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雨霖铃——基于博客的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 2024-03-29 15:37:52

一、教学目标设计

雨霖铃——基于博客的教学设计

1.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词的情感和意蕴,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意境;

2.利用教师博客建立多重的交互性学习平台;

3.以听助析,以读代析;通过音乐想象空间的延伸,提升审美感知能力;

4.通过作品不同的演绎方式(读与唱)的对照辨别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把学生的审美感知升华成为一种审美理解和审美体悟;通过理解词句,分析意境,提高鉴赏能力;

5.通过网络收集相关资料,提高资源整合筛选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分析及策略

主要难点:学生无法体验《雨霖铃》情感的层次变化。

教学策略:通过现代音乐(邓丽君和包美圣的演唱)的演绎使学生首先产生一种感官刺激,但是又明显地感到这种演绎和《雨霖铃》情感的强烈差异性。由这种差异性就会产生一种延宕的回味思考,于是再用适当的诵读方式让学生产生审美的感知,由审美的感知上升到审美鉴赏,从而以听和读两种方式读懂《雨霖铃》的词境。

设计依据:尊重审美心理的形成规律,从感知、想像到情感、理解,这是一个上升的过程,又是一个交织的联系的网络,把诗歌鉴赏从抽象的层面拉回来,回到了审美感知的层面。(参见拙作《从文化知识到文化感悟》,《基础教育研究》2007年第7期)

三、教学对象分析及课堂管理策略

1.网络时代的学生也是信息化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这种优势,正确引导学生的网络文化;教师设计教学博客,发布预习学案,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学习;通过多媒体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鉴赏动机。

2.实行任务驱动管理模式,每6人组成一个合作小组,小组设组长一名,发言人一名,朗读者一名,书记打字员一名。合作小组在各项任务中进行合作互助学习。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

基于博客的教学法、预习学案导学法、合作探究学习法、诵读法等。

五、教学媒体设计

教师博客、课件、多媒体影音等。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教学过程

[课前自主性学习]

通过教师博客发布预习学案及相关资料,学生课前进行自主性学习;设立讨论栏目,学生可以发表疑惑、问题,进行讨论。

[预习检查]

1.各合作小组明确任务和角色。

2.选取在博客上发表的相关留言和评论进行反馈。

3.让学生谈谈柳永的生平。

4.对学生听了博客中邓丽君和包美圣所演唱的《雨霖铃》的留言进行点评。

5.学生齐读《雨霖铃》,请一些同学评价。

[播放音乐和诵读录音]

听音乐和诵读,对其进行评价,进一步深入体验这首词的意境。

根据分组进行探讨,评价这两种声音对《雨霖铃》的演绎。

[互动交流]

组长组织组员发布观点,可以发布在教师博客上,也可以由发言人课堂发言。教师充分与学生交流听后心得。

[学生诵读]

学生推荐部分小组的诵读者诵读《雨霖铃》,学生点评。

[课后任务]

学生通过教师博客进行延伸学习,例如可以布置部分学生将其诵读录音上传到教师博客等等。

设计思路及多媒体应用分析

①博客立足网络,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 “交流”和“分享”变得十分轻松,可以即时编辑即时发布、迅速传播,阅读者可以随时评点进行交流。相对于论坛而言,论坛是公共的,而博客则具有相对较强的针对性,更有利于网络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②自主、合作、探究是一个体系性的学习模式,没有教学策略的引导是很难实现的。因此我使用“预习学案”的形式对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过程进行引导。

①博客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课堂上学生发言会有很多的顾虑,博客留言使得学生可以大胆放言,可以留名也可以匿名,可以有许多创造性的奇思妙想。

②通过网络的资源筛选,整合课程资源,打破语文学习的封闭空间。更多地了解柳永的生平才能够更深入的体悟《雨霖铃》的词境。

③通过现代音乐(邓丽君和包美圣的演唱)的演绎使学生首先产生一种感官刺激,但是又明显地感到这种演绎和《雨霖铃》情感的强烈差异性,由这种差异性就会产生一种延宕的回味思考。

④初步感知。

①选取另一个演唱(有一定的古典意蕴,能在一定层面上反映原词的情感和意境)和诵读录音(较能反映原词的情感层次的变化),学生根据博客中的《〈雨霖铃〉学案》和《〈雨霖铃〉诵读指导》一边听录音一边进行鉴赏。从审美感知出发,触发审美理解。

②通过多媒体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鉴赏动机,建构诗词欣赏的场域。

③在任务驱动管理模式中合作小组成员根据角色分工在各项任务中进行合作互助学习。

①以听助析,以读代析。

②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把学生的审美感知升华成为一种审美理解和审美体悟。

①教师博客成为师生交流的平台,成为师生不断更新观点见证思考的历程的平台。

七、学案设计

《雨霖铃》学案

学习目标 :

1.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词的情感和意蕴,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提升审美感知能力;

3.通过理解词句,分析意境,提高鉴赏能力;

4.通过网络平台收集相关资料,提高资源整合筛选的能力。

任务管理:

每6人组成一个合作小组,小组设组长一名,发言人一名,朗读者一名,书记打字员一名。合作小组在各项任务中进行合作互助学习。请把每一小组的名单传上来。

学习过程:

(一)作者简介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新乐(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他的词风行一时,当时流传着“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说法。

(二)文本研读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词的起头三句点明时间、地点、景物,事件是与自己心爱的人饯别。晚上,阵雨才停,知了发出凄切的鸣叫,长亭送别,叫人如何能够忍受这离别的痛苦!这蝉鸣助添悲凉,而一开始即道出“凄切”,为这首词定了调子。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都门”两句,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两情依依,难舍难分之际,客船却不断催促。心理矛盾,欲饮无绪,欲留不得。由此可窥见留恋之情深。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执手”两句,再加深涂抹,在“执手”、“相看”、“无语”中更使人伤心失魄。这一层极写留恋之情。以上两层极尽回环、顿挫、吞吐之能事,足以使人为之呜咽。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去去”以后,则大气包举,一泻千里,似江流出峡,直驰平川,词亦直抒胸怀。以“念”这一领字带起,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辽远,“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全是写景,实际上全含的是情,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景无边而情无限。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换头以情起,叹息从古到今离别之可哀,“伤离别”点明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句又将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冷落清秋的时节呢,这是多么难以忍受啊!这是把江淹《别赋》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和宋玉悲秋的情思两者结合起来,提炼出这两句。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句中,更赋予以新的意义。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二句,又进一步推想别后的凄凉,然而景物清丽真切,真象别者酒醒后在船中之所见。这一句妙在景中有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也是写离别的。离别的人一看到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昔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杨柳岸”三字明写眼前景而暗写别时情,显得含蓄而有余味。几如身历其境,忘其是设想了。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去”二句,再推想别后长久的寂寞,虚度美好年华。“便纵有”两句,再从上两句的遭遇,深入下去,叹后会难期,风情无人诉说,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以上第三层真是“余恨无穷,余味不尽”(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三)审美提升

1.通过上面的鉴赏分析,分组讨论,谈谈诵读《雨霖铃》时应该如何处理?在诵读实践中进行尝试。

2.在教师博客音乐栏目中,大家听邓丽君和包美圣两位歌手的演绎,看看是否能够体现《雨霖铃》的离愁?大家可以在博客中讨论!

八、教学过程流程图

掌乐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