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老人与海》导学案
更新时间: 2024-04-23 19:02:07

【学习目标】

《老人与海》导学案

1、借助资料大致的了解海明威的作品和风格。

2、通过故事情节和语言分析和揣摩小说的语言和行文特点,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3、培养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重点、难点】

深入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培养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预习要求】细读课文,结合【知识链接】,完成学案的作业。

【课时安排】2课时

【知识链接】

1.海明威(ErnestHemingway,1899—1961),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1954年,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约翰•肯尼迪总统的唁电说:“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欧内斯特•海明威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他称海明威为“本世纪(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要了解美国,你必须走近海明威,走到代表着美国民族坚强乐观的精神风范的文学长廊中来。海明威的成名作是1926年发表的《太阳照样升起》,其他代表作有《乞力马扎罗的雪》《丧钟为谁而鸣》(一译《战地钟声》)和以“精通现代叙事艺术”而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老人与海》。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最为典型。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2.《老人与海》的情节并不复杂。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连续84天没捕着一条鱼。后来,他独自一人出门远航,在海上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终于捕到一条足有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然而,在归航途中,一条条鲨鱼陆续围了上来,尽管老人奋力拼搏,但还是没能抵挡住凶猛鲨鱼的进攻,等他回到海岸时,大马林鱼只剩下了一副巨大的骨架。

课文节选的是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景,是小说临近结尾的部分,也是小说情节的高潮,约占全书的六分之一。通过一场人与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悲剧。表现老人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么艰苦卓绝的环境里,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奋勇抗争的精神。

3.课文结构单纯,人物少到不能再少,情节不枝不蔓,主人公性格单一而鲜明。本文中直接出场的人物只有老渔夫桑地亚哥一个,情节也主要是围绕大马林鱼的捕获以及因此而引来的与鲨鱼之间的搏斗,可谓单纯而集中。着力追求一种含蓄、凝练的意境。海明威曾经以冰山来比喻创作,说创作要像海上的冰山,八分之一露在上面,八分之七应该隐含在水下。露出水面的是形象,隐藏在水下的是思想感情,形象越集中鲜明,感情越深沉含蓄。另外,为使“水下”的部分深厚阔大,他还借助于象征的手法,使作品蕴涵深意。

【学习过程】

1、看清字形,标出注音,理解意义(A级)

攮( ) 颚( ) 啐( ) 鲭鲨( )

脊鳍( ) 蚕噬( ) 蹂躏( ) 拽掉( )

榫头( ) 掌舵( ) 皮开肉绽( )

2. 结合课文,理解字词。(B级)

(1)有时候它也迷失了那臭迹。但是它很快就嗅出来,或者嗅出一点儿影子……

问题:注音并解释“臭迹”和“嗅”

(2)他扎它,并没有抱着什么希望,但他抱着无比的决心和十足的恶意。

问题:a.“什么希望”是什么希望?

b.“十足的恶意”的感情色彩是什么?实际意思是什么?

(3)我应该把它(1)的长吻儿砍掉,用它(2)去跟鲨鱼斗。

问题:解释 它(1): 它(2):

3.结合课文,理解句子意义。(B级)

(1)当一大股暗黑色的血沉在一英里深的海里然后又散开的时候,它就从下面水深的地方窜上来。

问题:“一大股暗黑色的血”比喻什么?

这句话表现了什么?又能反衬什么?

(2)“想点开心的事儿吧,老家伙,”他说,“一分钟一分钟过去,离家越来越近了。丢掉了四十磅鱼肉,船走起来更轻快些。”他很清楚,把船开进海流的中间的时候,会出现什么事情。

问题:a.“丢掉了四十磅鱼肉”本来是件坏事,老人为什么要说“船走起来更轻快些”?能表现老人这种精神的类似的描写,再从文章中找出一个来。

b老人“很清楚,把船开进海流的中间的时候,会出现什么事情”,那么,到底会是“什么事情”呢?老人又有什么准备呢?

(3)摘录课文中能表现桑地亚哥精神的句子,说说老人是怎样一个人?

【合作探究】 “他想,能够撑下去就太好啦。这要是一场梦多好,但愿我没有钓到这条鱼,独自躺在床上的报纸上面。”这句话是老人的内心独白,结合课文,回答问题:

(1)从结构上看,写“报纸”的作用是什么?能够表现什么?(C级)

(2)这句内心独白显得有点消极,那么,海明威这样写是为了什么?(C级)

(3)如果以上两个问题你的答案是正确的,那么,你会联想到我国唐代一位著名文人的一句名言(虽然其中的“穷”字意义并不和现代意义完全相同)。请你写出这句名言来。(D级)

(4)假如作一个设想:在遭到鲨鱼第一次攻击之后,桑地亚哥老人既然能够预见到还会遭到无数次鲨鱼的攻击甚至最后自己的劳动成果荡然无存,那么,还不如及早把自己捕获的大马林鱼扔进大海,还可以及早回家。你认为这种设想是否明智的、合宜的?说说你的理由,最好用事实说话。(C级)

【拓展训练】( D级)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题。

怀 鲁 迅

郁达夫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

发出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22日上午10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1936年10月24日在上海

1.文中第三节所写的“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反映了青年男女什么样的心情?(3分)

2.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3.结尾一节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案

【学习目标】

1、借助资料大致的了解海明威的作品和风格。

2、通过故事情节和语言分析和揣摩小说的语言和行文特点,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3、培养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重点、难点】

深入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培养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预习要求】细读课文,结合【知识链接】,完成学案的作业。

【课时安排】2课时

【知识链接】

1.海明威(ErnestHemingway,1899—1961),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1954年,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约翰•肯尼迪总统的唁电说:“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欧内斯特•海明威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他称海明威为“本世纪(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要了解美国,你必须走近海明威,走到代表着美国民族坚强乐观的精神风范的文学长廊中来。海明威的成名作是1926年发表的《太阳照样升起》,其他代表作有《乞力马扎罗的雪》《丧钟为谁而鸣》(一译《战地钟声》)和以“精通现代叙事艺术”而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老人与海》。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最为典型。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2.《老人与海》的情节并不复杂。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连续84天没捕着一条鱼。后来,他独自一人出门远航,在海上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终于捕到一条足有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然而,在归航途中,一条条鲨鱼陆续围了上来,尽管老人奋力拼搏,但还是没能抵挡住凶猛鲨鱼的进攻,等他回到海岸时,大马林鱼只剩下了一副巨大的骨架。

课文节选的是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景,是小说临近结尾的部分,也是小说情节的高潮,约占全书的六分之一。通过一场人与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悲剧。表现老人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么艰苦卓绝的环境里,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奋勇抗争的精神。

3.课文结构单纯,人物少到不能再少,情节不枝不蔓,主人公性格单一而鲜明。本文中直接出场的人物只有老渔夫桑地亚哥一个,情节也主要是围绕大马林鱼的捕获以及因此而引来的与鲨鱼之间的搏斗,可谓单纯而集中。着力追求一种含蓄、凝练的意境。海明威曾经以冰山来比喻创作,说创作要像海上的冰山,八分之一露在上面,八分之七应该隐含在水下。露出水面的是形象,隐藏在水下的是思想感情,形象越集中鲜明,感情越深沉含蓄。另外,为使“水下”的部分深厚阔大,他还借助于象征的手法,使作品蕴涵深意。

【学习过程】

1、看清字形,标出注音,理解意义(A级)

攮( ) 颚( ) 啐( ) 鲭鲨( )

脊鳍( ) 吞噬( ) 蹂躏( ) 拽掉( )

榫头( ) 掌舵( ) 皮开肉绽( )

2. 结合课文,理解字词。(B级)

(1)有时候它也迷失了那臭迹。但是它很快就嗅出来,或者嗅出一点儿影子……

问题:注音并解释“臭迹”和“嗅”

答:“臭(xiù)迹”的“臭”是“气味”,“嗅”是“闻”

(2)他扎它,并没有抱着什么希望,但他抱着无比的决心和十足的恶意。

问题:a.“什么希望”是什么希望?

答:杀死它,不要让它吞噬马林鱼。

b.“十足的恶意”的感情色彩是什么?实际意思是什么?

答:褒义词。老人队鲨鱼十分愤恨。

(3)我应该把它(1)的长吻儿砍掉,用它(2)去跟鲨鱼斗。

问题:解释 它(1):马林鱼 它(2):马林鱼的长吻儿

3.结合课文,理解句子意义。(B级)

(1)当一大股暗黑色的血沉在一英里深的海里然后又散开的时候,它就从下面水深的地方窜上来。

问题:“一大股暗黑色的血”比喻什么?答:鲨鱼

这句话表现了什么?又能反衬什么?

答:表现鲨鱼速度的迅猛。反衬老人的英勇顽强。

(2)“想点开心的事儿吧,老家伙,”他说,“一分钟一分钟过去,离家越来越近了。丢掉了四十磅鱼肉,船走起来更轻快些。”他很清楚,把船开进海流的中间的时候,会出现什么事情。

问题:a.“丢掉了四十磅鱼肉”本来是件坏事,老人为什么要说“船走起来更轻快些”?能表现老人这种精神的类似的描写,再从文章中找出一个来。

答:老人面对厄运能够换个角度思考,表现老人的乐观主义精神。(例子略)

b老人“很清楚,把船开进海流的中间的时候,会出现什么事情”,那么,到底会是“什么事情”呢?老人又有什么准备呢?

答:鲨鱼又会出现。(第二问见课文28页)

(3)摘录课文中能表现桑地亚哥精神的句子,说说老人是怎样一个人?

答:(句子略)老人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么艰苦卓绝的环境里,都具有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奋勇抗争的精神。

【合作探究】 “他想,能够撑下去就太好啦。这要是一场梦多好,但愿我没有钓到这条鱼,独自躺在床上的报纸上面。”这句话是老人的内心独白,结合课文,回答问题:

(1)从结构上看,写“报纸”的作用是什么?能够表现什么?(C级)

答:呼应结尾。表现老人生活穷困。

(2)这句内心独白显得有点消极,那么,海明威这样写是为了什么?(C级)

答:为表现老人在遇到困难时却异常勇敢乐观作反衬。

(3)如果以上两个问题你的答案是正确的,那么,你会联想到我国唐代一位著名文人的一句名言(虽然其中的“穷”字意义并不和现代意义完全相同)。请你写出这句名言来。(D级)

答:王勃《滕王阁序》“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4)假如作一个设想:在遭到鲨鱼第一次攻击之后,桑地亚哥老人既然能够预见到还会遭到无数次鲨鱼的攻击甚至最后自己的劳动成果荡然无存,那么,还不如及早把自己捕获的大马林鱼扔进大海,还可以及早回家。你认为这种设想是否明智的、合宜的?说说你的理由,最好用事实说话。(C级)

答:这种设想是不明智的、合宜的。因为人生的路上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艰难险阻,如果采取消极的退避的态度,那么,人生毫无意义。

【拓展训练】( D级)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题。

怀 鲁 迅

郁达夫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

发出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22日上午10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1936年10月24日在上海

1.文中第三节所写的“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反映了青年男女什么样的心情?(3分)

答:1.对鲁迅去世的悲痛。2.决心继承鲁迅的遗志,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愤恨。

2.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答:鲁迅逝世后,千万青年对他的爱戴和崇仰使人们更加认识到他的伟大,这表明了民族振兴的希望。但是鲁迅之死与黑暗势力的迫害有关,鲁迅逝世后,还有相当一部分国民无动于衷、麻木不仁,这表明当时的中国还处在黑暗蒙昧之中。

3.结尾一节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象征手法。鲁迅虽然逝世了,但他的精神不死。(或:鲁迅虽然逝世了,但新的力量必然产生)(或:表达了对民族和文化振兴的期盼)

掌乐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