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黄河百年沧桑
更新时间: 2024-04-19 15:11:43

世界上,没有哪一条河流象黄河那样任性,在广袤的大平原任意恣肆,一旦洪水暴涨,她咆哮、她奔腾、她泛滥,不但扫荡一切,还象一个巨大的狂人,任着性子寻找自己的入海出路。古人无可奈何地把她的特性概括为六个字“善淤、善决、善徙”。

世界上,也没有哪一条河流象黄河那样丰厚,为民族带来那样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正如她的源远流长一样,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黄河,是我们民族的真实写照。

公元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的铜瓦厢再次决口并改道,完成了她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迁徙。这似乎是一种暗示或者象征,从此,她伴随着我们这个民族,进入一个悲欢离合、由弱到强的百年……

积弱积贫 灾多害重

当西方各国经过工业革命逐步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时,古老的中国在满清王朝的统治下,仍然处于封闭落后的社会状态之中。为了反抗满清的统治,洪秀全等人发动了太平天国起义。农民运动汹涌澎湃,摧枯拉朽,横扫大半个中国。

1855年的夏季,黄河发生了大洪水。农历六月中旬,黄河下游洪水猛涨,终于在当时的河南兰仪县(今兰考县)铜瓦厢决口。这时的黄河河床已经历时500多年,淤积严重,河床与堤外的悬差达10余米,洪水冲出大堤后如脱缰野马势不可挡,先向西北,又折而转向东北,在山东夺大清河注入渤海。

决口后,满清政府正忙于镇压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无心也无力顾及黄河,因而使这次决口造成的泛滥历时20年,直到1864年才开始修筑新堤,经过20多年的施工,黄河下游的堤防才逐步建立起来。但是,在新堤防建立后的第二年,即1885年,下游山东境内又多处决口。

铜瓦厢决口改道后的近100年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积弱积贫、多灾多难的时期。由于战乱不断,政权更叠,民不聊生,黄河得不到有效治理,洪水频繁、旱灾连连,给两岸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据统计,从1855年到1938年的83年间,黄河下游有62年决口。如1933年,黄河发生大洪水,陕县水文站实测洪峰流量每秒22000立方米,下游多处决口,豫鲁冀苏4省30多个县被淹,273万人受灾;1935年,郑州花园口洪峰流量每秒14900立方米,山东鄄城董庄决口,鲁苏27个县被淹,341万人受灾;更为骇人听闻的是1938年,国民政府为了阻止日军西进,扒开郑州花园口大堤,豫、皖、苏3省44个县被淹,1250万人受灾,死亡89万人。

这一段历史中记载的旱灾也十分悲惨,比如:1876-1878年,黄河流域3年连续大旱、饿死、病死人数多达1300万人;1920年,晋、陕、冀、鲁、豫大旱,受灾人口达2000万,死亡50万;1942-1943年的大旱灾中,河南一省就饿死几百万人。“灾民流散,人相食”的可怕记载,屡有听见。

鸦片战争失败后,许多人士开始将目光转向西方,其先进的水利科学技术,在治理黄河时得到一定的传播。清末光绪年间,荷兰工程师单百克和魏舍,曾在铜瓦厢和泺口测量泥沙含量;民国时期,挪威的安德森和美国的莱恩受聘于当时的黄河水利委员会,安氏在水文、泥沙、河道整治和水士保持等方面都曾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清末民初,国家还派出了大批留学生,不少人回国后致力于引进外国先进水利科学技术,为治理黄河付出了毕生精力。其中李仪祉先生就是杰出的代表。

李仪祉,生于1882年,卒于1938年,陕西蒲城人,留学法国,专攻水利工程,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水利专家。他1933-1935年担任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1933年黄河发生特大洪水,李仪祉受命于危难,出任首届委员长。任职期间,他统一河政,拟定各项规章制度,加强黄河的基础工作,运用近代水利科技,制订治黄方略和工作计划,并对治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著述的《黄河之根本治法商榷》、《黄河治本的探讨》、《黄河治本计划概要叙目》等,将国外水利知识与我国古代治河经验结合起来,提出了黄河上、中、下游全面治理的治河方略,把治黄工作引入新的阶段。李仪祉先生对水利事业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在时局不宁、经费困难的情况下,他还组织了关中平原的水利建设,治水业绩惠普三秦。

这一时期,黄河上还建立了水文站、架设了通信电话线路,虹吸管工程、水闸、渡槽等也陆续建设。

清末民初,国事动荡。由于军阀混战,各自为政,黄河的治理更是江河日下。一些河官治河无方,只好求助于神灵。曾几任黄委会委员长的孔祥溶,十分迷信,每遇治河大事就“扶乩”、占卦,以求神助。在他任职期间,只准讲“安澜”,不准说“开口”,甚至把宴会上的“开口汤”改为“安澜汤”。而河官中盛行贪污腐化,中饱私囊,使本来就有限的治河资金更加紧缺,甚至有“黄河决口,黄金万斗”之说。因此,虽然有仁人志士致力于黄河治理,但无奈大河上下,一片乌烟瘴气。在这种情况下,黄河堤防日益残破,每临洪水,四处冲决,人民水深火热,苦不堪言。

民国后期,黄河流域内的灌溉面积也逐步减少。著名的宁夏灌区是黄河上开发最早的灌区之一,清朝初年,这里还有灌溉面积150多万亩,到了1936年,仅剩下不足80万亩。新中国建立前夕,全流域灌溉面积只有1200万亩。水电方面,虽然黄河水电资源十分丰富,居全国大江大河的第二位,但旧中国是无力开发建设的。建国前,只在3条小支流上建设了3座小水电站,装机容量只有几百干瓦。

哺育了伟大民族的母亲河,几乎奄奄一息。

人民治黄 崭新纪元

1946年,共产党领导的冀鲁豫解放区成立了黄河水利委员会,开始了人民治理开发黄河的新纪元。解放区人民“一手拿枪,一手拿锨”,抗击国民党的进攻,修筑八年抗战期间干疮百孔的故道大堤,保卫家园,保卫解放区,终于同全国人民一道迎来共和国的成立。

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下,沿黄人民艰苦奋斗,团结治河,经过50多年治理开发,黄河已经由过去的害河逐步变为利河,为两岸经济发展和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做出巨大的贡献。

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利用党中央给他的休假时间,从徐州开始,经兰考、开封、郑州、新乡,一路视察黄河。这是他第一次离京巡视,可见黄河在他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这一次巡视,他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办好”的伟大号召。此后,他又多次召见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听取有关黄河治理开发的情况汇报。

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周恩来总理更是以独有的务实精神,领导着黄河治理开发大业,他多次表示“黄河的事情我挂帅”,召开治黄会议,研究三门峡工程的改建问题,亲临黄河第一线指挥抗洪抢险。可以说,黄河走向新生的每一步,都显现出周总理伟大智慧和不凡胆略的烙印。

在众多科学工作者的努力下,全国第一部江河治理开发规划诞生了。1954年全国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一致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这是我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全面系统的江河治理规划。规划在全国引起了轰动,许多青年学生、工人、干部从大江南北奔赴黄河,为实现中国人民的千年梦想,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

1957年4月,黄河万里第一坝--三门峡水利枢纽开工建设,仅用了短短3年多的时间,大坝即巍然耸立,下闸蓄水。深山峡谷,碧波荡漾,“黄河清,天下宁”,举国上下一片欢呼,诗人贺敬之曾激动地写下“责令李白诗句改,黄河之水手中来”。

但是,黄河远远要比人们看见的要复杂得多。当初三门峡工程的规划与中国的“国情”、与黄河复杂的“河情”有很大的距离,后来,三门峡工程不得不进行改建。经过30多年的改建、探索,如今三门峡工程继续发挥了巨大的防洪、防讯、灌溉、供水、发电等综合效益,而且,通过三门峡的实践和水利科学工作者探索、总结了较完整的在多泥沙河流建设、运用综合性水利枢纽的宝贵经验。可以这样说,没有三门峡的实践,就没有今天黄河小浪底工程和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目前,黄河干流上已建成龙羊峡、刘家峡等9座水利水电枢纽,总装机容量411万干瓦,年均发电量190多亿千瓦时,黄河水电资源得到开发利用,直接经济效益累计约1200亿元。

1958年7月下旬,黄河发生大洪水,花园口洪峰流量每秒22300立方米,这是自1919年有实测洪水资料以来最大的洪水。下游两岸大堤全线偎水,惊涛拍岸,形势十分危急。当时正在上海开会的周恩来总理听说后,立即终止会议,飞临郑州亲自指挥抗洪抢险。经过200万军民的生死搏斗,终于战胜了大洪水。这是黄河抗洪抢险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情况。人民治黄彻底扭转了历史上三年两决口的悲剧,取得了50多年伏秋大汛岁岁安澜的伟大胜利。历史记载,旧中国黄河下游发生每秒1万立方米以上的洪水,几乎都决口泛滥,不到每秒6000立方米就决口的实例也屡有发生,而人民治黄以来,发生过每秒1万立方米以上的洪水10次,没有一次决口。据统计,建国以来,国家用于黄河下游防洪的投资80多亿元,取得的直接防洪减灾经济效益约达4000亿元,社会安定、避免生态环境恶化等间接效益则是无法估量的。

为了使黄河造福人民,1950年动工兴建河南新乡人民胜利渠,开始了下游引黄灌溉事业先河,汨汨黄河水按照人们的意愿,流进田间地头。湟水台地、宁蒙河套、汾谓盆地、黄淮海平原,到处都有黄河水在静静流淌,滋润禾苗。引黄灌溉已由建国前夕的1200万亩增长到如今的1.1亿亩,沿黄许多地区成为国家可靠的商品粮棉生产基地。同时还为沿河几十座大中城市和一大批工矿企业提供水源,还解决了农村2300万人的饮水困难。黄河水资源利用率已达53%,灌溉供水的直接经济效益达 6000亿元。

与此同时,国家在黄河上中游地区广泛开展了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治黄之本在中游,黄河的巨量泥沙来自于黄土高原,治理好这一地区,不仅是治黄的需要,也是这一地区国土整治、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根本性措施。截止到1997年底,流域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36.6%,水土保持综合经济效益接近2000亿元。

经黄河水利委员会计算,50年来黄河治理开发直接经济效益达13200亿元,黄河治理开发为两岸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昔日怕黄河恨黄河的两岸人民,再也离不开黄河。伟大的母亲河,再现哺育人民的丰采。

今年是建国50周年大庆。 6月17-24日,江泽民总书记冒着酷暑,从壶口而下,风尘仆仆,直至黄河入海口,对黄河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他指出:“21世纪即将到来,我们必须抓紧思考一个问题,即如何从战略的高度,进一步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把黄河的水害治理好,把黄河水资源利用好,把黄河生态环境建设好,对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跨世纪宏伟蓝图,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作为党和国家第三代领导人,总书记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考察黄河并全面系统地论述黄河的问题,无疑是高瞻远瞩的,对于新世纪黄河的治理开发和整个中国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黄河是世界上一条独特的河流,复杂难治,有许多规律尚不为我们所认识,洪水泥沙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断流现象越来越严重,水质污染令人担忧。治黄事业,任重道远。

掌乐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精品分类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