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短文两篇(教案)
更新时间: 2024-04-19 13:17:47

学习目标:

短文两篇(教案)

1、说出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积累背诵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3、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发挥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学习重难点: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积累背诵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2、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发挥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评价设计:

1、通过朗读、讨论、交流完成目标1。

2、通过背诵、讨论、分析、交流完成目标2。

3、通过激发兴趣完成目标3。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

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

(1)名言警句:

腹有诗书气自华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好读书时不好读书,好读书时不好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名人论读书:

1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3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 到、眼到、口到。

4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英】莎士比亚

6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那样,可能会把你戕害。【英】菲尔丁

7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德】马克思

8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德】歌德

9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3)名人读书的趣事: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车胤囊莹、孙康映雪、匡衡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苏舜钦以书下酒、毛泽东与书同床共枕、闻一多醉书忘婚等。

二、简介作者

培根(1561—1 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1、读一读,记一记 :

怡情 傅彩 藻饰 矫情 诘难 寻章摘句 咀嚼 狡黠 伦理 味同嚼蜡 滞碍 睾肾 阐证 吹毛求疵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 语言十 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3、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学生集体回答)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学生通过看书迅速作答)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5)运用的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

阐述读书的方法。

(1)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 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延伸: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

(2)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

明确: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作者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

(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那些句子。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分两个小层理解:

(1)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体会其说理方法。

明确:排比说理、归纳说理。(正面指出)

(2)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反面指出)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四、品味文章语言

黑格尔说过:“他(培根)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着当作格言。”英国文学家雪莱也说:“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

下面,就请同学们将你最喜欢的句子大声地读出来,并背给大家听。

六、延伸迁移

对作者的读书观,你是怎么来评价的呢?你对读书有什么看法呢?请大家各抒己见。

七、评价样题:

1、把《谈读书》中的有关“读书”方面名言警句摘抄下来,扩大写作素材库,积累写作经验。

2、默写词语

怡情 傅彩 藻饰 矫情 诘难 寻章摘句 咀嚼 狡黠 伦理

味同嚼蜡 滞碍 睾肾 阐证 吹毛求疵

3、培根: 国 家、 家。

板书设计:

目的 怡情、傅彩、长才

谈读书 方法 选读、浏览、精读、摘要

作用 塑造性格 弥补精神缺陷

学教反思:

第二课时

(二)《不求甚解》

学习目标:

1、简介作者。

2、学习本文反驳的方法——驳论点;

3、说出“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反驳的方法——驳论点;

2、说出“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归纳知识性杂文的特点

评价设计:

1、 通过查资料完成目标1。

2、 通过朗读分析交流完成目标2。

3、 通过讨论交流完成目标3。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文重点谈读书的益处,该怎样读书呢?有人说,读书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说应“不求甚解”,你知道“不求甚解”该怎么理解吗?看看马南邨是怎样理解的。

二、作者简介: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 特,福建省闽侯县人,是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幼年酷爱文学艺术,1930年加入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在30年代就开始发表散文。1945年初在晋察冀边区主持编辑了我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建国后,曾经任《人民日报》总编辑。1958年秋,调任北京市委书记,主编理论刊物《前线》。60年代初以“马南村”等笔名,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其中最著名的是《燕山夜话》和与吴晗、廖沫沙合写的《三家村札记》。在“文革”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制造了所谓“三家村反党集团”冤案,邓拓首当其冲,被诬为“三家村主将”而遭受残酷迫害,于1966年5 月18日含冤去世。

邓拓是一位对党的事业,对人民的利益至为关切的作家。本篇谈论的是学习中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态度和方法的合理性,以及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但角度与众不同,教育性极强,对于今天有志于为祖国富强而学习读书的人,特别是青年人,无疑是极好的治学修养的教科书。

三、预习检测。

朗读课文,思考:本文对什么观点提出了质疑,作者对这个问题是什么态度?

四、研讨课文,思考讨论:

1、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本文的论证方式是什么?第四段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2、作者认为“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3、举有关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的事例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4“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5、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五、课堂小结。

《不求甚解》一文批驳了 的错误观点,全面阐释了“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实质。

六、辩一辩,析一析,谈一谈。

1、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 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 向权威挑战” 的新意。“滥竿充数” 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 的新意。)

2、本文两篇文章在语言上的不同特点:

明确:

(1)《谈读书》语言风格平易流畅,灵活地穿插比喻、排比、类比的修辞手法,充分随意的特点。

(2)《不求甚解》语言平 易亲切,娓娓而谈,用语简约,生动形象。

3、谈谈自己在学习两篇短文前后的不同感受。

七、评价样题。

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①生而知之者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们的才能虽有差别,但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

②学习也是实践,不断的学习实践是人们获得才能的基础和源泉。没有学不会的东西,问题在于你肯不肯学,敢不敢学。自幼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就会比一般人早一些表现出有才能,人们却误认为是什么“天才”,捧之为“神童”。其实,“天才”和“神童”的才能主要也是后天获得的。当所谓“天才”和“神童” 一旦被人们发现后,捧场、社交等等因素阻止了他们继续勤奋学习,渐渐落后了,最后竟一事无成者,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反之,本来不是“神童”,由于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却大有人在。

③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都不是“神童”。牛顿终身勤奋学习,很少在午夜两三点以前睡觉,常常通宵达旦工作。爱因斯坦读中学的成绩并不好,考了两次大学才被录取,学习也不出众,毕业后相当一段时间找不到工作,后来在瑞士伯尔尼专利

当了七年职员。就是在这七年里,爱因斯坦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地学习、工作着,利用业命时间勾画出了相对论的理论基础。发明家爱迪生家境贫苦,只上了三个月的学,在班上成绩很差。但是他努力自学,对于许多自己不懂得的问题,总是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钻研。为了

研制灯泡和灯丝,他摘写了四万页资料,试验过一千六百多种矿物和六千多种植物。由于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比一般人的工作时间长得多,相当于延长了生命,所以当他七十九岁时,他宣称自己已经是一百二十五岁的人了。任何人付出和他们同样艰苦的努力,都能有这样、那样的贡献,都会获得一定的才能。

④其实不仅是科学,在文学艺术上也是一样。狄更斯曾说:“我决不相信,任何先天的或后天的才能,可以无需坚定的长期苦干的品质而得到成功的。”巴尔扎克说:“不息的劳动之为艺术法则,正如它之为生存法则一样。”

⑤总之,人们的才能主要是由勤奋努力学习得来的。马克思终身好学不倦,为了写《资本论》,花了四十年的功夫阅读资料和摘写笔记。他在伦敦,每天到大英博物院图书馆阅读,竟在座位前的地板上踩出一双脚印。马克思是我们的光辉榜样,这双脚印深刻地说明:才能来自勤奋学习。(选文有改动)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2.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4.文章第②段论述了所谓“天才”、“神童”的可悲后果后,紧接着在第③段列举了牛顿等人勤学成才的事例。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

5.简要分析第 ⑤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6.文章第②段中说,所谓“天才”和“神童”由于不注重后天的勤奋学习,“最后竟一事无成者,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请你举出一个典型事例。

7.根据你的积累,写出两条关于“才能来自勤奋学习”的名言警句。(限于选文以外)

八、教学反思:

掌乐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