般的“在场”,也不是被动的“参加”,而是一种由“计划”到“讨论”,再到“处理”的全过程、全方位、全身心的投入,是“当家做主”。因此,教学唯有眷注了学生的学,准确把握了学生当下真实的学习状态,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成就有效阅读。下面我就以我们年级组的一次磨课经历为基点,谈谈我的一些粗知浅悟,与睿智之士商讨。

一、课例再现

课题:《美丽的小兴安岭》 年级:三(上) 导读段落:第二自然段

磨砺一

(1)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段话,想一想作者都抓住了哪些景色来描写春天的景物呢?请用“﹏﹏”在课文中划出。

(2)交流反馈:马上在课件上点红“树木、积雪、小溪、小鹿”这些词。齐读这段话。

(3)比较句子: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春天,树木长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学生不知其中要义,教师干脆告知:用“抽出”就把枝条快速而有力地长出来的样子写出来了,很生动形象;枝条一般是笔直的、长长的,像一把剑,把枝条“长出”说成“抽出”,非常贴切。

(4)课件伴乐出示画面,老师范读,全体配音齐读。

【学情观察】学生的感悟空洞,朗读语调平淡,表情默然。对于“抽出”一词的品味也是教师的强行灌输,不是学生的自悟自得。

磨砺二

(1)自由读。

(2)指名读,随机正音。

(3)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指导。

句子一: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A、指名读

B、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形容这样的画面,你会用哪个字?(美)

师:那你就美美地读读这句话吧!

C、是呀,多美的画面呀!同学们,让我们的目光再聚焦到枝条,叶子上,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呢?

D、怎样地长才是抽呢?是呀,同学们,枝条积蓄了一个冬天的力量在春姑娘的呼唤声中爆发出来了,那是一种怎样的速度与力量啊!就让我们把枝条生长的这种力量读出来吧!

E、那你又从叶子身上感受到了什么呢?

F、多么可爱的叶子,多美娇嫩的颜色,它又给迷人的春天添上了一笔生命的色彩!同学们,还有哪些色彩也加入了这五彩缤纷的春天呢?

句子二: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

A、在这里,你又仿佛听见了什么?

B、怎样的流才叫淙淙地流呢?那你就读出他们的快乐吧!

C、小兴安岭的春天除了小溪的歌唱声,还有哪些声音也在唱响了春天呢?

D、多美热闹的小兴安岭呀,它简直就是一个辽阔的音乐厅,那就让我们有声有色地去读这句话。

接着同法引导学习第三、四句。

……

【学情观察】教师激情洋溢,学生一脸默然。学生感悟到的不是作者描绘下的充满生趣的春天,有声有色的美妙境界,而只能是不断接招,回答教师层出不穷的提问。对于教师对这段话的解读:用“抽出”写出了动中有静,“嫩绿”写出了色彩,“淙淙的流水”写出了声音,学生也是云里雾里,朗读也装腔作势。

磨砺三

教师在学生自由读了这段话后,创设拟人化的问题情境:“同学们,春天到了,万物都苏醒了!而小兴安岭中哪些景物也苏醒了呢?”无痕地渗透提纲挈领的方法。

“你最喜欢作者笔下的哪样景物呢?”随机指导朗读。

①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生:读了这个句子,我感受到树木很美。

师:你感受到了它的美。那你仿佛看到什么了?

生:我好像看到原来光秃秃的树木一下子就长出了新的枝条,上面还有嫩绿嫩绿的叶子,好看极了。

师:是啊,一下子就长出来了。速度是多么地快。是哪个词给你带来这样的感受?

生:抽出。(生边说边做动作)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个句子,从“抽出”这个词,你还感受到什么?

生自由研读后

生:我觉得用“抽出”,说明这枝条很有力量,像一把剑,一下子就冲出来了。

师::是呀,同学们,枝条积蓄了一个冬天的力量在春姑娘的呼唤声中爆发出来了,那是一种怎样的速度与力量啊!枝条“长出”说成“抽出”,非常贴切。请你带着这样的理解和感受,读好这个句子。

生有滋有味地读着。

②“小鹿在溪边散步……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师:听着你的朗读,我感觉你就是一只小鹿,告诉老师你在做什么?

生:我在俯下身子喝水。

生:我在欣赏自己在水里的影子。

师:我们听出来了,这是怎样一只小鹿呢?

(相机指导朗读,读出欢快、高兴、可爱等语气。)

……

师:迷人的春天,充满生机的小兴安岭,同学们那就让我们配上音乐去感受春天中小兴安岭美丽诱人的画面!

(播放课件动画,教师激情诵读。学生陶醉其中)

师:从同学们的眼神中,惊叹声中老师感受到了大家都沉醉在小兴安岭的春天中了,那就让我们再一次去感受春天中迷人的小兴安岭吧!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根据提纲背诵:

春天,树木 。

山上的积雪 。

溪里 。

小鹿 。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了树木、积雪、小溪、小鹿带给小兴安岭的礼物!林间的野花、怎样了?可爱的蝴蝶又在干什么呢?还有谁也带着春天的礼物来装扮这美丽的小兴安岭呢?就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写下这一幅幅迷人的画面吧!

出示小练笔:

春姑娘踏着轻轻的脚步走来了,小兴安岭变得更诱人了,林间的野花 。可爱的蝴蝶 。。

【学情观察】学生有绝对的自由阅读空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思维层次及思维特点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对于词句的品味不断深入。最后,学生读得入情,背得入心。更可喜的是学生不仅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春天的生趣,还以自己稚嫩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迷人的画面。

二、深度思考

纵观上面三次磨砺,磨砺一的设计是“浅入浅出”的做法。磨砺二则犹如在做一道加法,以细碎的问题牵引孩子们去感悟春天的生趣。那是因为教师在深入解读文本时,发现这段话从作者的写作方法上来说,用“抽出”写出了动中有静,“嫩绿”写出了色彩,“淙淙的流水”写出了声音,真可谓有声有色。所以,就设计“同学们,还有哪些色彩也加入了这五彩缤纷的春天呢?”“还有哪些声音也在唱响了春天呢?”等问题,以期学生走入这个有声有色的美妙境界。结果事与愿违,教师的理解取代了学生的感悟,烦琐的分析牺牲了学生读悟的自主性。在这里,教师和学生犹如皮带带动的两个齿轮,老师是大齿轮,学生是小齿轮,连带着运转。结果,对于教师的解读,学生则是云里雾里。这是“深入不出”的做法。第三次,教师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及思维特点,创设拟人化的问题情境:“同学们,春天到了,万物都苏醒了!小兴安岭中哪些景物也苏醒了呢?”及开放性问题:“你最喜欢作者笔下的哪样景物呢?”教师的指导基于学生学习的学情,学生的“学”落在了实处,教师的“教”也是富有启发性,做到了少而精。同时,最后安排了背诵的环节及课堂小练笔,把语言的感悟升华到了语言的积累和创造。这样的设计才是深入浅出,才是真正为了学生的有效阅读服务的。

关于描写春天的小兴安岭这一段话的阅读指导的教学设计,经历了“简单——复杂——简约”的三次蜕变,也呈现出了不同的教学效果。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教师的教是否基于学生的学。那么,教师如何眷注学生的学情,从而成就学生的有效阅读呢?试总结如下:

(一)教学预设:找准起点

“精心预设”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基础。相当一部分教师预设时首先考虑自己该怎么教,而不是考虑学生会怎么学,也就是只考虑学生“应该的状态”,忽视了学生的“现实的状态”。 /sjbwz/当前,课堂中还存在两种现象:一是低估,学习活动一开始,学生似乎都会了,但教师由于不忍心放弃课前准备好的详细教案,让学生“懂装不懂”;二是高估,往往教师认为非常简单的问题,学生却感到很困难,一些应变能力弱的教师就不知所措。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预设时忽视了对学生原有的学习现状的正确分析,所定的教学起点与实际的学习起点不相吻合。

如,磨砺二中的教学明显存在目标越位,中年级向高年级靠的现象。因为课标对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是第三学段即5、6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求。可见,这次的设计明显地反映出目标越位、教学方法不当的问题。如此以高段式的阅读教学在中段课堂呈现,怎能不失败呢!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在走进课堂之前,就要精心预设,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这样的预设才富有成效,才是真正为了学生的学。

(二)教学过程:叩击兴奋点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阅读课上,阅读话题的建构要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阅读实际,以及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出色的提问,能叩击兴奋点,引导学生去探索问题,催化学生“倾听”文本的内驱动力。如磨砺三中,教师首先创设拟人化的问题情境:“同学们,春天到了,万物都苏醒了!而小兴安岭中哪些景物也苏醒了呢?”及开放性问题:“你最喜欢作者笔下的哪样景物呢?”符合学生的主体需求及思维特点,从而能有效地点击到令学生兴奋的关键点上。而且这样的开放性提问,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阅读的选择和空间。其次,“课堂上发生的一切,既不都来自于教师备课时的预设,也不完全由教师单方面决定。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其最终结果,更多地取决于学生的学情,课的具体行进状态和教师的处理策略。”(叶澜语)特别是对于重点词句的品味,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要根据学生当下的阅读状态灵活指导。如磨砺三中“抽出”一词,描写“小鹿”一句,以及“大兴安岭的春天勃勃生机,趣味盎然”意蕴的体悟,教师不给儿童过多的干预,而是给他们尽可能多的自主。不是大齿轮带着小齿轮连动运转,而是像开动汽车一样,老师给学生钥匙,去开启自身的动力系统,这种方式就是激发式。这才是生本教育的运行机制。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触摸到了“抽出”一词的温度,对文本的解读也由“相遇”向“相知”提升。在这个学习场中,我们能看到学生读活文本的渐进过程,学生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三)教后反刍:思寻沸点

沸点原是指液体开始沸腾时的温度。在这里,是指师生共同成长的突破点。笔者认为,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不是不同的个体,而是一个共同体。因此,课堂应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共同进步的主阵地。那么,作为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呢?教师要有把每一堂课当作追寻师生成长的最佳“沸点”的研究对象。可以有目的地针对某几堂课就某一方面做一些课堂效果测试的研究。课堂教学效果测试活动采取上课与测试活动相结合,就教者前一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单独测试;然后每测必改,对考试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对教师就这一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定性评价。从而探求改进的措施,指导以后的课堂教学。比如,针对《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一自然段的阅读指导的有效性的研究,除了做课堂“学情观察”外,还可以命制问卷课后当堂测试,看看这样的阅读指导究竟给学生带来了什么,学生收获了多少。然后把课堂“学情观察”和课后测试情况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深入思考: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究竟有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好?哪些地方仍需改进?这样的反思从现象到本质,有凭有据。以此寻找突破口,从感性到理性,为下一次有效的阅读指导奠定基础。我想,教师这样以学生学习的情况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切实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从而能更好地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由课例《美丽的小兴安岭》引发的思考,小学语文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掌乐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