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职业学院是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东营市人民政府举办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院校。学院占地面积3000余亩,规划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已建成建筑面积29.5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5120万元,全日制在校生14000余人,各类成人教育学员5000余人;学院设有文法、经济、教育、艺体、计算机、工业工程、农业工程等七个系,一个中专部和一个农科所,在职教职工810人;学院建有机械、电子、电工、数控机床加工、金工、生化、会计模拟室、平面设计、制图室、语音室、多媒体等专用实验室120余个,校内外实训基地140余个;2730多台高性能微机组成的校园局域网通过宽带与因特网联网;图书馆藏书58万册,订有各类报刊1000多种,设有功能完备的电子阅览室;学院文体设施齐全,办学条件位居全省职业学院系统前列。在山东省人事厅组织的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中,东营职业学院达到优秀等级。在2005年全省高职院校和成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东营职业学院被评为优秀等级,在全省17所优秀院校中名列第三;2006年底,东营职业学院以全省同类院校第一名的成绩荣获“山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荣誉称号,2008年,学院获得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成果一等奖,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
二、区域优势
  学院所在的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也是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基地。东营市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第二批沿海开放城市,是中国东部沿海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人均储蓄、人均消费水平在山东省名列前茅。近年来,中国政府把“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列入“十一五”发展规划,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确定东营市为“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山东省人民政府又批准东营市为山东省加工制造业基地, “黄河三角洲开发”已被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 ,特别是今年以来,东营市作为我国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城市,逐步进入了国家战略规划层面,这都为黄河三角洲的建设与发展描绘出美好的前景。当前,东营市的建设硕果累累:“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技术创新示范城市”、“国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城市”等荣誉接踵而至。东营市作为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重点区域,实施了“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战略,引来了包括世界五百强在内的诸多著名企业投资。2008年,东营市成为中国最大的石油装备制造业基地,每年新增就业岗位3万余个,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环境,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几年达98%以上。黄河三角洲地区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异军突起,工业、农业、服务业亟需大量高等技能型人才,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
  东营职业学院是培养大众型、职业型、应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学院。学院的办学理念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学院的办学思路是: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求发展,以规模求效益,以特色树形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教学指导思想;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四、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创建之初,就确立了“充实、调整、提高、完善”和“外部引进与自主培养”并重的师资建设工作方针,坚持“事业吸引人、感情凝聚人、待遇留住人、制度管理人”的人本主义原则,全面实施“稳定、培养、引进、借智”为主要内容的“269人才工程”,制定了科学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以最优惠的政策吸引人才,以最宽松的政策鼓励教师深造,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大幅度提高。目前,学院的810名教职工中,专任教师668人,专业教师501人,“双师型”教师355人,双师教师比例71%以上;其中博士13人,占教师人数的1.95%,硕士303人,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达47.31%;正高级职称29人,副高级以上职称201人,学院还设立了特聘岗位,聘请了德国波恩大学教授巴萨博士,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教授、世界知名环保专家、博士生导师逯高清、马青博士,中国农科院博士生导师翁跃进教授等为客座教授,从省内外生产科研一线聘请了120多名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学院的兼职教师,逐步建立起一支年富力强、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成为创建示范性高等职业学院的坚强柱石。
五、实验实训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及创新能力是职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近年来,学院逐年加大投资力度,建设和完善了数控加工车间、单片机实验室、会计模拟室、平面设计、制图室、语音室、仿真实验室、专业多媒体教室、网络实验室等120多个专业实验室和12个校内实习基地,装备了5000多万元教学仪器设备,基础实验开出率98%以上,专业实验开出率95%以上,基本满足了各专业技能训练的需要。此外,学院还建有校外实验实训基地130余处,形成了校内外人才培养结构合理的技能训练平台,设立了32个专业的职业技能鉴定站,6个专业的行业资格证书认证点,2003—2005年毕业生的职业资格证书和行业岗位证书考取率95%以上,2006年以来达到100%。学院与13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协议书,把实习项目放到工厂的车间、施工的工地,增强了实践的时效性,实现了学习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近年来,学院学生在各级技能大赛中共获得国家级一等奖7个、省级一等奖18个、有多名同学在校期间被授予“东营市技术能手”称号。2009年,学院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已建成四个独立的文化创意工作室,注册了全国大学生创业孵化网,为大学生独立创业开拓出一片广阔平台。
六、教学管理与改革
  强化教学管理,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尽快形成办学特色和发展优势的基础,学院在这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首先,建立了规范的教学运行和监控机制,健全和完善了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教学制度完善,教学环节规范,教学管理有法可依;建立了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完善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建立起严密、规范的考试工作制度,推行教考分离,实行重修制,进一步完善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其次,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强化现场教学和岗位能力培养,实行“123”培养模式: 1条主线---以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 2个转变---从专业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从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向实践能力培养为主转变, 3个对口---基础知识与后续的专业知识对口,专业知识与生产应用对口,实践技能与职业岗位对口;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第三,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推行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方法,以信息化带动教学手段的现代化,逐步实现所有课程的多媒体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利用教学网站进行师生互动交流,积极倡导新型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第四、在学籍管理上,学院坚持以育人为本,以教学质量管理为核心,以教学管理数字化为基础,以学分制建设为切入点,优化质量标准体系、监控体系和评价体系,积极探索适合弹性学制的灵活管理模式,实行主辅修制、重修制、跨专业选课制,逐步加大选修课的比例,积极推行学分制,为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条件。
七、产学研结合及交流合作
  学院始终坚持“科研先导、质量立校”的方针,以科研促提高,以科研促发展,成果显著。截止2008年底,学院共承担了国家“863”项目3项、农业部“948”项目1项、市级以上课题156项,院级课题38项,95项已通过验收,很多项目特别是盐生植物研究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在国内外各类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960篇,其中被SCI、EI索引27篇,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90篇;公开出版论著(教材)180部。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和社科成果奖等奖励79项,其中省级奖励14项,市级奖励65项。获国家专利9项。特别是与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多所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在多个领域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合作,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国家海洋研究所、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建立了稳定的交流和协作关系。利用人力资源优势,面向东营经济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服务,组建了百名农业专家咨询系统;盐生植物园接受省内外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朋友技术咨询万余人次。 八、专业建设
   东营职业学院现建成46个专业,涵盖12个专业大类,26个专业类。学院的《网络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计算机网络技术》、《模拟电子技术》等四门课程建成省级精品课程,学院本身建成二十门精品课程;学院的应用化工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建成省级示范性专业,其中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成为山东省特色专业建设点,化工技术教学团队成为省级教学团队;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7个专业建成院级重点专业。学院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己任,重点发展工、管、农、经等专业,适度发展文、法、教育等专业,努力促进专业交叉与文理渗透,通过调整与改造,培育与扶持等方式,逐步实现“5818”专业建设目标,即5个国家级示范性专业,8个省级示范性专业,18个院级重点专业,建立起工、管、农、经、文、法、教育等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群,专业建设在全国同类院校中达到先进水平。为此,学院设有社会知名人士与企业家参与的专业和学科建设委员会,力求每一个专业的设置都贴近明天的就业市场。学院还不断加大校企联合办学力度,与德国恩德能源有限公司、科英集团、蓝海股份有限公司等50多家企业达成人才培养协议,大力推行“订单式”教育。
九、学生工作
  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学生管理工作,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学生工作的文件,为学生工作构筑起多方平台。首先,加强了高职学生管理理论研究,提高了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形成了《高职学生工作研究》、《学习 进步 成才》、《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高职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践》、《大学生就业指导》等学生工作理论成果,《高职学生工作研究》、《高职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践》都获得山东省学生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成果一等奖。其次,采取了教育、管理、指导、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实施教育,沟通全员育人渠道,建立起以人为本、依法管理、信息畅通、规范有序的学生工作机制,形成了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浓厚氛围。第三,学院通过“两课”教学、业余党校、家长委员会、校外法制教育基地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系列教育活动,构筑牢固的教育平台,积极抢占大学生思想教育阵地,从新生入学到学生毕业形成了全过程育人的完整链条。第四,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学院成立了大学生记者团、摄影协会、文学社、法律协会等20多个社团组织,开展了“星级社团”“文明社团”创建活动。一年一度的“飞扬的青春”艺术节、“春之声”英语节、“秋韵节”、宿舍文化节、校园吉尼斯等活动,为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五,构筑绿色通道,健全救助体系。学院为贫困学生提供国家助学贷款、助学奖学金、勤工助学岗位、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救助,计发放奖助学金1400余万元,为3000余学生减免学费500万元,安排勤工助学岗位2000余个,发放勤工补助200余万元,争取社会资金20万元,确保无一名学生因经济困难原因而辍学;确保了学院毕业生思想稳定和就业心理健康,近年来新生报到率高达96%以上,总体就业率达98%以上。
十、远景规划
   “十一五”期间学院建设与发展的工作思路是:完成“一四八四一”工程,即明确一个定位,实施四大战略、加强八项建设、深化四项改革、实现一个总体目标。
一个定位:立足东营,面向全省,辐射全国,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急需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探索符合国情的高职办学新路,把学院办成特色鲜明、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示范性职业院校。
   四大战略:特色立校战略;人才强校战略;创新兴校战略;专业带动战略。
   八项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名师带动工程;加强学科专业建设——重点与特色专业建设工程;加强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加强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实践能力建设工程;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环境建设工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文化建设工程;加强制度与机制建设——管理创新工程;加强党的建设——党建工程。
  四项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教学改革;管理体制改革;后勤社会化改革。
总体目标:教育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科学研究与科技服务、实验室建设、管理水平、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等方面得到显著提高,学院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竞争实力明显增强,成为黄河三角洲培养高层次职业人才、解决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重大问题的基地之一,成为特色鲜明的全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
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东营职业学院
更新时间:2024-03-29 19:00:01
城市 :山东 东营
地址 :山东省东营市黄河路569号 邮编:257091
电话 :0546-8060063
邮箱 :
性质 :公办
学校简介:

  东营职业学院是2001年7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东营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是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山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立项建设单位,“全国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优秀单位”“全国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 “2017年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资源50强”、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备选库项目主持单位、“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山东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德育工作优秀高校”“依法治校示范校”“学生资助工作先进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高校”“培育工匠精神优秀院校”,全省高校“文明校园”“平安校园”。

  一、办学环境优越

  (一)区位优势明显。东营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中心城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前沿城市,环渤海地区重要节点城市、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处于连接中原经济区与东北经济区、京津唐经济区与胶东半岛经济区的枢纽位置。东营市确定“十三五”期间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引领区、区域中心城市。

  (二)产业背景深厚。东营是“中国石油装备城市”,是国家石油化工产业基地和国家石油装备制造业基地,石油化工及盐化工、橡胶轮胎及汽车配件、有色金属、石油装备四大产业集群优势突出,信息技术、现代服务、文化教育等产业发展迅速。石油炼化能力6900万吨,地炼产能全国第一,中国地炼企业前十强中东营占6家。石油装备企业500余家,石油装备制造总产值占到全国1/3。是全球最大的轮胎生产和出口基地,产品远销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东营市确定“十三五”期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柱、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全国领先、世界有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服务中心。

  (三)政府支持有力。《东营市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行动计划(2016-2020年)》中确定,支持东营职业学院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建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知名院校。《东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东营职业学院创建优质高职院校。

  二、办学实力雄厚

  (一)学校办学理念先进。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以产教融合为主线,明确了建设黄河三角洲地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高技能与新技术培训基地、科技研发与技术服务中心、继续教育与文化传播中心的办学定位。确立了坚持“问题导向、质量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全面提高“产教融合的契合度、人才培养的满意度、经济社会的贡献度”的办学思路,凝炼形成了“德厚、识博、技精熟”的教师发展目标,“德厚技高、乐业好用”的学生培养目标,“尊道贵德、敬业立人”的校训和“教育让每一个人拥有自信”的教育理念。确定了“学生中心、质量核心、特色品牌、开放融合、文化制胜”发展路径和建设有特色、国际化、创业型高职名校的发展目标。

  (二)师资水平显著提升。建立旨在服务教师成长、促进教学改革的“教师发展中心”和企业实践锻炼基地,校企共同开展教师培训。专任教师中硕士以上学位占78%,双师素质教师占88%。建成850人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首席技师2人,省职教青年技能名师4人,“2016齐鲁最美教师”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10个。

  (三)实习实训条件完备。校内实训场地总面积114148平方米,实训室167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464个。建设了“东营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和现代制造加工、石油工程技术等实训中心。石油化工实训基地成为“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学校成为“山东省物联网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四)专业建设成效显著。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8个,省级示范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品牌专业群3个。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石油化工技术专业成为山东省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4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5项,其中特等奖1项。

  (五)对外合作交流拓展深化。与美国、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22 所高校和教育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并积极开展项目合作。近年来,派出多批骨干教师到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台湾地区进行了专业培训和公派研修。探索学分互认方式,利用校长奖学金派出102名学生赴台湾黎明技术学院、龙华科技大学进行为期一学期的专业交流学习,派出45 名学生到韩国进行文化参访,形成了常态化交流机制。取得招收来华留学生资格,招收留学生80名,承接韩国40名汉语言专业学生到学校实习。连续五年承办“两岸青少年情牵黄河口”活动,接待台湾106名学生来学校参观交流,此活动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对台交流项目”。

  (六)思政工作成绩突出。学校是“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获“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十佳集体),是受到表彰的唯一高职院校。出版思政工作专著6部,其中获省级一等奖4部。获全省职业院校“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一等奖、全省大学生心理健康节“优秀组织单位”。“山东高校十佳辅导员”1人,“山东高校十大优秀学生”1名,入选由中央文明办组织的“中国好人榜”1人。1名学生获得伦敦残奥会亚军、亚洲残运会冠军,1名学生获全国登山活动冠军、被评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三、办学特色鲜明

  (一)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建立了“四方合力、三级推进、‘双主体’育人”办学体制机制。“政行企校”搭建东营市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学校校企合作理事会、二级学院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三级平台;发起成立东营职业教育院校联盟、东营市图书馆联盟、山东省国家骨干校联盟;探索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成立万达学院、中锐汽车学院等合作学院;与区域内582家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设企业“冠名班”“订单班”48个。

  (二)人才培养通道连续贯通。贯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求,契合区域产业发展需要,以专业建设为纽带,联合胜利职业学院、东营科技职业学院、东营市技师学院以及东营各县区中职学校,牵头组建东营职业教育院校联盟,共建共享教育教学资源。与省内8所中职学校实施“三二连读”连续培养,9个专业联合招生。与烟台大学、曲阜师范大学、临沂大学等本科院校开展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

  (三)石油石化专业特色鲜明。紧贴区域优势产业发展,优化专业布局,将石油化工和机械制造专业打造成了省级特色专业、省级示范专业。学校是全省化工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主持单位,牵头开发了山东省石油化工和石油工程3个专业高职教学指导方案,开展了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拥有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和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建成了“山东省品牌专业群”,为区域石油石化和装备技术产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作了报道。

  (四)服务区域能力大幅增强。在校生中东营籍生源占20%,毕业生每年留在东营就业的超过70%,高出全国平均值15个百分点。与企业联合承担“海上三维多分量VSP处理解释技术研究”“精细时深标定三项技术方法研究”等国家“863”项目;受科技部委托与捷克、马其顿等国家开展科技合作项目11项。依托石油石化、生态农业等优势产业,建立石油化工应用研究所、东营市生态农业研究院等9个研究所,近年来开展横向课题研究72项,承担市级以上科研项目462个,获国家专利367项、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495项。成人学历教育招生培养11200余人。在全省率先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大专学历教育,招生培养4500余人,成为助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一大亮点。

  (五)创新创业教育形成品牌。建设了创新创业教育“三大平台”:基础教学平台--创业学院,实训指导平台--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中心,行动支持平台--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获得全国大学生“学创杯”创业综合模拟大赛总决赛一等奖、全国高职高专“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挑战杯–彩虹人生”山东省职业学校创新创业大赛优秀作品一等奖。培育“山东省大学生十大创业之星”2名、大学生创业团队300余个。“李肖肖创业案例”入选《2016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年度质量报告》。成立全省首家挂靠高校的地方创业大学“东营创新创业大学”。参与发起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并成为常务理事单位,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院校”“山东省首批青年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山东省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山东省文化产业‘金种子’计划试点孵化器立项建设单位”“山东省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展开
学校概况

  东营职业学院是2001年7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东营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是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山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立项建设单位,“全国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优秀单位”“全国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 “2017年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资源50强”、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备选库项目主持单位、“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山东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德育工作优秀高校”“依法治校示范校”“学生资助工作先进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高校”“培育工匠精神优秀院校”,全省高校“文明校园”“平安校园”。

  一、办学环境优越

  (一)区位优势明显。东营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中心城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前沿城市,环渤海地区重要节点城市、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处于连接中原经济区与东北经济区、京津唐经济区与胶东半岛经济区的枢纽位置。东营市确定“十三五”期间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引领区、区域中心城市。

  (二)产业背景深厚。东营是“中国石油装备城市”,是国家石油化工产业基地和国家石油装备制造业基地,石油化工及盐化工、橡胶轮胎及汽车配件、有色金属、石油装备四大产业集群优势突出,信息技术、现代服务、文化教育等产业发展迅速。石油炼化能力6900万吨,地炼产能全国第一,中国地炼企业前十强中东营占6家。石油装备企业500余家,石油装备制造总产值占到全国1/3。是全球最大的轮胎生产和出口基地,产品远销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东营市确定“十三五”期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柱、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全国领先、世界有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服务中心。

  (三)政府支持有力。《东营市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行动计划(2016-2020年)》中确定,支持东营职业学院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建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知名院校。《东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东营职业学院创建优质高职院校。

  二、办学实力雄厚

  (一)学校办学理念先进。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以产教融合为主线,明确了建设黄河三角洲地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高技能与新技术培训基地、科技研发与技术服务中心、继续教育与文化传播中心的办学定位。确立了坚持“问题导向、质量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全面提高“产教融合的契合度、人才培养的满意度、经济社会的贡献度”的办学思路,凝炼形成了“德厚、识博、技精熟”的教师发展目标,“德厚技高、乐业好用”的学生培养目标,“尊道贵德、敬业立人”的校训和“教育让每一个人拥有自信”的教育理念。确定了“学生中心、质量核心、特色品牌、开放融合、文化制胜”发展路径和建设有特色、国际化、创业型高职名校的发展目标。

  (二)师资水平显著提升。建立旨在服务教师成长、促进教学改革的“教师发展中心”和企业实践锻炼基地,校企共同开展教师培训。专任教师中硕士以上学位占78%,双师素质教师占88%。建成850人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首席技师2人,省职教青年技能名师4人,“2016齐鲁最美教师”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10个。

  (三)实习实训条件完备。校内实训场地总面积114148平方米,实训室167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464个。建设了“东营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和现代制造加工、石油工程技术等实训中心。石油化工实训基地成为“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学校成为“山东省物联网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四)专业建设成效显著。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8个,省级示范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品牌专业群3个。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石油化工技术专业成为山东省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4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5项,其中特等奖1项。

  (五)对外合作交流拓展深化。与美国、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22 所高校和教育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并积极开展项目合作。近年来,派出多批骨干教师到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台湾地区进行了专业培训和公派研修。探索学分互认方式,利用校长奖学金派出102名学生赴台湾黎明技术学院、龙华科技大学进行为期一学期的专业交流学习,派出45 名学生到韩国进行文化参访,形成了常态化交流机制。取得招收来华留学生资格,招收留学生80名,承接韩国40名汉语言专业学生到学校实习。连续五年承办“两岸青少年情牵黄河口”活动,接待台湾106名学生来学校参观交流,此活动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对台交流项目”。

  (六)思政工作成绩突出。学校是“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获“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十佳集体),是受到表彰的唯一高职院校。出版思政工作专著6部,其中获省级一等奖4部。获全省职业院校“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一等奖、全省大学生心理健康节“优秀组织单位”。“山东高校十佳辅导员”1人,“山东高校十大优秀学生”1名,入选由中央文明办组织的“中国好人榜”1人。1名学生获得伦敦残奥会亚军、亚洲残运会冠军,1名学生获全国登山活动冠军、被评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三、办学特色鲜明

  (一)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建立了“四方合力、三级推进、‘双主体’育人”办学体制机制。“政行企校”搭建东营市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学校校企合作理事会、二级学院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三级平台;发起成立东营职业教育院校联盟、东营市图书馆联盟、山东省国家骨干校联盟;探索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成立万达学院、中锐汽车学院等合作学院;与区域内582家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设企业“冠名班”“订单班”48个。

  (二)人才培养通道连续贯通。贯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求,契合区域产业发展需要,以专业建设为纽带,联合胜利职业学院、东营科技职业学院、东营市技师学院以及东营各县区中职学校,牵头组建东营职业教育院校联盟,共建共享教育教学资源。与省内8所中职学校实施“三二连读”连续培养,9个专业联合招生。与烟台大学、曲阜师范大学、临沂大学等本科院校开展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

  (三)石油石化专业特色鲜明。紧贴区域优势产业发展,优化专业布局,将石油化工和机械制造专业打造成了省级特色专业、省级示范专业。学校是全省化工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主持单位,牵头开发了山东省石油化工和石油工程3个专业高职教学指导方案,开展了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拥有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和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建成了“山东省品牌专业群”,为区域石油石化和装备技术产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作了报道。

  (四)服务区域能力大幅增强。在校生中东营籍生源占20%,毕业生每年留在东营就业的超过70%,高出全国平均值15个百分点。与企业联合承担“海上三维多分量VSP处理解释技术研究”“精细时深标定三项技术方法研究”等国家“863”项目;受科技部委托与捷克、马其顿等国家开展科技合作项目11项。依托石油石化、生态农业等优势产业,建立石油化工应用研究所、东营市生态农业研究院等9个研究所,近年来开展横向课题研究72项,承担市级以上科研项目462个,获国家专利367项、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495项。成人学历教育招生培养11200余人。在全省率先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大专学历教育,招生培养4500余人,成为助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一大亮点。

  (五)创新创业教育形成品牌。建设了创新创业教育“三大平台”:基础教学平台--创业学院,实训指导平台--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中心,行动支持平台--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获得全国大学生“学创杯”创业综合模拟大赛总决赛一等奖、全国高职高专“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挑战杯–彩虹人生”山东省职业学校创新创业大赛优秀作品一等奖。培育“山东省大学生十大创业之星”2名、大学生创业团队300余个。“李肖肖创业案例”入选《2016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年度质量报告》。成立全省首家挂靠高校的地方创业大学“东营创新创业大学”。参与发起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并成为常务理事单位,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院校”“山东省首批青年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山东省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山东省文化产业‘金种子’计划试点孵化器立项建设单位”“山东省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最新更新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