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课堂教学中的动静
更新时间: 2024-03-29 09:14:25

新课程改革实验正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各种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冲击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基本得到根除,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新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正在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以大力提倡,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空前高涨。“让学生动起来”成了一句响当当的口号,各种活动在课堂中大量地开展,课堂活跃了,课堂生动了,课堂热闹了,课堂变得有活力了!

课堂教学中的动静

然而,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对于课堂教学中的活动的理解与处理,走入了误区。他们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动”,认为让学生活动得越多,学生的主体性就体现得越充分;让学生活动得越多,这样就越体现了课改精神。表面上,课堂热热闹闹,实际上却收效甚微。

我认为,一堂好的课,应该有“动”也有“静”,一张一弛,动静结合。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要能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该动就动,该静就静,注重实效,收放自如。

一、“静”本身就是一种“动”

学生在教学中的活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动态的;另一种是静态的。动态的活动包括: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画一画、演一演等等。这些活动,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在“动”,我们能听见他们的声音,能看见他们的动作。而静态的活动包括:静静默读、专心听讲、认真思考、用心体验、细细品味等等。学生也许一动不动,也许一言不发,但是,他们的思维在活动,他们的情感在变化。这本身就是一种活动。虽然,它在外在的表现形式上与动态的活动不同,但是,就其本质来说,它们是相同的。

二、“静”和“动”的活动在教学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它们具有不可替代性。

静的活动在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任何一堂课,都离不了这种活动。教师的讲解,需要学生专心地听;教师的示范,需要学生专注地看;遇到问题,需要学生用心地思考;对于美的事物,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美美地欣赏……而且,越专注,学生获得的信息就越丰富。同样,在学习中,学生需要讨论,需要交流,需要合作,需要表达,因而他们需要“动”起来。这正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只有让学生动起来,他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才会变得更广,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培养,个性才能得到彰显,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得以建立,健全的人格才能得到发展,他们的主体性也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静”和“动”的活动,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各自的作用,两者不可相互取代。说不能替代听,朗读不能替代默读,集体讨论不能替代独立思考……二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什么时候动,什么时候静,这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时机、教学对象来决定。

三、“静”是“动”的前提与保证。

动态活动的开展,依赖于学生的静态活动。“静”

是“动”的前提和保证,离开了静的活动,动的活动将难以进行。下面,我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课改以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被广泛地推广和运用。然而,一些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却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问题一:课堂秩序混乱,学生七嘴八舌,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听不清谁的思维清晰,听不清谁的观点正确。学生难以达成意见上的统一。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也无法对问题进行辨别、分析,也无法对学生进行帮助。小组合作毫无价值。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常规训练。学生没有养成专心听别人发言的习惯,缺乏对发言人的尊重,学生随心所欲,结果造成了课堂的混乱,既没有听清别人的意见,又没有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可见,让学生学会静静地听是多么必要。

问题二:问题一出现,教师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就组织小组讨论。学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匆忙展开讨论,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的成分修正自我观点。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之真谛。可见,在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必须给学生足充的时间,让他们先作好静的活动,充分地阅读,充分地思考,这样才能保证小组合作学习能达到真正的目的。

问题三:一部分学生在活动开始后,显得无所适从。他们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更谈不上参与合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是什么呢?原来,教师在活动前对活动的规则和要求缺少必要的讲解;或者老师在讲解时,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听清老师的要求;或者学生急于活动而忽略了老师的讲解,导致了活动不能顺利开展。可见,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前,必须要对活动的要求讲清楚,讲明白,而且,必须保证学生听清楚,听明白。

四、在教学活动中,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两者不能截然分开。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很难将静态的活动与动态的活动绝对地划分开,它们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渗透。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有所获,往往会不自觉地寻找述说的对象一吐为快;学生发现问题而不能解决,常常会迫不及待地寻求帮助;学生在获得成功的喜悦时,往往会情不自禁地与别人分享。学生正是在静态的活动中产生了“动”的欲望,随着静态活动的深入,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动”起来。而在动的过程中,学生也不是一动到底。他们需要专心地倾听,仔细地思考,不断吸纳新的信息,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他们不自觉地由动转为静,为自己下一步的动积蓄力量。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及时了解他们此时想要干什么,并根据学生的这种需要,不断地调整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

五、课堂的节奏需要有张有弛,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决定了课堂必须有“动”有“静”。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注意力的持久时间不长。长时间的单一的活动,容易使儿童产生疲倦而对活动失去兴趣。变化的、新鲜的事物则能不断地刺激儿童,使他保持注意力。课堂的节奏应该富有变化,时儿快,时儿慢。一味地快节奏,一个活动紧接一个活动,会使学生感到疲倦;而一味地慢,或者活动太少,该动不动,会使课堂变得死气沉沉,学生感到没劲,从而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必须要能善于控制课堂的节奏,掌握好动静的度和量,动静结合,张弛有度。这样,才能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状态。

让我们走出误区,正确地理解课堂教学活动的内涵,正确地处理好“动”“静”的关系,科学地开展教学中的活动,让学生活动得有目的,活动得有秩序,活动得有实效,我们的课堂才会真正的充满活力,我们的课改才会富有成效。

掌乐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